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万象舌头上的思考方言还是普通话南大新传 [复制链接]

1#
北京那家医院治白癜风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文字

姜新雅夏艺菡谢纯纯

图片

来源于网络

责编

彭书慧

排版

闻晓菲

1

风波·方言与普通话之争?

6月20日,微博网友

鋼筆様子爆料称,上海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文第24课《打碗碗花》,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从该网友提供的教材图片和网络上查找到的原文对比可以发现,新教材课文中的“外婆”确实被全部替换成了“姥姥”。

上海教育出版社的这一举措引发了网友热议。不少网友认为修改是刻意向普通话靠齐的表现,是一种文化霸权,抹杀了方言所代表的语言文化的多样性。

针对“外婆”“姥姥”涉及的方言与普通话之争,《咬文嚼字》总编黄安靖在接受新华社的采访时说,语言文字学者普遍认为“外婆”和“姥姥”都已属于通用语范畴,两者都不再是方言。在《打碗碗花》中使用“外婆”完全是作者本人情感的表达,考虑到地域特色和背景因素,随意篡改是十分不合适的。

这起风波也促使我们思考: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方言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普通话的普及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方言?普通话与方言是截然对立的吗?

2

创新·方言的再运用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方言是一种地域的象征;对于一个人来说,方言是一种情感的联系。人们说“乡音难改”,因为它连接着的,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地区的历史、现在与未来。很多文艺创作者喜欢在作品中加入方言,不仅仅是因为方言表达本身的趣味,也是因为方言背后凝结的,是令人魂牵梦萦的乡情。

作家贾平凹在作品中擅用陕西话。陕西方言中爱用重叠词,《月迹》中写“尽院子的月光是银银的、玉玉的”,重叠式的词语清新自然,拙巧相宜,又带着几分亲切的陕西民间气息。贾平凹自己也认为:“写出来的方言反倒更雅。”

既是一门语言,说出声的方言,其魅力更为直观。二十一世纪初,方言类的节目极具人气,成为了各大省级电视台的特色栏目。

年,一档《非常周末》火遍了江苏全省。儿童主持人“南京一枝花”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南京女孩,登上节目的时候还未上小学,她一口地道老练的南京话,加上童言无忌的主持风格让观众笑声不断。她的标志性台词“一个字歇,二个字整歇,三个字,彻底歇的咯——”几乎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歇”在南京话中表明“完蛋了”,“整”是加强语气,“彻底歇的咯”表明彻底完蛋了)

湖南台的《越策越开心》也是方言类节目的代表,“策”字在湖南方言中意为“逗,调侃”。这档娱乐性脱口秀节目于年第一次播出便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即使不是湖南人,也能像模像样地模仿一句主持人汪涵的台词:“那确实”。

在贾樟柯导演的电影《世界》中,方言则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文化意义。男女主人公是漂泊在北京的边缘人群。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人们习惯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优雅客套,却始终带着距离感;主人公在面对恋人、同乡时,使用的则是山东方言。

普通话与方言的碰撞,在某种程度上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缩影。身在异乡,却始终无法融入都市,内心在不断的漂泊中逐渐迷失。方言在这里具有了强烈的边缘意味,它成为了一种对主流话语的对抗,构成了贾樟柯电影美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

溯源·方言的式微

我国是典型的多民族、多方言国家。俗话说,“十里不同音”,短短五个字,把中国方言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般认为,汉语可以分为七大方言:官话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和客家方言。通常有较多人群使用的方言被称为大众方言,濒临消亡或者已经消亡的方言则称为小众方言。方言之下又分次方言,次方言内部还可以再分为若干土语。层层叠加下来,我国境内少说也有上百种土语方言。

但目前我国方言发展日渐式微,其中小众方言的萎缩速度更是令人担忧。

根据濒危语言的判定标准,中国目前现存的多种语言中,近一半处于衰退状态,有20多种处于濒危状态。小众方言的使用以老年人和中年人居多,大众方言则以青年人和少儿为主。普通话和大众方言对小众方言产生猛烈攻势,致使一些地方的掌握本门语言的老一辈人去世后,该语言将无法继续传承下去。

目前,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最为明显的濒危方言是那些处于大众方言之中,被其包围的小众方言岛,例如存在于绝大多数畲族人使用的畲话和瑶族乡境内的一种特殊方言――“峒话”。另外,当在方言的交界地带,大众方言将影响小众方言,造成小众方言成为濒危方言,甚至灭绝。

一种语言的消失,对应着的,是一种文化的没落。方言是一个地域传统文化风俗的“活化石”,理应被珍惜和保护,但是在中华传统文化日益复兴的今天,为什么方言却逐渐式微了呢?

一方面是普通话的推行给方言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挑战。使用方言的时间、场合减少,无异于动摇了方言发展的根基。现在普通话的使用价值和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很多父母为了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普通话学习环境,在家庭中都是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长此以往,方言传承将出现断层,只能走向衰亡。

另一方面在社会交往中方言需求也的确在减少。在交通尚未发达的年代,人们终其一生的活动范围也很有限,这是方言曾经繁荣的前提。但是如今交通体系四通八达,人们的流动性大大提高,而在迁徙中,普通话的优势日益凸显,方言反而变成交流的阻碍,于是人们选择标准化的普通话交流,致使语言多样性降低。

语言的发展是动态变化的,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化。人们交往越频繁,语言的融合统一越明显。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普通话日益兴起,方言的式微似乎已是历史潮流,但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讨论从未停止过。

4

反思·方言与普通话必然对立?

语言是一种重要工具,它提高信息传播效率,让人们能够更好地沟通。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方言种类繁多且彼此差异明显,的确给不同方言区人们的交流带来困难。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推广普通话逐渐拉开帷幕。年,推广普通话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年,经国务院批准,每年9月第3周设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年施行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进一步明确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法定地位。这些年来,推广普通话的努力也卓有成效,年4月新华社一则报道显示,我国普通话平均普及率已超过70%。

普通话语音采集地之一:

与北京一山之隔的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

不可否认,普通话的广泛使用确实是方言式微现象的重要原因。然而,把普通话的推广理解成一种对方言的巨大“威胁”,这种想法也许并不理性。

早在年,周恩来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报告中就阐明:“我们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

融合统一并非机械同化,寻找沟通公约数并非消灭文化多样性。语言可以有很多种,沟通的具体方式也可有很多种,普通话在力求提供一种被更多人、更多群体所接受的方式,帮助人们有效运用语言媒介,让语言更好地发挥它传声表意、联结人心的纽带作用。

语言常被比作桥梁,世间有潺潺溪流上灵巧小桥,也有滔滔江河上宽阔大桥,语言的种类和形式变化无限,重要的是能否“送人过岸”。普通话和方言,并非绝然对立的两方,没有必要争先后、争输赢,因为它们各自从不同角度出发,为推动人际交流、文化传播做出了贡献。

普通话对应着眼未来发展的纵向贯通趋势,而方言则从横向层面体现着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保护方言文化,也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议题之一。

方言,带着鲜明的地域特色,记录着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轨迹,散发出富有意趣的人文情怀。“方言”是有温度的词,它为区域文化共同体中的人带来亲切感、归属感。在文化发展形式与内容日渐多元化的今天,传承经典方言文化,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愿望,也会有越来越多实现的可能。

参考资料

1.《普通话普及环境下方言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胡妍钰,贺映红,郭子仪,胡杏,刘敏.().艺术论文发表.中国论文网.引自.7.21.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