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新中国首次实行*衔制,这对一路征战的革命者们来说,是非常高兴的事,毕竟这是一份荣誉、一份肯定。
不过对负责评衔的相关人员来说,却有那么几分头疼,因为必须要全面了解众多开国元勋,才能综合多个维度评出合适的名单,这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而且各个等级名次如何排、谁来做第一,也需要细细考究。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想要不产生矛盾,那个排在第一的人,就必须要让这一级后面的所有人都心服口服。后来评选出来的结果,还真的做到了这点!
第一元帅朱老总,一直以来都是人民*队的总指挥,这个毫无争议;第一大将粟司令,*事能力突出,战功极其耀眼,别人也没话说。
而第一上将萧克,资历相当惊人,红*时期担任过红二方面*副总指挥,要知道红*一共就三个方面*,他这时候已经是很多人的上级了!后来的八路*时期他担任了师副师长,当时八路*也就三个师:
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师师长贺龙,换句话说,正、副六个师长除了萧克都是元帅。光这两个职务摆在这里,萧克排第一,其他上将也闹不起什么情绪来。
不过奇怪的是,萧克后来的**生涯却一路走低,建国后甚至长期靠边站,这是为何呢?
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就是与上级贺龙的关系不太和睦,在红二方面*尚未正式组建时,红二*团和红六*团在年就共同创建了湘鄂川黔苏区。红二*团*团长是贺龙,红六*团长是萧克,此时还算平级。
面对国民*大兵压境,贺龙和萧克有不同的想法,贺龙想的是要进行运动战,适当的时候还要主动出击,但萧克认为眼下还是保住根据地为主要任务,进行防御即可,不过萧克有任弼时支持,部队最后还是沿用了传统的阵地防御战法,开展内线保卫战。
这样的打法其实就是拼消耗,国民*耗得起,苏区耗不起,因此防线逐步被突破,红*的生存空间渐渐变小。为了打破这种局面,贺、萧二人集结了八个团的兵力想要在后坪镇吃掉国*突出部李觉19师。
他们的计划是用一个团驻守后坪镇东的鸡公垭高地,其他兵力则在周围埋伏。等敌人渡过澧水准备围攻该高地时,趁着敌人构建防御工事的空隙,伏*突然杀出将敌人歼灭于河谷之中。
这个作战方案没什么问题,然而敌人将要渡河的那个夜晚突然下起了暴雨,敌师长李觉就命令部队暂驻原地。在鸡公垭高地等待的红六*团战士苦等敌人不来,以为是计划已经泄露,再加上不想在暴雨的山头过夜,就后撤了15里,仅留下少部分人警戒。
第二天一早李觉带人悄悄过澧水,占领了鸡公垭高地,这让萧克非常惊讶,他连忙组织兵力前去争夺,可几次都无济于事。眼看强攻不行,萧克就带着一部分兵力想要从左翼去包抄。
但这样就让李觉发现正面部队的攻击力减弱,进而发起了反攻。他们这次攻势很猛,一直打到了红二*团指挥部前,是贺炳炎拼了命才把这股敌人打退、保护了贺龙的安全。萧克的包抄计划也没有成功,敌人占据高地,利用地形优势压制得他们寸步难行。
这时又有一个不好的消息传来,国民*26师已开到左近,随时会加入战斗,萧克眼见无法扭转战局,就率部先行退出了战斗。贺龙那边一开始并不知道这个消息,还在苦苦相持着,眼看敌人越围越多,他也只能下令撤退,部队因而付出大量伤亡。
贺龙因为此战认为萧克打仗不老实,后来他在翻看萧克的作战报告时,发现萧克并没有检讨警戒鸡公垭高地时的玩忽职守,并且萧克还觉得此战只是平手而非战败,这就让贺龙对其的感觉更不好。这些想法延续了很久,因此长期以来二人的私人关系都不和睦。
当然,私是私公是公,贺老总后来成为了萧克的直属上级,也没针对过萧克。但是萧克后来在长征中却胡乱接受了张国焘的任命,让人大跌眼镜。
年红一、红四方面*会师后,张国焘见自己兵强马壮就起了错误心思,历史证明了毛主席才是正确的,可当时毛主席面临的压力却是空前的,多年后面对斯诺的采访,主席回答过人生最黑暗的时刻就是这一段斗争。
后来红一方面*北上,红四方面*南下,三大主力中最后进行长征的红二方面*于年在甘孜跟红四方面*会师。在欢迎会上,贺龙在张国焘发言前半开玩笑地说:国焘啊,只讲团结莫讲分裂,不然就小心老子打你的黑枪!
