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坐困北平后,傅作义后悔若是采纳了阎锡山的
TUhjnbcbe - 2024/2/26 17:10:00

年底,在东北人民解放*同国民**进行辽沈决战期间,华北人民解放*遵照中共中央*委的战略部署,对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太原“绥靖”公署阎锡山集团发起了攻势。

第2、第3兵团举行察绥战役,解放绥远省西部、北部广大地区,包围归绥;第1兵团围攻太原。

这些作战,既配合了东北战场的决战,又进一步削弱了华北战场敌人的实力,为平津决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了摆脱不利的局面,蒋介石、傅作义制定了偷袭石家庄的计划,企图以此来改善华北战局。

还在年9月上旬,蒋介石征求傅作义对太原战局的意见时,傅作义就请蒋介石增加三四个*,直捣石家庄。

9月12日,傅作义会见“国防部”第三厅厅长郭汝瑰时,又研究了打石家庄的问题。

他主张“即攻石家庄”,同时在南口地区设伏,以待聂荣臻之第3、第4纵队回援时歼灭之。蒋介石表示同意。

偷袭石家庄的计划就这样确定了。后来因为东北战局迅速恶化,蒋介石先要调兵遣将增援东北,故偷袭石家庄的计划未能马上实施。

石家庄是年11月12日解放的。从此,石家庄即成为华北解放区的中心城市。

年5月,中共中央及中国人民解放*总部移驻石家庄西北平山县西柏坡村。8月,华北人民*府在石家庄成立。

西柏坡距石家庄90公里蒋介石做梦都想捣毁这个指挥所。年10月下旬,他认为机会来了。

因为当时人民解放*在石家庄地区的兵力很少,如果偷袭成功,可以刺激人心,冲淡因东北决战惨败所造成的沮丧情绪,用傅作义的话讲,就是从危机中找转机。

于是,他决定以新编骑兵第4师、整编骑兵第12旅和第94*,配属汽车余辆,携带炸药吨,由第94**长郑挺锋指挥,组成快速部队,于10月24日由河北涿县出发,27日进到保定。随后又令北平地区的第35、第16*沿铁路南下策应。

蒋介石、傅作义偷袭石家庄,不禁使人联想起年3月蒋介石、胡宗南进攻延安的情景。

那时,国民**还有力量实行所谓“重点进攻”。胡宗南以两个整编*共15个旅14万余人的兵力,在作战飞机75架支援配合下,于3月19日侵占延安。

对此,蒋介石喜出望外,但这并没有缓解国民*统治的危机,相反使危机更趋深化。

美国人称国民**占领延安,实则是一个华而不实的胜利。而今,在整个国民**的北方战线即将土崩瓦解的形势下,偷袭石家庄、捣毁西柏坡的企图,别说枉费心机,即使实现,也成不了蒋介石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

对于蒋介石、傅作义偷袭石家庄的计划,解放*的情报机关和中共北平地下*组织及时侦悉。

为坚决保卫石家庄,粉碎蒋介石的阴谋,毛泽东、周恩来做了周密部署。

10月28日开始,第94*等部在10余架飞机掩护下由保定南犯,在方顺桥、望都和清风店地区,遭到华北解放区*民的节节抗击,至30日仍未能越过唐河。

后梯队第35*因保定至北河店间铁路、桥梁、公路被破坏,也不能南进。

华北第2兵团经3昼夜急行*,先头第3纵队及时出现在完县、唐县地区,增强了阻援力量。

这时,东北国民**主力廖耀湘兵团已覆灭,沈阳即将解放。蒋介石送掉了范汉杰、郑洞国、廖耀湘三支大*后,在北平已无事可做了,满怀凄惨的心情,于30日溜回南京。

蒋介石一走,对偷袭石家庄本来顾虑甚多的傅作义害怕部队被歼,匆忙于30日飞到保定部署撤退。

偷袭石家庄的计划就这样破产了。这次行动,国民**徒然损失官兵余人,战马匹,汽车90余辆,以及其他大批作战物资。

蒋介石、傅作义原想用偷袭石家庄的办法解救危机,结果危机反而加重。人民解放*粉碎蒋、傅这个计划后,使华北战局更加有利于自己。

东北野战*首长根据*委指示,以第4、第11纵队和3个独立师、1个骑兵师,组成先遣兵团(12万人)进到了冀东地区。

华北第2兵团进到曲阳、完县、满城地区,从南北两面威胁着北平,这样就为尔后求歼平津地区的国民**创造了条件。

东北全境解放后,解决华北问题,自然是中共中央*委和毛泽东要考虑的问题。

所谓华北问题,就是歼灭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解放北平、天津等地;就是歼灭太原“绥靖”公署阎锡山集团,夺取太原。

