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晚报风物丰宁铁丝灯笼指尖上的魔幻艺术燕
TUhjnbcbe - 2023/9/10 20:02:00

丰宁铁丝灯笼,

有一种独特的美。

精致而繁复的工艺,

艳丽却不失典雅,

古朴而又清新。

起源于凤山镇关帝庙庙会

丰宁铁丝灯笼与满族剪纸、布糊画、满族传统木作,都是丰宁历史悠久的风物特产。

铁丝灯笼技艺在丰宁兴起,源于该县凤山古镇的灯会习俗。凤山镇关帝庙,始建清雍正17年(年),后经乾隆、嘉庆两代扩建,形成了由正殿、配殿、禅房、钟鼓楼、牌楼等组成的建筑群,占地面积平方米。光绪十一年(年)重修时,皇家曾颁发“与天地参”匾额悬挂在牌楼中央,是长城以北较大的皇家庙院,年5月列入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新中国成立前,每年农历五月十三为凤山镇关帝庙庙会,每次历时一个月,全国各地的商户云集于此,成为塞北一大盛事。关帝庙庙会期间,以南营子吵子会(当地著名吹打乐班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首,伴有少林武会、中幡、龙灯、高跷、全家乐、狮子、秧歌、小车会、旱船、二姑娘骑驴、王大娘锔大缸等民间艺术表演,热闹非凡。因此,那些年月每逢凤山镇关帝庙庙会,灯笼的需求量非常大。正是由于这个机缘,全国各地大批灯笼艺人来到丰宁。清朝末年,北京等地的铁艺师傅,将铁丝制作灯笼的技艺传入丰宁。自此之后,铁丝灯笼在丰宁落地生根,渐渐成为驰名全国的风物特产。制作工匠一辈传一辈,如今一些铁丝灯笼作坊的坊主,已传承到了第四代。

行走在丰宁,你会发现:作为铁丝灯笼的著名产地,精巧别致的大红灯笼很常见。丰宁铁丝灯笼,早已不像过去那样专供庙会之用了。这种古色古香的灯饰,被广泛应用于影视拍摄、旅游景区、家居布置、婚礼庆典。它们既是红火热闹的装点,也是一种古朴典雅而又不失现代气息的装饰。

从“宫廷”到民间

创始于北京的手工编织铁丝灯笼,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工艺,迄今已有余年历史。起初,铁丝编织的灯笼专供宫廷,为皇家及王孙贵族夜晚出行照明所用。由于用途特殊,这门工艺一开始就奠定了造型优美、工艺精细、图案丰富、结实耐用、不易褪色的基调。

铁丝灯笼是以铁丝为主要原料,纱布、木托为辅料,完全由手工编织而成。

丰宁铁丝灯笼艺人从北京工匠那里学到这门手艺后,在继承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又融入了创新手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与北京常见的圆形灯笼不同,丰宁铁丝灯笼不仅有圆形,还有柱形、方形、瓜形、斗形、六角形、花篮形等等。制作铁丝灯笼,须先用细铁丝编出网状的灯笼骨架,同时编出作为装饰的花饰图案。另外,铁丝灯笼的红色纱布,是从骨架内侧贴进去的,造型独特、纹饰精美的骨架露在外面,仿佛一个漂亮的“灯罩”。这种铁丝编制的灯笼,里面既可以点蜡烛,也可以安装电灯。每当我面对一片片红灯“丛林”,常常惊艳得有些回不过神儿。那一串串、一组组铁丝灯笼,点亮或不点亮的,各有各的美。当然,点亮的灯笼,红与黑的相互映衬,因为光的参与,形成强烈反差,效果更明艳一些。即使不亮,它们也是一件件精巧的工艺品,令人赏心悦目。

我注意到,丰宁艺人对铁丝灯笼的创新一直没有间断。比如原来灯笼上的红布只是普通布料,现在已增添了麻布或仿羊皮材质。他们还将绘画、剪纸、编织、刺绣等艺术元素融入铁丝灯笼制作流程,陆续开发出套灯、六角灯、斗型灯、剪纸贴花灯,共四大类一百多个品种,古老的铁丝灯笼正在当代丰宁艺人手中演绎出时代传奇。

