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古太原县城里的名人故居
TUhjnbcbe - 2024/3/10 15:54:00
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s://m.39.net/pf/bdfyy/

古太原县城里的名人故居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年9月第3期(总第90期)张德一

摘要:明初所建之太原县城,是太原市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城中除孔庙、关帝庙等古建筑外,尚有明清至民国时期七位名人故居,即王琼府第、段故居、杨二酉宅院、马仲秋“聚文会”、胡瀛宅院、陈畏三故居、张友椿宅院。

明初所建之太原县城(故址即今太原市晋源区所辖晋源镇旧城),是太原市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城中除孔庙、关帝庙、玉皇庙、东岳祠、隆恩寺、奶奶庙、吕祖庙、财神庙等古建筑以外,尚有明清至民国时期七位名人故居,应当引起人们及有关部门的重视。

王琼府第

王琼府第位于县城东大街东段路南,由十数座正、偏、旁宅院组成,临街大门原有嘉靖皇帝御书“方岳重寄”匾额。

王琼(—),字德华,号晋溪,明朝太原县(今晋源区、小店区)人。其伯父王永寿为天顺间(—)南京兵部尚书,父亲王永亨为成化间(—)隆庆知府。王琼幼时即有神童之名,4岁能楷书,8岁通《尚书》,成化二十年()中进士,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4朝,由六品工部屯田

主事直做到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王琼居官50余载,钻研经史,洞察世情,有三件事被人称颂,一是治理漕河,以敏练著称;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任人唯贤;三是总制西北,功在边陲。王琼著有《漕河图志》、《西番事迹》、《北虏事迹》、《双溪杂记》等书及许多诗,后人又将其奏议编成《户部奏议》、《晋溪奏议》、《三边奏议》,均是给后人留下的具有实践经验的宝贵遗产。王琼对故籍太原县很有感情,曾修葺太原县城墙,修葺县城文庙,劝率官民修筑风峪口外防洪坝堰(俗名“锢垅堰”),死后又遗命将晋祠别墅改为书院,以供王氏家族子弟和本县学子入院攻读。

王琼府第历经数百年风雨剥蚀和沧桑变化,如今只剩一座东偏院,内有东房5间,北厢房3间,破败衰,杂草荒芜。

段?故居

段故居在县城东大街东段路北,临街小巷原有傅山(太原府阳曲县西村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医学家、书画家)手书“青主访段处”砖镌小匾。

段字叔玉,生卒年不详,明末清初太原县人。青年时曾为太原县生员,博通经文,潜心研究古学,后任某县典史。段一生工楷书,擅长镌刻,其刀法多得于傅山。省城晋王府《宝贤堂法帖》、晋祠曹溶《晋祠记游诗十二首》及朱彝尊集杜甫诗“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楹联,均由段主刀镌刻。清康熙二十二年(),段父去世,段丁忧居家,用两年时间将傅山得意之书摹钩上石,刻成《太原段帖》四卷,集中体现了傅山先生的真、草、隶、篆书法艺术。傅山之子傅眉曾作诗赞誉段“叔玉性疏豁,龙虎绕其指。运斤如博管,刻石如画几”。《太原段帖》刻成后,一直珍藏于太原县段氏宗祠(县城东街),新中国成立后移至晋祠古迹保养所,如今镶嵌在晋祠博物馆翰香馆碑廊。

