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美食
吐槽久了也得稍微来点正能量,而现在大家唯一能做的带有正能量的事可能也就是吃了。
师专的宿舍虽然不够用,但师专的食堂足够大,这也从侧面折射出了师专的办学思路:学成什么样无所谓,起码得让学生吃饱喽。反正我是从来没见过食堂有没座的时候。
最近随着拍摄装备的低端化,出现了不少反应师专美食的作品,而这所有作品必拍的就是白菜溜鸡片。其实做白菜熘鸡片的这个窗口,人家是有招牌的,就是“北方小炒”。当初也并不是靠着白菜溜鸡片这一道菜出名,白菜酱鸡片、溜白菜、酱爆鸭蹼等也是我常点的菜。他出名是因为当时“只点一份菜,米饭随便吃”的噱头,不但师专的学生去吃,连方圆几里内其他学校的学生也常去。要知道世间吃货虽然不少,但爱吃并不代表能吃。而能吃者的聚集地只有两个,一个是民工食堂,一个就是学校食堂。这个北方小炒敢于在学校食堂“叫嚣”米饭随便吃足见有多豪横。其实这的菜说好吃只不过是相对的,这就好比饭店里的小服务员长得稍微有点姿色,你就会觉得好看;而电影学院里的大妞皮肤略微黑点,你就觉得不行,是一个道理。这家当初的卖点就是米饭随便吃,我们宿舍的最高纪录是9碗,不知道有多少能超过的(超过的欢迎在下方留言,当然瞎编就没意思了)。
既然有了“北方小炒”,那就得说说“南方风味”了。“南方风味”不知为何知名度较低,但在我看来其与“北方小炒”应该是半斤八两的水平。“南方风味”主打各种炒面、炒饼、炒饭,像鱼香味、孜然味、老干妈味的我都是在此首吃。尤其是穷人之友素炒饼,满满一盘只要两元一份(当时的板面是四元一份),已经相当体贴大学生了。还有就是你跟窗口的大姐混熟了,生活费提前花光不要紧还可以压饭卡(对于师范生国家给的每月40元补贴会在月初打到饭卡上,我们是最后一届),足以体现大姐对于我们这群穷学生的理解。“南方风味”没那么火的原因我觉得是少了个免费项目,如果弄上一桶免费汤或者小米粥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可惜的是在师专迁校后,“北方风味”依旧很北方,但“南方风味”已经不南方了。饭口大姐依旧是那个大姐,但厨子已经不是原来的厨子了,因此口味上立马掉了个档次,我去的也越来越少了。
在桃李街的老师专食堂,“北方风味”和“南方小炒”的建筑布局,是两个背靠背的大窗口,这两个大窗口被一道夹缝隔开。而在夹缝中生存的是师专最后的良心,在这里可以买到一元钱的鸡蛋饼和夹卤蛋的炸烧饼。这个夹缝中生存的小窗口甚至没有名字,只贴一张硕大的写满了各种2元以内饭食(味道尚可)的菜单,但这个窗口却是师专排队人数最多的窗口之一。为什么排队的人多,我就不表了,免得大家说我秀优越感,但事实就是事实。
迁校后食堂三楼开了一家回民窗口,里面的炸鸡皮很优秀,鸡皮的块大小适中,挂的糊薄厚均匀,放进油锅炸至金*酥脆再配上椒盐和花生碎……简直不能多想。这家还有一道熘鸡片也很具特色,本来挺好吃的一道菜,因为勾了不含酱油的薄芡,再让我同学一形容,哎呀~~也是回味无穷。我同学的原话是:“你吃的这是啥呀,白吧呲咧,粘得糊的?”
师专食堂还有很多类似卖盒饭的窗口,没什么特色我也没吃过,就不再评论了,总体上师专的吃还算中上水平,这其实多半要归功于我们当时的校区坐落在桃李街。桃李街学生多,而学生往往嘴馋,桃李街也在一段时间成为过承德的吃货圣地。想想看,如果师专食堂做的太操蛋了,那迎接他们的必然是关门大吉。有竞争才会有动力,本来我是想把师专的校内、校外美食写在一篇里,但显然我低估了自己磨磨唧唧的码字能力,那就下篇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