为实现上述目标,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初步设想,即先夺取归绥,攻克太原,解放绥远、山西全境,然后集中华北解放*全力和经过休整的东北野战*主力,解决傅作义集团。

归绥是绥远省省会。11月5日前,华北第3兵团已经包围归绥,并拟制了分两步夺取该城的计划。

第一步,以6个旅夺取归绥旧城及火车站;第二步,以1个纵队3个旅由东北两面,1个纵队两个旅由西南两面,夺取新城;以1个纵队为预备队,相机参加攻城或打援。

毛泽东同意上述计划,指出攻击时间可推迟二三天。

同时,鉴于华北第2兵团已撤离平张线,而该线尚有傅作义的两个*。因此,毛泽东命令东北先遣兵团进入遵化、蓟县地区休整。

如果傅作义派兵援绥,则暂停整训,向北平等地有所行动,牵制傅作义西援兵力,保障华北第3兵团夺取归绥。

太原是阎锡山的老巢,守*约8万余人,据城死守。年10月5日,华北第1兵团发起太原战役,经过激烈战斗,于11月上旬夺取了太原以东几个要点。

但由于太原防御工事坚固,守*负隅顽抗,解放*兵力、火力均不占优势,致形成对峙。

徐向前司令员、周士第副司令员于11月8日致电中共中央*委,为争取早日打下太原,避免旷日持久,增大消耗,提议在可能条件下增加两个纵队的兵力,争取迅速解决战斗。

中共中央*委采纳了徐、周的建议,于11月9日命令华北第2兵团,从11月11日起由现地秘密移至阜平地区休整7天,11月20日开始向太原地区移动。

准备12月1日起参加太原作战,并受徐向前、周士第指挥,争取于12月15日前攻克太原。

11月10日,杨得志、罗瑞卿、耿飚复电中共中央*委,完全拥护以该兵团主力参加夺取太原的方针。

年10月30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在部署先遣兵团入关的同时,报告中央*委:“等营口、沈阳之线战斗结束后,即向北平、天津前进。”

中共中央*委和毛泽东从先扫除归绥、太原,后再取平津的总的战略构想出发,以及考虑到东北野战*大战之后部队要休整,于31日致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和东北局、华北局,决定:“东北主力除四纵、十一纵等部即行南下外,其余应休整一个月左右。”

在部队休整期间,毛泽东指出应完成以下几件主要工作:1、*和*队的主要干部应有精神准备,从而加速组织准备,并以此种精神教育干部。

2、全*正式公开提出打平、津及在平津战役中歼灭傅作义主力的任务。

3、东北局、东北野战*应早日筹办粮食,保障供给。

4、争取一个月内修通沈阳、锦州铁路线,彰武、义县、承德铁路线。

根据*委的指示,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谭*于11月3日发布了部队休整计划。规定从即日起开始休整一个月。

各纵队分别位于:沈阳(2纵、12纵);辽阳、鞍山(7纵);鞍山、海城(8纵);营口、牛庄(9纵);新民(1纵);芳山镇(炮纵);黑山、大虎山(6纵);北镇、沟帮子(10纵);义县(5纵);锦州(3纵);由长春南下的各独立师位于抚顺、本溪。

中共中央*委批准休整计划,指出:休整时间可至12月15日为止。

这个设想因淮海决战的展开,中共中央*委和毛泽东适时做了调整,决定先歼灭傅作义集团,夺取平、津,后解决太原、归绥。

这种调整,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组织实施战略决战中善于依据情况的新变化,因势利导,做出新的正确决策的又一个生动体现。

国民**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原处在东北“剿总”与徐州“剿总”之间,南北两面都有屏障,兵力上又较之华北人民解放*占优势,直至企图偷袭石家庄时,其总兵力还有50万人左右,所以它的日子比较好过。

然而,在东北全境解放,卫立煌集团被歼,加上南面刘峙集团正陷于华东、中原人民解放*的联合打击,覆灭的日子已为期不长,傅作义集团南北两面的屏障,已经不复存在了,态势对其极为不利。

面对东北、华北两支解放*的联合打击,是固守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还是撤退?

