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晚年,英国早已完成工业革命,急需拓展海外市场。为了开展和中国的贸易,恰逢赶在乾隆生日之际,英国派马戈尔尼大使,率领英国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带来很多精心准备的礼品,访问中国。乾隆皇帝合计这些西洋人带来的礼物一定很新鲜独特,安排人员很热情地招待这批英国来访人员,没想到每拆开一件礼物,他都大失所望,于是好多礼品再没兴趣拆开了。英国使者也纳闷,这么多好的礼物乾隆为啥不喜欢,原因其实很尴尬:要么不会用,要么不符合清朝的审美和礼节。
我们知道,当时的英国各方面都已工业化,很多产品在当时都是特别先进特别高科技的,所以他们精心为乾隆准备的礼物肯定是特别高大上的,而且他们需要和中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而乾隆皇帝没能意识到海外国家的快速崛起,还认为当时的大清是最强大的,根本不需要和他们通商往来。由于语言文化差异和信息不对称,双方闹出很多乌龙。乾隆要求英国大使见皇帝必须行三跪九叩之礼,英国使者觉得这太不可思议了,根本做不到。后来在和珅的调节下,双方各让一步,晋见得以勉强举行。
乾隆皇帝一开始知道英国大使马戛尔尼带了好多礼品来访,是特别高兴特别好奇的。当时他正在承德避暑山庄避暑,而他的生日庆典还得等上一个月才举行。于是他下了指示,让人把大件礼品运往北京,小的礼品运到承德好先让他一睹为快,还安排人员给英国使者最好的招待。
运到承德的这批小件礼品包括:匹呢料,两箱爱尔兰特产波纹绢,每箱装7匹;两箱高级英国手制华贵地毯。两台大望远镜,两支汽枪,两支漂亮的猎枪,其中一支嵌金,另一支嵌银;两对加长了像步枪的马枪(可一次连射8发子弹);还有一大批英国贵族和名人的肖像。
乾隆皇帝仔细看了这些礼品,发现没有他太感兴趣的。他不需要呢料,那些做工别致精良的枪械,他也觉得没什么了不起。英国人非常看好的“赫斯色尔”(F.W.Herschel)反射式望远镜,不管英国大使怎么夸赞,乾隆观看半天也没觉得有啥新奇。要说这也不怪乾隆,当初翻译这些英国礼品说明的时候,中方这边的翻译为了图省事,翻译得特别简单,很多细节使用方法啊都没翻译出来,所以乾隆对这些外来高科技产品兴趣索然,不知道有何特别之处,不知道怎么使用。那些英国贵族的肖像,乾隆倒是很满意,不过那些西洋画法乾隆在宫中都见过了,也算不上新奇。总的来说乾隆对这批礼品很失望。
再来看运到北京的几件大件礼品,乾隆一开始还是满怀期待的。他回北京就直接去圆明园看这些英国人送来的宝贝,然而见到之后乾隆还是不太满意。有一件礼品是天体运行仪,英国人对它寄予很大希望,这个仪器是展示地球如何围绕太阳运动的,然而中方这边把它翻译成“天文地理大表”,说它是测量节气的。乾隆一想,我们中国几千年前就会测量节气,你这个还这样笨重,命人打开这个仪器也没发现和现有的钟表有何不同,顿时没了兴趣。
至于地球仪,乾隆更看不上了,因为康熙时期地球仪就已经传到中国了。其实英国人在地图上标出了他们的海外殖民地,画出了*舰的航海路线,想要展示一下英国的海*实力,而翻译没有表达出这样的意思,乾隆根本领会不到英方的用意。
还有一件礼品是英国马车,那时英国人发现中国马车坐着太不舒服了,这次出访特意给乾隆赠送一辆轻便,舒适,华丽的英式马车,没想到乾隆看都没看,因为英式马车的座位位于车厢的前面而且高高在上,车夫需要背对皇帝,这不符合清朝的礼节制度。英国人最后的愿望也落空了。
可见眼界格局和思想觉悟有多么重要,当然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评判历史,但必须时刻保持清醒,打破思维的固有模式,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
这批英国人赠送的礼品,有的直接被乾隆皇帝当成了装饰品,放到圆明园展示,很多小件礼品被随意处置,还有那些代表当时最高水平的破击炮,步枪,马车等则被锁进仓库,再也无人问津。年英法联*火烧圆明园时,在园中抢劫的英国人发现了60多年前他们向大清进贡的礼品,其中就包括马戛尔尼使团赠送给乾隆的豪华马车及他私人送给乾隆的礼品。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些进献礼品,竟然都没被拆开过,上面落满灰尘,于是英国人把这些东西又运回了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