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县皆有城,城皆有门,这个镇过去是古县城,
TUhjnbcbe - 2024/4/8 8:19:00
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ask.bdfyy999.com/

县皆有城,城皆有门,这个镇过去是古县城,为什么没有北门

山东省聊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张丁材

县皆有城,城皆有门,此乃古之惯例。城门多寡,各县不一,但最为四,即东南西北各一门。还有的县城有六门、八门,多者竟达十二门。

然而,山东莘县有一个观城镇,过去是古县城,历史悠久,城门最少应设四门。实际情况是,观城旧城有东、南、西三门,独缺北门。为何有此奇特现象,就让历史来评说吧。

按造字方法分析,“城”字从“土”从“戈”。说明它是以土筑成,主要起防护作用。古时的县级以上官府驻地皆筑有城,有的还有两道防线,内为城,外为郭,合称“城郭”。城外挖有护城河,亦称壕堑,城门处的护城河上设有吊桥,可随时截断交通,保护城门。城门上建楼,称“敌楼”,有瞭望台的作用。城墙多用三合灰土夯成,有的还渗入米汁,十分牢固。城墙顶部外筑垛堞,内设女墙,可供军士隐身,攻守皆宜。有的城门内还设有瓮城和扭头门,都是为了使城门更加牢不可破。

在冷兵器时代,城在防护方面是十分有效的,如果没有炸药爆破和炮火轰击,要攻破城门或登上城墙绝非易事。同时,这也是古代一座孤城能在强敌的围攻下坚守数月的主要原因。如果城内不断粮缺水,又没有奸细从内部赚开城门,守城的成功率是很高的。

城的作用,平时防水防盗,战时防敌。有了城,人们便多了一份安全感。大水来了,只需用土堵死城门,城内便成了理想的避水台。强盗来了,拉起吊桥,关上城门,强盗便只能望城兴叹。敌军来了,只要城内备足粮草,任其久久围困也可无虞。平时城内发现了歹人,官府只需下令关闭城门,严加盘查,歹人便插翅难逃。

自秦汉实行郡县制以来,城便渐渐成了官府所在地的标志。朝廷任命的地方官有守土牧民之责,只要城不失守,便标志着官员守土的成功。所以,一任官员到职,必先检查城垣的损毁情况,然后募资修复,以防不测。

古代县的设置也比较密集,有“县搭县,四十半”之说,县城与县城之间的距离一般在45华里左右。县以下的重要村镇也常仿照县城那样修围墙,围墙名称不一,用土筑成的称“围”“堡”,用带刺树木围城的称“寨”,有沟无墙者称“海”,形式不同,作用一样,故历史上又有“二十里一围,十里一堡”之说。

观城的历史可追溯至夏代,至今已有多年。夏代,此处有个斟灌国,《山东通志》“观城”条下说:“古为灌国,亦作观。”禹之前,王位实行的是禅让制,自禹将王位传给其子启以后,世袭制由此沿用了数千年。启的儿子武观不听管束,启便将他流放到比较荒凉的河西,即斟灌一带。后来武观在河西叛乱,启派兵将其平息。因“灌”与“观”同音,后来人们便将斟灌称作斟观。简称“观”,筑城之后便称作“观城”。

商代和西周时期,此处称观国。战国时期,观属魏。齐国田寿率师伐魏,曾围观。50年后,齐军再次打败魏军,也曾到达观地。因其地地势低洼,故又有“观泽”之称。

秦代,观地属东郡。

汉代建县,此处曾设畔县与观县二县,后合二为一,称“畔观县”。“畔”与“叛”同音,县名畔观,可能与武观曾经叛乱有关。《水经注》中说:“畔、观本二县。”《山东通志》则说:“畔观,即古斟观,汉置县,属东郡。”