丰宁艺人制作铁丝灯笼

指尖上的魔幻艺术

和许多传统手工工艺一样,编制铁丝灯笼是一项繁琐而细致的活儿,不但需要时间和精力,更需要细心和耐心。丰宁铁丝灯笼的制作流程包括:选料、设计、拉直、拧花、装配、制托、盘梁、粘漆、裱布九道主要工序。整套工艺,全部由铁编艺人手工完成,至今无法实现机器批量生产。因此,有人将丰宁铁丝灯笼称作“指尖上的魔幻艺术”。一根根看似普通的铁丝到了灯笼艺人手上,就好像变魔术一样,不一会儿功夫就“变”成了各式各样的节和扣——这最具魔幻力的一“变”,其实是指九道主要工序中的“拧花”,这也是最考验手艺的一道工序。所谓“拧花”,就是拧出“节”或“扣”,进而形成灯笼图案。拧花之前先要精心下料,也就是说,准备铁丝须根据灯笼的大小精打细算,因为下料是一次性的,中间不能有接头。拧出来的图案,必须横平竖直、大小一致。一个不足二十厘米高的铁丝灯笼,需要八十厘米长的细铁丝二十余根,总长将近二十米。将这些细细的铁丝根据一定的规律拧成纵向的圆圈,并要留出衔接的空间,而后在将这些圆圈横环环相扣,从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像网一样的铁丝面。整个灯笼的图案,是由一个又一个密密麻麻的“扣”组成,铜钱扣或圆扣,总体上是一个先编结小形状再组合大图案的过程。据知情者介绍,拧花工艺中最难拧的扣是铜钱扣。制作一个80厘米高的铜钱扣灯笼,需要3米长的铁丝根,即使大师级的艺人也得七八天才能完成。

除此之外,丰宁铁丝灯笼的魔幻之处还在于,匠人们制作灯笼的时候并没有图纸或模子,完全依靠想象、记忆以及手工编织能力完成。这一点,说起来容易,能够实现得心应手却绝非一日之功,没有长期手工编织实践经验的积累,没有谙熟于心的技巧技法,没有聚精会神的全身心投入,根本无法做到。

当地百姓增收的重点项目

丰宁县名来源于乾隆皇帝御赐,取字“丰阜康宁”,是河北省面积仅次于围场的第二大县。位于河北北部、承德西部的丰宁县,南邻北京,北靠内蒙古,满族人口占62.3%。该县历史悠久,满族民俗文化丰富独特,自年以来已连续三次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同时还是“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河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截止到年,全县共有各级非遗项目61项,涉及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技艺、民间舞蹈、民间文学、传统戏剧、民间曲艺、民俗等多种类别。

同时,丰宁县还曾是国家级贫困县。为了让贫困人口稳定持久脱贫,丰宁县以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为切入点,推进传统工艺传承保护与贫困村脱贫致富有机结合,探索出“非遗+扶贫”的文化扶贫新模式。围绕满族剪纸、布糊画、木作技艺、铁丝灯笼等项目,在5个乡镇成立了8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由此激励贫困人口学习传统工艺,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就业增收。精美绝伦的铁丝灯笼,与妙趣横生的剪纸、雅致华丽的布糊画等丰宁传统民间工艺一起,成为当地百姓增收的重点项目。村民在就业工坊,既能学技术还能挣钱。拧一个灯笼骨架能挣10到元,糊一个灯笼蒙罩能挣3到20元。一个工坊平时20人左右,每天能加工灯笼个,村民和工坊都能受益。历史悠久的铁丝灯笼,已经成为丰宁当地百姓增收的重点项目。

文/图砾华

1
查看完整版本: 晚报风物丰宁铁丝灯笼指尖上的魔幻艺术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