段故居今已面目全非。巷口原“青主访段处”砖镌匾额,乃傅山所书、段所刻(一说段书,段刻),惜未能妥善保护,毁于“文化大革命”中后期。

杨二酉宅院

杨二酉宅院位于县城东大街中段路北,临街大门尚存杨二酉亲书“静远”木质匾额。匾之上款有“辛未莲月之吉”字样,下款写有“二酉题”三字。

杨二酉(—),字学山,号又,别号西园、柳南、一梅居士、悔翁,清太原县晋祠南堡人。杨二酉于清雍正十一年登进士,历官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武英殿翰林供奉、贵州道监察御史、台湾学*、工科给事中、文武殿试执事官、兵科掌印给事中等,乾隆十六年()被人弹劾,以“挂误夺职”罢官回归故里。杨二酉居官期间,参与纂修《明史钞》、《文献通考纪要》、《大清一统志》、《日知荟说》等。巡视台湾兼理学*时,提请闽、粤人一体考试,请建“海东书院”,减负台湾积年所欠税款,坚持兵丁三年从内地更换制度,弹劾台湾总兵章隆纵兵焚毁民房之劣迹,被台民称之为“杨夫子”。退仕归里后对晋祠多有文化建树,先后参与移建文昌阁、扩建文昌宫、重修七贤祠、重修柏月山房、重修同乐亭、重修贞观宝翰亭等工程,并为之写记立碑,其中《柏月山房记》砖刻和《同乐亭记》石刻最为著名。杨二酉本人极善书法,曾为晋祠题写过许多匾额、楹联,其中“水镜台”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素有“晋祠庙里三面牌,难老、对越、水镜台”之说。另外,杨二酉还归纳总结出晋祠内、外八景,并作有《晋祠全景十六首》诗。

太原县城杨二酉宅院历经余年,基本上保存完好,院内砖雕“绵世泽莫如积德,家声还是读书”,当是杨二酉本人所书;其门匾所题“辛未”,正是被“挂误夺职”的清乾隆十六年。至于杨二酉宅院后来如何转手于段姓的细节,那就不得而知了。

马仲秋“聚文会”

马仲秋牵头成立的“聚文会”,旧址位于县城北大街中段路东。这里曾经是一个很有名气的山西梆子“票儿班”。

马仲秋的生卒年不详,系清末民初太原县人,曾中秀才。其人精通音律,擅拉呼胡,抄有许多山西梆子乐谱和剧本。其弟马三秋参加过专业戏班,是弹四弦的高手,而且能制作乐器。山西梆子又名中路梆子(建国以后称晋剧),形成于清中叶,首先流行于晋中盆地,深受当地人民群众之喜爱。太原县马氏是富户,经营着许多土地和北街上的药铺,马氏兄弟所经营的聚文会,时间约是清光绪年间至抗战时期,其活动地点就在北大街路东马家药铺后院,票友的人数先后多达百人以上。聚文会与一般票儿班不同,不是光图红火热闹,而是对山西梆子的版式、曲牌、唱腔都进行研究探讨,乃至程度不同的革新创造。据说有许多剧本和一些名老艺人唱腔,都是经聚文会研究修改后流传下来的。马氏兄弟还广邀“名角”来太原县参加演唱及艺术探讨,三儿生、天贵旦、盖天红、说书红、万人迷、狮子黑、大牛牛、二牛牛、丁果仙等人每逢戏班封箱,多来聚文会过冬。马仲秋慷慨大方,年复一年,来者不拒,不仅出资购置文武场的全套乐器,而且对这些艺人管吃管住,临行时还要资助衣物盘缠,故而影响深远,至今仍被后人所津津乐道。

抗日战争时期,马家受日本人迫害,药铺倒闭,聚文会停办,旧址被日本人盖起仓库,面目全非。新中国成立后,聚文会旧址又被“晋源毡毯社”所占。

胡瀛宅院

胡宅院位于县城南大街路西之仓巷,名曰“碧玉轩”。

胡(—),字海峰,清末民初太原县晋祠北堡人。胡少时投师本县名儒贾清浦门下,又入省城“令德堂”书院攻读,后任闻喜县教谕、山西大学堂中学斋(另有西学斋)教授、代州学*、山西农业专科学堂学监、太原县乙种实业学校校长、山西省国民师范学校训导主任等,民国十七年()因年高辞职回归太原县城颐养天年。胡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其治学之严谨令人赞叹。任闻喜教谕时,亲订八门新课程教材送省请批,受到山西巡抚岑春煊的嘉许;任代州学*时,复兴斗山中学堂,被当地所称颂;省城国民师范成立伊始,校长赵戴文(五台县人,后任山西省*府主席)亲笔书函聘请胡至校任教……退归太原县城后继续从事汉学著作整理,撰著《碧玉轩藏稿》十二卷,深为时人所赞。胡品行端正,且又性格倨傲,最不愿与官府来往,时有山西督*阎锡山屡次请其出任省教育厅长及雁门、冀宁道尹,胡力辞不就。民国二十二年(),南京*府财*总长孔祥熙至山西笼络阎锡山,专程到太原县拜访胡瀛,孔有意打探胡对当代要人的看法,胡不语;孔又以“莫非有惧乎”相激,胡正言道:“我与他们一无交往,二无*争,惧之为何?胡某自幼攻读,略知道德,从不在生死上计较……纵然有人暗算,我有六尺之躯,一腔热血,有何惧哉!”

