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千年之前京西北就有了风景旅游区,光绪慈禧
TUhjnbcbe - 2024/4/1 16:42:00

清代《三山五园图》(局部)

京城西北,有一片山水,钟灵毓秀。这就是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三山五园”。“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玉泉山,“五园”是指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和圆明园。千百年来,这里山水相依,园林汇聚,争奇献秀。帝王官宦、文人墨客常来此驻跸游赏。

至清代,这里逐渐形成了以三山五园为核心的园林集群和紫禁城之外的行政中心;年春,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的铿锵脚步从这里出发;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了人民的公园;党的十八大以来,这里又被确定为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成为推进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推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

由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主办的“园说Ⅳ——这片山水这片园”正在颐和园博物馆展出。来自颐和园、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首都博物馆、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管理处、香山公园管理处、布达拉宫、保利博物馆、宁波天一阁博物馆等众多重磅级单位的件/套展品和32件/套资料品,把这片山水这片园中蕴藏着的你不知道的事儿“说给你听,展给你看”。

辽代“头陀遗身舍利舌塔”碑(局部)

观展·亮点

辽金时期一组石刻

揭晓三山五园由何而来

展览共划分为山水毓秀、名园盛衰、移天缩地、园居理政、古园新生五个篇章,阐释了北京西郊历史名园钟灵毓秀的山水环境、经年累月的造园历程、登峰造极的艺术成就、园居理政的多元功能和方兴未艾的建设发展进程。

三山五园由何而来?《山水毓秀》篇率先揭晓答案——“西山自南向北绵延不绝,拱列京城西北。其东面的冲积扇形平原上,山岗突起、平地涌泉、湖泊罗布,远山近水烘托映衬,宛若江南水乡。这里自辽至明,行宫庙宇迭起,成为京城的游赏胜地。”原来,三山五园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辽金时期。

展览的第一组展品也印证了这一点。这是一组石刻文物——辽代“头陀遗身舍利舌塔”碑、金代“塔铭”残件、金元时期“敕赐弘济菴”石匾。颐和园博物馆馆长秦雷介绍:“这些文物表明,最晚在辽金时代,北京的西郊一带就已经有寺庙的建设了。”秦雷指着辽代“头陀遗身舍利舌塔”碑说,这块碑是香山公园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文物。

石刻旁边,一只精致的“錾花鸟错金银执壶”吸引了游客的目光。这只执壶出土于明代外戚武清侯李伟夫妇墓中。万历年间,李伟大兴土木,建造了规模宏伟、号称“京国第一名园”的清华园。不过,这个清华园跟现在清华大学里的清华园并非同一概念,而是现在北京大学畅春园的前身。

执壶旁边的青花瓷瓶则属于明代书画家米万钟。李伟建了清华园后,米万钟又在清华园东墙外导引湖水,辟治了幽雅秀丽的勺园。于是,在北京西郊一带,出现了亭台楼榭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的景象。

由此可以看出,北京西郊一带的景观经营历经千年,自古就是北京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展览中还展出了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徵明的诗作《游西山诗十二首》,诗中说“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足见当时西郊园林景色优美宜人。

弧幕动画及清代《香山路程图》

清代孤本《香山路程图》

光绪慈禧当年也有“旅行指南”

步入核心展区,一幅弧幕动画最为引人注目。巨大的弧形屏幕上,一幅写意与界画相融合的清代画卷从右向左徐徐铺陈开来,画卷以北海为起点,沿途经过历代帝王庙出阜成门,经畅春园到圆明园……最后终止于香山的静宜园。沿途清楚地复原、展示出清末京西的人文地理,如同清末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游客跟着动画中清代官员的步伐行进,遍览“三山五园”……

弧幕动画中间单独陈列的就是动画的“原型”,也是此次展览的重磅展品——现今仅存的孤本:清代《香山路程图》。这本看上去并不起眼的旧书地位可不一般,它是为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御制的“旅行指南”。说得严谨一点,它应该叫舆图,也就是古代的地图。

这份地图描绘了御路、桥梁、村镇、津渡、驿站、塘铺、衙门,每段道路皆注记里程。起点为北海团城,终点是香山静宜园。图中有大量“贴黄”,这是宫廷绘画和舆图所特有的一种形式,“贴黄”上有工整小楷,直观地告诉观者图中建筑的名称,甚至是距离。

按照地图上的路线,可以想象一下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出行的场景:春日里,他们沿着御路,乘坐着御辇,出紫禁城来到北海团城,然后过金鳌、御河桥,经畅春园、圆明园……最后来到香山静宜园,开始悠闲地品茗。

