承德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承德市现代教育发源于热河文庙肃顺府,开 [复制链接]

1#

清朝末年,大清朝已经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尊孔读经和八股取士为主的封建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国家岌岌可危的形势需要,救亡图存、改革教育模式势在必行。于是,清*府在尊孔读经的同时,开始废科举、兴新学。

光绪二十九年(年),热河都统锡良,拨款在城隍庙西侧的振秀书院原址,创立了热河中学堂,这是承德最早的中学,是新式教育第一次在承德出现。担任热河中学堂堂长的是热河文庙承德府学教授沈静。

同年,在承德西大街头道牌楼的考棚,设立了高等小学堂,这就是现在头道牌楼小学的前身。

光绪三十年(年),在热河都统松寿主持下,在肃顺府邸设立警务学堂。

光绪三十一年(年),在肃顺府又添设热河武备学堂,以培养*事人才。

光绪三十二年(年),设在文庙西院、已经历时年的承德府学教授署正式撤销,在这里成立了承德府劝学所,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统管承德全府的教育改革事宜。

光绪三十三年(年),热河都统廷杰奏请的热河速成法*学堂正式建立,校址设在肃顺府内的原警务学堂。

宣统二年(年),承德府劝学所将文庙西院的承德府学改为公立初等小学,名为模范小学。当时该院分为二部,前院是初等小学,后院是女子初级小学。

民国初年,全国学堂统改称为学校,热河法*速成学堂亦改称热河法*专门学校,归中央教育部管辖。

年,女子初小又改为女子完全小学堂。自此,女子开始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道德观念。

年,废承德府,改置承德县,设立承德县劝学所,所长是胡家鼐。

年,经教育部批准,热河法*专门学校改办为师范学校,称热河公立师范学校,这是热河省第一所师范学校。

年,承德创办了女子师范讲习所,地址在热河文庙东院,共办3期,每期1年,这为承德培养了历史上第一批小学女性教师。

随后,承德的民办教育也在民国初年兴起。年任承德县劝学所所长的胡家鼐担任承德县通俗教育讲习所所长。当时,大家对新式教育不理解,采取不支持态度,胡家鼐多方奔走,积极筹集资金兴办新学,招收贫困家庭子女入学,不收学费,为承德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年,劝学所改为县教育局。年,在承德创设了女子师范学校,但因经费困难,学校难以维持,仅存半年即行撤销。当时为解决教师匮乏及原女子师范学生辍学之苦,胡家鼐的侄子、承德县教育局局长胡之润和原女子师范校长赵松龄等人还发起过捐薪筹设县立女子师范的活动,终于在文庙西院办起了县女子师范学校。

年,热河省教育行*会议决定设立省女子师范学校,于年8月建成,名为热河省公立女子初级师范学校。

年,文庙西院的初等小学与红庙山上第一高等小学合并,改名承德街公立文庙国民优等学校。

年,占领了承德的日伪,实行“新学制”以后,改女子师范学校为承德女子国民高等学校,专设家*科,实习场地为文庙西院。

年,承德第一次解放,年2月,中共热河省人民教育厅派人筹备中学复校,将红庙山高级部移到文庙园内,学校名为承德市立第一完全小学校。将承德女子国民高等学校改名为承德女子中学校,附设了女师班。到5月,因为男中、女中、师范学校学生人数少,3所学校合并,改半“联合中学”。

到8月,国民**队占据承德,国民*府热河省教育厅又将第一完全小学改名为承德县中山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将男中、女中、师范学校分别设立,组织复校。承德女子中学迁回文庙东院。

年,承德第二次解放,中共热河省人民*府又接管了学校,修缮房屋,给教师发生活补助,将国民小学恢复市立第一完全小学名称。

年2月,委任周健成为承德女中校长。为便于管理,三校均迁移至承德南菜园北胡同开设的中学区(现在的桃李街)。

年下半年,又做出调整,将男中、女中合并为热河省立第三中学(现在的承德第一中学),至此女中撤销。

承德近代新式学校的创办,开始改变旧式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以致用的人才,奠定了承德教育事业的基础。

年,承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承德民族师范学校、承德地区教育学院合并,学校迁移到承德高新区大学城。

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更名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是河北省唯一一所民族本科高校。

在之前后,承德市第一中学、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也先后迁移到大学城。

从以上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承德现代教育的发源地是热河文庙,她在现代教育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承德最早的女子学小学出现在这里,承德最早的女子师范学校出现在这里,承德一中的前身之一出现在这里。

从以上的叙述中,还可以看出,承德高等教育的发源地是肃顺府,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的前身,承德最早的高等教育学堂承德法*学堂出现在这里,热河武备学堂出现在这里。这些,都将永载史册之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