这是摆在蒋介石和傅作义面前的紧迫问题。

沈阳失守的第二天,即11月3日,“国防”部长何应钦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华北作战问题。

何应钦提出两个方案:一乘华东人民解放*集中兵力进行淮海战役,济南地区守备兵力较少的时机,傅作义率全*沿津浦路南下,袭击济南。

但又考虑到,由平、津地区南下山东济南,要经过近千里的广大解放区,担心遭到严重损失到达不了目的地,因此提出第二个方案,即将傅作义全*海运青岛,然后南运。这次会议议而未决。

11月4日,傅作义奉召飞到南京。当晚蒋介石在官邸会见傅作义,征求他对华北作战的意见,并共进晚餐。

5日,何应钦、顾祝同、白崇禧、傅作义在何应钦官邸商讨华北作战方策。傅作义主张固守平、津等地。作战厅希望傅能把归绥、太原的解放*各个击破。傅作义表示有难处。

蒋介石曾有意要傅作义率部南撤,委任傅为“东南**长官”。蒋介石出此一招是迫于形势。因为当时徐蚌会战一触即发,急需投入更多的兵力,同时长江防线也缺兵布置。

在剩下的4个战略集团中,能够调动的只有华北“剿总”所部。傅作义全*南撤,就是不要平、津,放弃整个华北。

蒋介石要下这个决心,又面临如同要不要放弃东北那种痛苦的选择。放弃华北,固然可以增加华中地区的兵力,但没有华北作屏障,华中焉能独存?

而且蒋介石对傅作义是否愿意全部南撤,心里没数,即使全部南撤,走陆路凶多吉少,海运,又运输力不足,而且时间也来不及。

相反,若固守平、津,则可挡住和牵制一个时期东北、华北人民解放*南进,有利争取时间组织长江防御。

在蒋介石权衡撤守平、津利弊时,傅作义到南京来了。蒋介石听了傅作义的陈述后,决定暂守华北。

傅作义为何力主守平、津呢?还在辽沈战役结束前,傅作义就曾考虑过华北行动的三个方案。

一是适时放弃冀热察诸省,全*转进绥远休养生息。

二是适时放弃承德、张家口、保定等城市,一部暂时控制北平,主力集中天津、塘沽,确保华北滩头阵地,以便在情况不利时由海上南撤。

三是蒋系、傅系两部主力分别向津、沽和绥远转进。

实际上,摆在傅作义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守或撤。撤又分西撤绥远和南撤江南。

南撤,傅作义是不愿意也不敢实行的。

一方面,由于傅作义发迹的本钱是第35*,起家的根据地在绥远,他的嫡系部队如第35*等部绝大部分是绥远一带人,故土难离,傅作义是很难将他们带往江南的。

另一方面,与蒋介石共事多年,深知蒋的秉性的傅作义很清楚,离开自己起家的地盘,寄于蒋氏篱下,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排挤,以至最后被吞并。

因此对傅作义来说,他是无论如何也不愿南撤的。

西退绥远“老家”,在傅作义看来是最理想的。但蒋系部队他带不走。而且,绥远经济落后,不利扩充实力,不利于长期坚持。暂守平、津,则有利于扩充实力。

蒋介石、傅作义从各自的利害出发,统一于暂守平、津的决策上。能否暂时守住平、津呢?蒋、傅都认为可以。

从当时华北战场的力量对比看,傅作义、阎锡山两集团共60万至70万人,装备较好。华北人民解放*总兵力和装备都还处于劣势,而且3个野战兵团位置分散。

傅作义以现有兵力可以同华北解放*周旋。当然,如果东北野战*入关,双方兵力对比就要发生根本变化。

蒋介石、傅作义既深知东北野战*必然会人关,但又认为不可能立即入关。傅作义认为,目前局势虽严重,但其严重程度还不至于威胁华北的生存。

蒋介石、傅作义等人的态度说明,他们决定暂时固守平、津,不是建筑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而是建筑在对人民解放*行动积极性估计不足这个基点上,带有很大的侥幸心理。