乾隆皇帝亲笔撰写的《万寿山清漪园记》,展出绢本和碧玉两个载体版本。

观展·解码

皇帝为何不在颐和园过夜

指着展览中的展品——乾隆皇帝亲笔撰写的《万寿山清漪园记》,秦雷讲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乾隆九年,“万园之园”圆明园的改扩建工程落下帷幕。乾隆皇帝写了一篇《御制圆明园后记》,文章说“然规模之宏敞,丘壑之幽深,风土草木之清佳,高楼邃室之具备,亦可称观止。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后世子孙必不舍此而重费民力以创建苑囿,斯则深契朕法皇考勤俭之心以为心矣。”大概意思是:圆明园棒棒哒,已经登峰造极了,后世子孙就不要再耗费民力建设新的皇家园林了。如此才能符合我爹雍正提倡的俭朴之风。

可是说归说,做归做,皇帝说话也有不算数的时候。6年后,他又大规模兴建了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这座皇家园林。这不是出尔反尔吗?怎么跟臣民交代呢?

对世人解释清漪园的修建,成了乾隆心中纠结的一个难题。

于是,他又写了一篇文章《万寿山清漪园记》给自己辩解。这篇文章给修建清漪园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盖湖之成以治水,山之名以临湖,既具湖山之胜,概能无亭台之点缀?”治水可是国家大事,关乎国计民生,谁也不敢说个不字。不过,乾隆自己也怕这个说法不能服众,于是略带自嘲式地说:“今之清漪园非重建乎?非食言乎?以临湖而易山名,以近山而创园囿,虽云治水,谁其信之?”遂再次表决心——以后只在圆明园理政,有时会顺水来清漪园散散心,但中午一定返回,绝不过夜。细细研读展品,着实有趣。

铜窗芯

铜窗芯背后隐藏着一桩奇案

在颐和园佛香阁西侧五方阁建筑群的中央,矗立着一座铜铸建筑——宝云阁。这里原是清代帝后诵经拜佛的场所,目前不对游客开放。但游客可以通过“园说”展览中的一面铜窗芯,来窥探这座建筑的精美绝伦。

咸丰十年(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宝云阁内原摆放的佛像、祈拜用具和珍贵文物除大件外,大部分被掠夺和毁坏。之后,经历了八国联军和日本侵略军的抢掠,到抗日战争胜利时,宝云阁仅存铜殿架和一个日本投降时返回的铜供桌。

此后,因皇家园林疏于管理,偷盗事件不断发生,宝云阁窗扇丢失了许多。宝云阁内原有铜门12扇、铜窗20扇、格扇心70页,其中10扇铜窗于20世纪初流失海外。

这10扇铜窗重达一千公斤,这么大体量的东西是如何被偷盗并运出去的呢?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也成了颐和园一桩悬而未解的奇案。

为了安全起见,园方把剩下的10扇小号铜窗也都摘下来放进了库房。失去了窗户的宝云阁,只留下柱子和顶子,外观看起来更像个亭子,于是大家都称呼它为“铜亭”。

后来,丢失的铜窗被发现流失海外。年,美国工商保险公司董事长莫里斯·格林伯格出资51.5万美元购回10扇铜窗,并无偿赠还中国。重新装上门窗的宝云阁不再四处透风。

铜炉见证“进京赶考”峥嵘岁月

与皇家器物的富丽堂皇相比,第五展厅入口处的一个方形四足铜炉显得颇为简陋。其实,这个铜炉见证了“进京赶考”峥嵘岁月。

益寿堂是颐和园万寿山东侧山麓的一处知名度不高的院落,但却是年3月,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进京赶考”抵达北平的首个落脚地。

3月的北京仍然寒冷,工作人员用益寿堂的两件铜炉生火取暖,并从外面买回熟食等,就着烧水的炉子,让毛主席吃了进京后的第一顿饭。毛主席在此会见并宴请了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这段历史使得益寿堂这个小院落成为中共党史、共和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地点。

随后,中共中央进驻香山,为新中国的建立擘画蓝图,《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诞生于此。当时为了保密,香山临时驻地对外称“劳动大学”。这所“劳大”对外并不招生,人员进出也是“认章不认人”。

看着展柜里的“劳动大学通行章”和《论人民民主专政》等展品,观众的思绪仿佛回到了那个风起云涌、改天换地的年代。“这段历史为三山五园烙上了红色印记,在新中国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秦雷说。

观展·提示

●地点:颐和园博物馆

●展期:至2月5日,周一关闭(法定节假日除外)

●票价:20元,6周岁以下或1.2米以下儿童免费,6周岁-18周岁未成年半价,60周岁以上老人免费。

(原标题:京城探展千年之前京西北就有了风景旅游区)

来源:北京晚报记者代丽丽本报记者吴镝摄

流程编辑:u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1
查看完整版本: 千年之前京西北就有了风景旅游区,光绪慈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