贺老总的话让张国焘老老实实地发言,也能看出贺老总的思想觉悟。可萧克就有点不一样,他自己回忆录中说,两*会师后,张国焘不断派代表来找自己单独谈话,言语间都说南下如何正确、北上如何错误。
萧克搞不清事实真相,就稀里糊涂接受了张国焘的任命,成为红四方面*31**长。虽然他事后表示过纯属无意之举,但也给很多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对后续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萧克自己也没能把握住机会,并且是两次。年萧克这个师副师长被派去开辟冀热察根据地,担任冀热察挺进*司令兼*委、**委员会书记。
冀热察面积很大,包括冀东、平西、平北三大块,如果顺利,再创造出一个“晋察冀”那萧克的功劳就大了,出发时他自己也作诗:建立挺进*,深入敌心脏。放眼冀热察,前途不可量。内心是想要大干一场的。
可当他刚到达冀热察没多久,日寇就打下了广州,战略重心回归于华北对付八路*。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挺进*主力再去冀东发展,那战线就拉得很长,容易被日寇分割击破,所以总部要求萧克先以巩固平西为主,不再扩大根据地。
这让萧克很沮丧,他转而将精力放在了文学创作上,在平西的几年他写下了20多万字的*事小说,加上先前已写的,初稿共有40多万字,他拟名为《罗霄*》,后改成《浴血罗霄》。
写小说很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如果他把重点用在主业上,很可能平西等根据地的情况就会完全不一样。像冀东就是李运昌等人独自在搞,没有得到主力支援也搞得有声有色。
李运昌可以,萧克只要有办法也能搞出点东西来。可惜,他没去做,最后冀热察挺进*被撤销,冀东、平北、平西直接归晋察冀领导,萧克也调任为晋察冀*区副司令。
这时候他跟另外两位副师长的差距就已经出来了,师副师长聂荣臻领导开辟了晋察冀根据地、师副师长徐向前参与了山东根据地的开辟与发展。而萧克就这样错失了第一次机会。
第二次机会也没过太久,年6月晋察冀*区重组了野战*,萧克担任野战*司令员,当时晋察冀的情况有点类似华东,如果萧克能率部打出几个经典战役,那他成为华北的粟裕也完全有可能。
然而大同集宁战役、张家口战役接连失利,晋察冀野战*损兵折将,张家口、承德失守后,晋察冀与冀察热辽地区的联系也被敌人切断,萧克这个野战*司令员自然就成了问责对象。同年12月晋察冀*区再次撤销野战*指挥机构。
直到年4月朱老总亲临晋察冀*区指导工作,晋察冀野战*才再次组建,由杨得志担任司令员。
萧克后来就被任命为华北**大学副校长,直到平津战役结束才到第四野战*担任参谋长。四野南下之时基本没再遇到什么重大战事,他也就没有获取重大战功。
建国后,萧克担任过国防部副部长、解放*训练总监部部长,负责全*的教育与训练。他的直属上级是时任国防部长的彭老总。
年2月,萧克就*队建设的问题给彭老总写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偏偏他的意见与彭老总是相反的,也不符合当时*中的主要思想。因此彭老总认为他实质上是教条主义。同年的*委扩大会议,萧克就成了被批判的对象之一。
这几大原因综合下来,萧克就开始了长期靠边站的生涯,不过对于这些,他本人还是看得挺开的,他还有两个特点:长寿、文学成就高。他是在年去世的,享年岁,过百岁的开国将帅可不多!
而且他的《浴血罗霄》,在年获得茅盾文学奖荣誉奖,这个荣誉也是绝无仅有!
#开国将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