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在各大媒体频繁出现一个地名——塞罕坝!
而我每次看到“塞罕坝”三个字也会不禁眼眶红润,
如果你问塞罕坝是什么?
我说:塞罕坝是北方最大的人工森林公园,世界最大的人工林场,是一颗松到一片林的坚持不懈,他们也叫塞罕坝人。
塞罕坝“功勋树”
距离北京公里的承德境内,有一片茂密的林海,是北京最大的绿色屏障。为了这片林海,塞罕坝人整整花了55年,经过三代人的不懈努力,从人迹罕至的荒原变成了如今包含6个林场,万亩林地,森林覆盖率达80%的“天然氧吧”,成为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4.8亿棵树木,一米一棵排起来可绕地球赤道12圈。
冬季大雪下塞罕坝
“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奇异兽的天堂”,这是对塞罕坝的评价,也是历史上的塞罕坝的样子,在辽、金时期称作“千里松林”,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
水草丰沛的塞罕坝
到了清朝康熙帝在此设置了“木兰围场”,随着清王朝历史的推移,清*府在同治二年(年)开围放垦,后来遭遇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呈现“飞鸟无栖树,*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
曾经的塞罕坝
上世纪50年代,沙尘天气频袭北京,主要来源就是浑善达克。年,为了响应“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减少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的号召,一支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人建设队伍进驻塞罕坝。他们被称为“林一代”。
“林一代”合影留念
两年后,年的那批建设者中的王尚海,把爱人和5个孩子也带到林场,把家从承德彻底搬到坝上;林业部工程师张启恩,一家人离开北京前往塞罕坝,成为塞罕坝第一代技术人员;正值高中毕业的陈彦娴带着6位女同学,放弃考大学,到塞罕坝造林,成为当时著名的“六女上坝”,成为塞罕坝第一代务林人.......
写有“塞罕坝欢迎您”的森林
一颗小树苗要长成参天大树,面临的考验要远远大于人们能够想象的范畴。第一代务林人种下亩树苗,年的一场大雪冻死了9成多;年,一场冻灾毁林20万亩;年,一场旱灾毁林12万亩……..
防火瞭望员刘*和齐淑艳在望海楼合影
年,迎来了第二批造林人,如果说第一代人把林子造出来了,那么第二代人就是把林子守好,所以“望海楼”成为第二代塞罕坝人守业的典型建筑。林区的9个制高点都设有望火楼,瞭望员驻守在离生活区很远的望火楼,生活艰难,寂寞难耐。
秋日五颜六色的塞罕坝
年后,“林一代”也慢慢更迭到了“林三代”,同时也有许多大学毕业生放弃大城市更好的机遇和条件前往塞罕坝,继续根植和奉献,55年后,第三代塞罕坝人,继承这片宝贵的林地,积极发挥着它的生态作用和价值。
塞罕坝森林公园大门
从“沙地变林海,让荒原成绿洲”,是三代塞罕坝人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奋斗,创造出的绿色奇迹。如今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年游客达60万人次,年旅游直接收入达到多万元。公园累计接待中外游客超过万人次,实现直接经济效益近4亿元,年均纳税余万元,每年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2.5万个,累计创造社会综合效益近30亿元。
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宣传
如果你问我塞罕坝是什么?
我说:塞罕坝,不仅仅只是一片林,它更是几代塞罕坝人用心血、汗水和生命凝结而成绿色奇迹。愿塞罕坝的绿色接力棒继续传递,盼塞罕坝精神传遍祖国大地。
喜欢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