所以,傅作义一发觉东北野战*入关,就慌了手足。

蒋介石为利用傅作义阻挡人民解放*南进,除将华北地区*、*、*、经大权交给傅作义全权处置外,还允其可以不经过南京*府直接接受美国援助,并答应补充傅作义部7万枝枪、两亿发子弹。

蒋介石还着联勤总部工程署加强平、津、塘间的工事。为支援塘沽,保持海口,他命令海*编成渤海舰队,在长山列岛筹建基地。

傅作义对如何守华北,想得早,想得多。他担任华北“剿总”总司令后,曾偕河北省*府主席楚溪春飞往太原,请教阎锡山。

阎锡山提出上中下三策:上策是筑一到两万碉堡,布置在唐山至塘沽、天津一线;中策是退出北平,守张家口、包头一线,与晋*及河西马鸿逵、马步芳*成犄角之势;下策是死守北平。

阎锡山认为,傅作义对付华北解放*的筹码多,但是东北解放*进关就对付不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速作碉堡。

阎锡山认为:“解放*欲进关内,非攻碉堡不可,可消耗其实力,取得几次胜利,则何患美援之不至?若不如此,恐将死无葬身之地。”

傅作义深感阎锡山的上策虽然中肯,但他无力实施,不得已而取了阎锡山的下策,即坚守平、津。同时他也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

第一,扩充兵力,制定了一个扩*20万至50万人的计划。令河北、绥远两省加紧征兵,规定每个县编组1个至3个保安团,尽快完成第一期20万人的计划。

第二,继续加强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城市的防御工事,加修塘沽海港的外围工事以及北宁路平、津间,津、榆(山海关)间的护路据点工事。

第三,争取美援。美国于年7月给了傅作义万美元,11月又海运战略物资至天津,其数量虽然仅及美国承诺的十分之一,但还是表明了美国在扶植傅作义,这对傅作义固守平、津以抗拒人民解放*多少是一种鼓励。

傅作义也通过天津市市长杜建时求见美国西太平洋舰队司令白吉尔,以争取美援。

第四,储备粮食。楚溪春认为,解决粮食,除靠美国援助和南京接济以外,还要本着靠人不如靠已的观点,迅速征购。于是在其统治区大肆抢掠粮食。

第五,调整部署。从11月中旬开始,先后放弃承德、保定、山海关、秦皇岛等地。并调整了部署,除归绥1个*8个师(旅),大同1个师外,将其12个*、42个师(旅),共50万余人,部署在东起滦县,西至柴沟堡(今怀安),长达公里的铁路沿线。

具体部署是:以1个兵团部(第17兵团)、5个*(第62、第86、第87、第92、第94*)共16个师,防守天津及廊坊、塘沽、唐山、滦县一线。

以两个兵团部(第4、第9兵团)、6个*(第13、第16、第31、第35、第、第*)共18个师,防守北平及南口、密云、通县、涿县地区。

以1个兵团部(第11兵团)、1个*(第*)共8个师(旅),防守张家口及柴沟堡、宣化、怀来一线。

这种以张家口、北平、天津、塘沽、唐山为重点构成一字长蛇阵的部署,说明傅作义并没有按南京“国防部”的指令行事。

从部队分布看,傅系部队摆在北平以西,蒋系部队摆在北平以东。从中也可以看出傅作义的良苦用心,即当着形势发展不利时,蒋、傅两系部队可以各奔东西。

此时的傅作义,还以为自己的计划很保险。但随着平津战役的深入,傅作义在连连受挫后困守北平,想起了阎锡山这位老长官的计策,开始反悔起来。

傅作义反思:若是当时采纳了阎锡山的上策,将战争成功拖入持久战,熬到了美国的*事援助,则胜负尚未可知。

世上没有后悔药,傅作义到了此时才后悔,又有什么用呢?