胡的太原县碧玉轩寓所,有藏书万余册,每册首页左下角印“碧玉山房”篆刻。其宅院后来转手他人,基本完好。

陈畏三故居

陈畏三故居,位于县城东大街东段路北,现仍由陈氏后裔居住。

陈畏三(—),子寅庵,清末民初太原县城东街人。陈少时家贫,参加童子试时名列一等,由地方上发廪膳补贴(时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后至祁县教私塾,以束修供养老母及4个幼弟。陈畏三于清光绪二十年()赴省城参加甲午科乡试,未出贿例名落孙山。后经赤桥刘大鹏(地方名士,著有《晋祠志》、《晋水志》等许多著作)举荐,担任太原县清查财*公所所长,历任东街街长、太原县保存古迹古物委员会委员、太原县文献委员会委员等。陈素以书法著称,凡名家碑拓无不求索收藏,与省城珂璜、太谷县赵铁三、榆次常氏兄弟(赞春、旭春)等交好为友,曾给县城秦家古城营九龙庙题写匾额,为吴家堡三官庙撰写碑文。陈的一生虽然平淡,但其性格刚毅,扶贫济困,古道热肠。年未弱冠即独力支撑家庭,供养4个弟弟读书,均学有所成。担任街长时怜悯东街百姓税捐繁重,拒绝县城赛唱摊款,终使城隍庙会暂停演剧;逢有穷苦农民冬闲推车卖煤炭不好出售时,陈畏三来者不拒而且从不讲价,致使西偏院煤炭堆积如同小山;民国十一年(),为调停汾河渠道之事,李家庄、北瓦窑、梁家寨、东城角等十村民众,鼓乐旗伞周游县城四街送匾至陈府;他还提携后学,举荐五府营李容至学校当教员,其人后来参加革命,曾在轻工部、铁道部等国家机关任职。

如今之陈畏三故居,虽然年久失修,房屋颓废,但建筑格局未变。

张友椿宅院

张友椿故居位于县城北后街中段路北,现由其子、孙继住。

张友椿(—),字亦彭、逸篷,太原县城北后街人。张青年时毕业于太原城阳兴中学,其后在太原县城、小店、南堰等地任教一十八载,七七事变后,张入省立小学教员训练班,毕业时名列第一,被日伪教育厅主任秘书阎佩礼(本县西寨村人,阳兴中学老校长)看中,破例留省厅任文书职,其后又至日伪合作社、太原县议会等处任秘书。新中国成立后,张历任晋源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文书、太原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文书、晋祠古迹保养所职员。张友椿一生从事文字工作,致力于地方史志文献、人物研究考稽。新中国成立初期,张友椿参与编写《晋祠文物介绍》,受到省文教厅副厅长崔斗辰(本省闻喜人,后任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省文史研究馆馆长)的赞誉;年,晋祠古迹保养所所长刘承德编著《晋祠风光》时,张为其提供了许多资料;年7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来游晋祠,张为陪同讲解人员之一,郭老为其亲书条幅一。张友椿毕生不谋仕途,勤于著述,计有《王恭襄公年谱》、《太原文存》、《增订阎潜丘年谱》、《阎百诗学谱》、《晋祠杂谈》、《李唐与太原》、《三余补读斋笔记》、《退学轩印存》等。他爱好广泛,书法、绘画、治印、诗作、太极拳等均学有所长,“文革”初期,因与罗元贞、游介臣、宋剑秋等人结诗社而被抄家,其后不久即病逝于县城北后街。

张友椿宅院除正房翻修为新样式外,其余厢房、门楼均为旧时建筑,木刻门匾题“视履”二字。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太原县城里的名人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