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组在八顷村村民家中调研。王永*供图
工作组与八顷村五保户一起欢度除夕。王永*供图
长城网3月6日讯(记者蔡洪坡苏自美)“我们怀着感动的心情给您们去信,代表围场县八顷村口人,衷心感谢*的好*策,感谢上级给我们派来的驻村工作组和好书记。”翻看着围场县八顷村户村民按着一个个鲜红指印的感谢信,在这里生活战斗了两年的驻村第一书记王永*满含热泪。正月十三,工作组在离开八顷村之前,村民们为他们送行时,并将一封感谢信塞到了王永*手里。
两年前,王永*作为河北省直机关驻村扶贫干部,带队来到承德市围场县八顷村,该村是我省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经过驻村工作组两年多的精准帮扶,八顷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立了集体企业,建起了马铃薯加工厂和储藏窖,有了自己的电商平台、运输队、志愿服务队,村里的老人们每年都能拿到健康补贴、义务教育的孩子有了上学补贴、贫困家庭有了水电补贴。在脱贫路上,八顷村迈着一个一个坚实的脚印。
抓支部建设让松散的村子有了主心骨
“看到破旧不堪的村庄、表情淡漠的村民、没有书记的支部,像当头泼了一瓢冷水。”这是两年前,王永*和工作组成员初到八顷村时的感受。
两年前的正月十八,河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办公室主任王永*带领两名工作组成员来到八顷村驻村帮扶。当时,面对初来乍到的工作组,村民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的说“这烂摊子,谁来也不好干”,有的说“说不定雄赳赳来,灰溜溜走”……面对困难和质疑,王永*和工作组成员没有多想,“组织既然把我们派到这里,我们就要干出个模样来!”
入村第二天,下了一场大雪,有零下20多度,王永*一行三人徒步近20里山路入户走访,当深一脚浅一脚来到蚂蚁沟最深处的两户村民王玉民、丛有福家时,在他们复杂的眼神中,王永*看到了惊讶、亲切和希望。
几天下来,工作组了解到八顷村之所以穷,最根本的原因是*支部软弱涣散。“这之前已经四年没有村支书,‘两委’干部平均59岁,最大67岁,班子拢不住人,办不成事,连*员会都开不起来。”
帮钱帮物不如帮建一个好支部。工作组首先物色支书人选,经与乡*委反复研究、深入走访*员群众,锁定了支部委员唐凤岐,有意识给他压担子,带着他主动开展工作,还安排他组织*员和村民代表外出学习考察。两个月后,召开*员大会,他顺利当选。建好班子强组织,4个月后又及时成立了八顷村*总支,下设三个*支部,抓住了支部建设这个“总开关”,村里各项工作呈现崭新局面。两年来,村里召开50次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
王永*在田间和村民交谈(左二为王永*)。王永*供图
种植有机马铃薯给村民带来效益
打好脱贫攻坚战,班子是关键,核心靠产业。帮村里发展支柱致富产业,是工作组入村以来一直念念不忘的事。当地马铃薯种植具有明显优势,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多次入户走访,工作组制定了集体带头、覆盖农户、共同致富的路子。
年5月,村办集体企业承德八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为了开好局,起好步,工作组首先争取到了村里两个包地大户支持,准备先期试种40亩有机马铃薯。但问题来了,集体没钱买种子、买化肥。为此,工作组一趟趟到张家口、石家庄、承德等地,向一家家企业推介八顷村的资源和前景。
工作组的真诚打动了河北北方学院马铃薯研究中心和河北航天威科公司,两家单位表示愿意给八顷村提供免费种子和有机菌肥。经过试种,工作组发现,有机马铃薯平均售价比普通马铃薯高出5倍,北京和省内多家单位、酒店都成了村里的客户,这一项就收入20多万元。
年,工作组乘势而上、扩大品种,带领全村新种亩有机富硒马铃薯、60亩金莲花、40亩羊肚菌,并建成光伏发电、土豆储藏窖,覆盖到了每个贫困户。特别是村里的集体经济有了大变化,由原来负债7、8万,到年收入30万,再到年收入50万,能给群众办不少实事,全村65岁以上的老人有了健康补贴、义务教育的孩子有了上学补贴、贫困家庭有了水电补贴。
“这钱,不是我们伸手向上面要的,是靠父老乡亲辛勤的双手挣来的。”发放补贴时,王永*站在人群里激动地说道。说毕,大家一起鼓掌,在掌声中,王永*感受到了村民们想致富、盼致富的强烈劲头。
工作组在村民家中调研。王永*供图
激发村民致富热情乡亲们的干劲儿越来越足
为了激发每个村民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工作组想方设法提振大家的“精气神”,帮助李春生建起了柴鸡养殖合作社,一斤鸡蛋卖15块;帮助丛有福建起了花菜大棚,半亩地能挣2万多;帮助陈淑莲买了10几头黑仔猪,养得肥膘体壮……现在,八顷村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在这种形势下,就连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开始返乡创业了。村民赵玉文一直跟着儿子在北京建筑工地当厨师,包吃包住一天块,他听说村里发展羊肚菌种植,各户收入都挺高,毅然辞了北京的工作,回村种起了羊肚菌。甚至他儿子、女婿回家过年时,也表示要回村跟老爷子一起干。从以前的“老子跟着儿子在北京打工”到如今的“儿子跟着老子回乡创业”,乡亲们的干劲儿越来越足。
王永*驻村帮扶心声:投身扶贫事业,无上光荣!
两年的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驻村帮扶必须抓班子、强产业,必须抓引导、增动力,必须下真情、用实功,用实实在在的变化让群众信服,用真真正正的付出让群众认可。
年11月的一天晚上,我带着村“两委”班子一起开会到了八点多,我说还要连夜赶往北京,然后去四川考察项目,没想到参会的40多名*员和村民代表全体起立、鼓掌欢送!去年年三十,我带着爱人和队员,在八顷村工作队驻地,把村里的五保户、*烈属和孤寡老人都请来了,大家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在爆竹和祝福声中,喜迎新春的到来。村里的几个老人边说边笑,一个劲儿地说:“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这么多人一起过年!”那场景,一直萦绕心头,至今难忘!
就要离开战斗生活了两年的八顷村了,心里真的不舍!我想,在和平年代投身光荣的扶贫事业,就如同战争年代扛枪上战场一样,都有着非凡的意义、价值和成就感。八顷村老百姓用心摁下的个“红指印”,是对我最高褒奖,是激励我不断前行的强大力量,我将终身铭记,永不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