在南线淮海决战开始后,毛泽东、周恩来又以很大精力注视着北线平、津地区国民**的动向。

在全面掌握情况并分析判断的基础上,适时作出了提早进行平津战役,把傅作义集团歼灭于平、津、张、唐地区的战略决策。

11月7日,中央*委判断傅作义有采取三种行动的可能:一是固守平、津;二是放弃平、津,傅系几个*退回绥远的归绥、包头,蒋系几个*撤至南京;三是放弃平、津,蒋、傅两系均南撤。

毛泽东和中央*委认为,如果敌人采取固守的方针,对我是有利的;如果敌人采取撤退的方针,对我利害各半,我虽可不战而得平、津,但因没有消灭平、津敌人,对今后作战不利。

中央要求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和聂荣臻、滕代远(华北*区副司令员)、赵尔陆(华北*区参谋长)以及东北先遣兵团程子华、*志勇,华北*区第2兵团杨得志、罗瑞卿、耿飚,第3兵团杨成武、李井泉等,要密切注意平、津、张家口、唐山、锦西、葫芦岛蒋傅两系*队的动态。

为了抑留傅作义*,中央*委决定华北第3兵团停止攻击归绥计划,除留一部监视归绥之敌并与监视包头的部队取联络外,主力即移至归绥、集宁之间休整。

准备歼灭由平、津向绥远退却之傅作义部,待东北野战*攻平、津时或杨罗耿兵团在完成太原任务后回到平张线时,再打归绥。

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等认为:“方针很好。”

为阻止傅作义集团西退、南撤,他们于11月15日向*委建议先不攻太原,集中华北第1、第2兵团迅速包围保定或张家口(除留一部监视太原外)。

林、罗、刘提出的问题,也正是毛泽东、周恩来思考的问题。

毛、周认为,第2、第3兵团集结一起,可以阻止傅作义嫡系部队向绥远撤退,但不能阻止蒋傅两系部队向海上撤退,包围张家口也不能达此目的。

毛泽东指出,可以停止对太原的攻击,但要华北第1兵团放弃已攻占的阵地,并开至张家口去担负包围任务。

撤围归绥,停攻太原,东北野战*主力提早入关,这是中共中央*委和毛泽东、周恩来对原来关于解放平、津等地最初构想的一个重大改变,即由原来准备在战争第三年的下半年(年1月至6月期间)夺取平、津,提前于年底至年初。

为着使东北、华北*和*队的主要领导人认清这一改变的必要性,统一思想,中共中央*委于11月17日给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并东北局、华北局发出了极为重要的电报。

这份电报是周恩来起草,毛泽东修改,并经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阅后发出的。

解放*要抑留华北国民**,必须增加华北战场上的兵力。当时唯一能够调动的兵力是东北野战*。

因为东北野战*在辽沈战役之后,已经成为解放*最高统帅部手中的战略机动力量,随时可供调遣。

一是东北野战*提前于十一月二十五日左右向关内开动;二是仍按原计划休整到十二月半,然后南进。

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接到中央11月16日关于考虑究以早日入关为好,还是完成休整计划然后入关为好的电报后,于次日致电中共中央*委说:“提早入关很困难。”

他们提出有以下具体困难:一个是东北解放后部队思想发生很大波动,东北籍战士怕离开家乡,怕走路太远。

一个是新兵与俘虏战士的补充还未就绪,最后是部队的冬衣还没发下来。

要解决部队的思想问题,解决实际困难,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林、罗、刘认为,如果敌人确定不守平津,其撤退时间必将在我东北主力尚未入关时,或者发现我主力入关时。

因此,他们仍主张:“关内部队(包括东北第四、第十一纵队),最好能在东北主力尚未动时即能包围一股敌人。”

对于东北野战*大战后的实际困难,毛泽东、周恩来是完全估计到了的,因此,曾指示林、罗、刘全*休整一个时期,并批准了东北野战*的休整计划。

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淮海战役已进入紧张时刻,华北国民**有迅速撤退可能,必须予以阻止。否则就会丧失时机,犯最大的错误。

况且,东北野战*提早入关的困难并非不可克服。基于战略上的需要,中共中央*委断然于11月18日电令林、罗、刘:“望你们立即令各纵以一二天时间完成出发准备,于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全*或至少八个纵队取捷径以最快速度行进,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天津三处敌人。”

11月19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报告中央:“我们决遵来电,于二十二日出发。”

从11月9日中共中央*委提出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平、津、张、保地区,到19日东北野战*领导人决遵中央命令率部进关,前后10天左右,平津决战方针即告确立。

这个方针即是,东北野战*主力提早入关,会同华北解放*联合举行平津战役,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平、津、张、唐地区,各个歼灭。

1
查看完整版本: 坐困北平后,傅作义后悔若是采纳了阎锡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