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布达拉宫
承德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不论是避暑山庄、还是外八庙
这里的几乎每一栋建筑背后
都镌刻这某种文化的符号
都承载着无数的希冀
在这里
中华大地上
东南西北中,五湖四海的景观
汇聚一堂
在这里
满蒙汉藏回,五个民族的精神圣殿
矗立在一起
听听这里的故事
也许,你会跟我一样爱上它
承德,这个蒙古草原最南端一个不起眼的居民点,映入了康熙的视角,从“热河上营”,到“热河行宫”,再到更为人熟知的“避暑山庄”,短短几十年间,承德迅速发展为清帝国的“第二*治中心”。
康熙和乾隆每年夏初前来承德,与蒙古王公们狩猎狂欢,一住就是半年左右。
年,乾隆星夜兼程抵达承德,他在避暑山庄万树园接见阿睦尔撒纳,时值严冬,乾隆仍依惯例,支搭蒙古包,彻夜举行盛宴和焰火晚会。
△《乾隆万树园赐宴图》厄鲁特蒙古,分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和土尔扈特四部。杜尔伯特部生活困顿,年归附清廷。这幅由清代的大型历史绘画,反映了年乾隆在承德避暑山庄万树园接见杜尔伯特部首领“三车凌”的壮观场面。
承德的奥义,多元与完整
“当歌曲和传说缄默时,只有建筑在说话”。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宗教层面以外,18世纪的承德景观也存在着浓厚的汉文化色彩:
避暑山庄的正门丽正门即模仿北京天安门建造,山庄内文园狮子林乃仿苏州狮子林所建,烟雨楼乃仿嘉兴烟雨楼所建,金山岛乃仿镇江金山寺所建,文津阁乃仿宁波天一阁所建……
承德自身的汉文化此间也得以发展,年,热河文庙落成,乾隆帝亲往瞻拜。此后,乾隆帝每至承德,总要先去文庙行礼,朝觐的朝鲜使团也曾下榻于此。承德关帝庙也于此前一年由乾隆帝诏谕重修,至今香火旺盛。
△避暑山庄,移天缩地在君怀。在承德避暑山庄中,浓缩了中华大地各处的景观。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专制帝国,清王朝为多民族融合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国历史上的任何王朝均未达到过清朝的疆域版图及其有效控制程度,它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对待和处理边疆民族矛盾,实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不易其宜”,强调“一国多制”、“文化多元”的统治方针。
清朝成功地将农业世界、游牧世界、藏地的独特文化兼容并蓄地整合起来,而此种整合在承德,以建筑的形式大张旗鼓地上演着。
△避暑山庄湖区的风景构图,全以西湖为蓝本。每逢春暖花开、草长莺飞之时,漫步湖区,只觉春意融融,宛如身在江南。
在18世纪,承德比北京更能代表整个清帝国的多元与完整。它代表了帝国至高无上权利,有各民族最美好的事物,尊重各方的宗教、信仰和文化。
△《板城古镇图》
用现在的眼光看,承德有点像18世纪的“世博园”,然而更合适的比喻也许是:它是一个从零开始,以举国之力建造出来,集全国各地人民信仰于一身的——“多民族帝国大融合的中心”。
这笔宝贵的历史遗产,当由今日之全体中国人继承。
承德的文化遗产,多元与丰富
而说起承德的文化遗产,板城酒是不得不说的。
公元年,乾隆帝携宠臣纪晓岚微服私访至承德下板城,品到庆元亨烧锅酒(龙印酒前生),此酒博得乾隆帝龙颜大悦,君臣巧对佳联:“金木水火土、板城烧锅”,从此该酒*袍加身,供奉皇室,贵居皇阁,见证了乾隆盛世的繁荣。
板城烧锅酒
这是板城龙印的前身,如今的板城龙印,将酒文化与印文化绝妙结合,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寓意,无与堪比。由此可见,家事、国事、天下事,重大时刻当然唯有龙印,方能见证!
板城龙印系列
好山好水孕育了一方好酒
板城龙印,百年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