王莽时,忌讳“畔”字,将县名改为观治。

东汉时,光武帝刘秀将周文王少子姬封(即康叔)的后裔姬角封于观。因姬角原为卫君,故观治县也改称卫公国,简称卫国。

三国时期,卫国系魏地,属阳平郡。

晋代,魏国改称卫县,属顿丘郡。

南北朝北魏时期,称卫国县,仍属顿丘郡。

隋开皇六年(年),改称观城县,属武阳郡。这是观城县名首次出现。

唐代,观城县先后隶属武阳郡、魏州、澶州。

宋代,观城县属开德府,

金代,观城县属开州。

元代,观城县属濮州。

明初,中原各地曾掀起一股大修城垣之风,观城的城墙也开始修筑。明正德六年(年),知县石鼐曾对城墙进行维修。万历四年(年),知县方维藩再次重修。最后形成的城墙总长9华里,高9米,底厚8米,顶厚3米,壕深5米。观城城墙的独特之处是,只有东、南、西三门而无北门。东曰承德,西曰肃政,南曰丽政。

明清时期,观城县先后属东临道、曹濮道。年道废,直属山东省。

年,观朝县设立,观城降为区。年,观朝县撤销,观城县建制恢复。年,复建观朝县,观城降为镇。观城作为县级建制的历史到此为止。

关于观城为何无北门,历来说法不一,但多数与郭威有关。

有的说城北有郭威墓,城门对墓不利,因而堵死。查阅五代史,后周太祖郭威,字文仲,绰号郭雀儿,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人,历经后唐、后晋、后汉三代。后汉时,乾佑三年(公元年)四月,郭威被任为邺都(今河北大名北)留守、天雄军节度使(镇邺都),且以枢密使名义节制河北各州军事。乾佑四年(公元年)代后汉称帝,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年号广顺,国号周,史称后周。显德元年(年)元月病死,终年51岁。

郭威曾活动于今晋冀鲁豫一带,也可能到过观城,但史书中未见在观城建都称帝的记载。郭威死前,怕厚葬有人盗墓,灵魂反而不得安宁,特留遗嘱,坚持薄葬。最后,继位者将其遗骨葬于嵩陵,河府和魏府各葬一副剑甲,澶州葬一顶童天冠和一袭绛纱袍,东京葬一顶平天冠和一袭衮龙袍。如果说在观城之北真葬过什么的话,至多也只是个衣冠冢。但当时观城迁来仅仅一百多年,后周朝廷在此建衣冠冢似乎也是不可能的。

郭威

还有一说,观城无北门系来源于“郭威建都观城”的传说。观城北部有一个几十亩大的土台,土台南有与城门相似的筒子。老年人说,土台子就是郭威的金銮殿故址。大筒子就是午朝门,午朝门正对山东观城南门,观城如果建北门,正与郭威的金銮殿相对,小小县城,岂敢与皇帝銮殿坑衡,于是观城便不建北门。

以上传说既然难以成立,还有两说从道理上好像能站住脚。第一种说法是,观城以北地势高,下雨时地上水南流,为防洪水冲进城内,所以不留北门,让水绕过东门向东南直入黑龙潭。第二种说法是,“观”与“罐”同音,罐子底部有洞,势必漏水。为了风水吉利,所以不留北门。这两种说法都有些道理,究竟孰是孰非,只有留待后人评说了。

以上皆为传说,近查史书,方知观城无北门之事确与郭威有关。

后汉时,郭威为邺都(今河北大名北)留守,乾佑四年(公元年)代后汉称帝,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年号广顺,国号周,史称后周。在位三年崩,庙号太祖。郭威养子姓柴名荣,随继帝位,改元显德,在位六年崩,端号世宗。柴荣之四子宗训方七岁,即帝位,在位八个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建国号宋。宗训被降封为郑王,史称恭王。周太祖郭威曾为邺都(今河北大名北)留守,死后葬于观城北。因处战乱年代,怕人盗掘,郭威墓地上并无建筑,故后人不知。许多年后筑城时掘出,方知就里。但城已基本建成,不便迁移,只好省建北门,以免冒犯周太祖在天之灵,对此事,清道光十九年所修之《山东观城县志》有记载说:“周郭雀墓。周太祖郭威,世传郭雀是也。先为大名节度使,其墓在县北城下,至方候筑城掘出,知其故。”正史无此记载,事实真伪,尚待考证。

不管认定哪种理由,观城旧城无北门却是历史事实。旧时,北城墙内曾是监狱,建国后在此设了粮食局。1年,从此地挖出过一副铁镣,应是曾设监狱的物证。(张丁材)

1
查看完整版本: 县皆有城,城皆有门,这个镇过去是古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