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承德承载着乾隆皇帝的野心 [复制链接]

1#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从秦始皇灭六国开始,中国版图上就已经开创了多民族融合的大一统局面。

民族融合从未间断,战争、贸易、通婚、称臣、朝觐等都是民族融合的具体形式。中国的统治者(包括少数民族统治者)也一直在探寻民族成分复杂的治理模式。封建王朝的多民族治理到了大清时期渐趋鼎盛。

(图源网络)

清时期,满蒙主导国家安全秩序,藏族以其精神力量驯化蒙古,中原则成为国家的财政来源。回部提供大清帝国整体的安全战略空间。

各民族相互构建,相互依赖。满汉蒙回藏各得其所,分别发挥自己不同的价值。所有这些秩序安排在一个城市中有集中体现,这就是清朝的第二政治中心——承德。

满汉蒙回藏多民族版图

大清版图形成的大体过程是这样的。年入关,自带东北和内蒙古。年代灭南明政权。年代攻下郑氏台湾。年代击败准格尔汗国收外蒙古。年代再次击败准格尔汗国收青藏。年代最终灭掉准格尔汗国,收新疆。

大清的国土相比明时期几乎翻倍,多扩张出来的领土基本上都是东北、西北的少数民族地区。

(图源网络)

统治这样复杂的帝国需要高超的治理技巧。大清继承了辽以来东北少数民族惯用的二元帝国治理模式,并更进一步地对这种模式进行创新和发展。在农耕和游牧地区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治理方式。最高统治者也分别以不同的身份面目出现。

中原地区主导国家财政,在这里,最高统治者以皇帝身份出现。皇帝从中原收来了钱,直接从原来满洲八旗旧军事贵族手中把他们的兵权买来,皇帝开始直接管理满族军队。

旧军事贵族被国家用钱养了起来,以防止原来世袭制的后继无人。在这里,统治者的身份是皇帝和最高军事统帅(大可汗),统治者冷兵器时代最有战斗力的草原骑兵。

在青藏地区,清朝统治者完全明白宗教对社会的组织力量。年,藏传佛教格鲁派在蒙古贵族和皇太极的扶持下获取了西藏地区的统治地位,成为在藏地信徒最多、势力最大的宗派。

(图源网络)

达赖喇嘛把皇太极推到极为崇高的地位,称呼他为“揽天下之权柄而为合罕(大汗之意)者”。皇太极成为格鲁派黄教的施主。自此,清朝统治者开始有了藏传佛教中的领袖身份。

皇帝的多元身份

清军打败准格尔部进入西藏之后,设置了驻藏大臣并授予了达赖喇嘛管理西藏的行政权力,实现了“政教合一”。

康雍乾时期,清朝统治者对藏传佛教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整顿。比如,严肃国禅师的封赠,禁止随意私自剃度或私行建寺,严禁喇嘛游方他地或久居京师,并对喇嘛的服饰及饮食制度作了规整。

(图源网络)

此后,藏传佛教的很多制度被固定下来。藏传佛教信徒日常是游牧生活,但一般会从属于一座寺庙。他们的游牧半径会被寺庙固定下来,更方便管理。

同时,也减少了对其他定居民族的冲击。康熙曾说:“一座庙胜十万兵”。此后,乾隆皇帝也曾赋予自己藏传佛教中转世文殊菩萨的身份,唐卡中就有他的图像。

(图源网络)

大清军队几次攻打准格尔部,分批次收纳了回部各个部落。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收大小金川,基本上稳定了回部。他自称“十全武功”。

回部信奉回教,乾隆皇帝分片区,同时用了三种制度对新疆进行治理。在北疆地区主要是哈萨克和蒙古部落,对这种游牧部落采用跟蒙古一样的盟旗制,也就是军民合一的制度,居民以户为单位。

(图源网络)

1丁是1户,丁编1佐,设1个佐领。设置1个管理单位就是旗。各旗之间定期开会,就是会盟。这种制度就是盟旗制。

第二种是设置了几个回王,主要是在东疆的哈密一代。回王可世袭,世代替朝廷镇守自己的疆域。

第三种是,在南疆改革了原来的伯克制。伯克制是原来南疆的旧有制度,大清把这种制度编织进大清的官僚体制。朝廷派驻驻疆大臣。几个地区的伯克向驻疆大臣负责。

(图源网络)

自此,满汉蒙回藏都编入了清朝的治理体制中。各个地区的负责人定期要到朝廷觐见大清皇帝。大清需要设置一些礼仪场合来接待他们,皇帝选择了承德来承接这个功能。

清朝皇室从康熙帝开始经营承德,把这里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经营成了除北京之外的第二政治中心。

承德的三个中心

承德在北京的东北边,正好处在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的地带,同时也在东北和华北的交界处。融合了游牧和农耕两个族群。

与此同时,康熙之后的大清皇帝,每年夏天到承德避暑,并在这与北方的蒙古王公贵族们开会。乾隆皇帝把达赖班禅的觐见仪式也放到了承德。

(图源网络)

承德有三个中心,分别是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组成的藏传佛教中心。由热河文庙构成的儒教中心,以及由热河行宫(也就是避暑山庄宫殿区)构成的帝王中心。

年六世班禅赴承德对乾隆皇帝进行朝觐的仪式场景,是大清皇帝对自身治理版图的集中展现。乾隆皇帝在热河行宫宴请班禅,共同参加的还有蒙古和回部诸藩所派的使者,甚至还有来自朝鲜的使臣。

(图源网络)

宴会这样安排,意在体现大清皇帝拥有超越于各种宗教、各个藩属之上的普遍皇权。隐喻大清在诸藩之上,乾隆皇帝自然就不同于普通的“一国之君”,而是“天下之主”。

王铭柯在《游牧者的抉择》一书中把承德称为中国农耕与游牧间的储蓄地。这里有大清皇帝的多元身份展示,也有清朝统治者对边疆统治的制度设计和安排。

(全文完,图源网络,侵联删)

作者有话说

博主才疏学浅、漏洞百出,希望各位小伙伴留言提出建议、讨论。

如果觉得写得不错,那就点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