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引发资金潮起潮落
下周,中工国际的招股将拉开全流通模式下新股发行的序幕。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等市场主力资金“摩拳擦掌”,都在做好资金准备,可以说,追逐新股套利的热潮正在悄悄“蓄势”。
而新股发行将诱发资金格局变化,给债市带来明显压力,最明显的表现是,市场利率可能随着“摇新股”而“跌宕起伏”,尤其是在大盘股发行期间。
机构备战摇新股
在机构投资者的带动下,一场打新股热潮正在悄悄蓄势。
据了解,基金投资新股的态度十分积极。一位知悉基金运作的人士告诉,“股票型、偏股型基金主要是通过调仓、减仓来腾挪资金,债券型基金则多了一条回购融资渠道,将所持债券在交易所或者银行间市场质押后融入资金。回购融资非常灵活,还能将资金放大一倍,一边获取债券投资收益,一边又能搏新股收益,这也是低风险的。”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低风险的IPO投资自然也不能错过。货币市场基金的最大客户就是保险公司,这是否会给货币市场基金带来巨大的赎回压力?平安保险的一位投资人士认为压力不大。其理由是,保险公司本身资金充裕,整个保险行业投资基金和股票的规模占总资产的6%—7%。货币市场基金是保险公司现金管理重要工具,在保险公司资产配置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位货币市场基金经理也告诉,“保险公司这类客户的赎回愿望都不大,存在赎回资金打新股需求的主要是企业法人客户,但他们总体持有的基金份额不高,对我们基金赎回有限。”
券商则计划通过拆借融资打新股。国泰君安的一位人士告诉,现在券商都在筹备迎战新股,由于券商自有资金普遍不足,因此计划通过银行拆借资金来打新股。按照银行间市场拆借规定,券商可拆入的资金量不能超过其实收资本的80%。长江证券陈进认为,这一比率是最高限制,由于还要获得银行授信,实际拆入资金量要低于80%。
借钱打新股的操作模式可能也会被财务公司和信托公司“复制”。
短期利率可能上升
按照以往规律,每一次IPO资金总是从四面八方流向证券市场,一周左右又集中流出了证券市场。待下一只新股发行,再集中流入,集中流出。
货币市场利率往往率先飙升,向市场发出资金供求状况的信号。如果是中小盘股发行,利率波动还算平稳,但如果是大盘股,信号就十分强烈。最明显的是2003年11月,长江电力发行A股融资百亿,下配售冻结资金2380亿元,整个市场随之闹起了“钱荒”。2003年10月27日,市场传出长江电力发行消息,7天期回购利率当日上涨41.46%,次日回调30%后,29日又上涨96.55%。在随后的缴款期间,7天和14天回购品种利率走势最高涨至5.3%,最低也在3.5%。缴款结束次日,市场利率直线下挫,7天品种的收益率跌至3.25%,14天、21天和一个月回购品种的收益率下跌幅度也均超过或接近10%。大盘股IPO诱发市场利率波动在此前的招商银行、华夏银行、中信证券募股融资上都一一上演过。
分析人士认为,过去A股上发行采用的是市值配售,新办法则改成资金认购,这样一来,同样的融资额,现在上下参与认购冻结的资金量肯定超过从前。这对市场融资能力是一大考验。在该人士看来,中工国际的融资额只有4-5亿,冻结资金估计400亿左右,还不足以引起市场利率波动。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主要是积累的IPO项目密集发行,以及中行、建行这样的大盘股发行。特别是大盘股的影响很大,以中行国内融资200亿为例,冻结资金量估计有15000亿。
国泰君安固定收益部涂艳*认为,随着IPO全面铺开,其对债市流动性的影响也将逐渐显现。市场回购利率波动是必然的,在整个资金面紧张状态下,市场的整个利率水平也会再升一个台阶,债券市场将面临压力。
如何破解
IPO可能诱发利率大幅波动,不利于市场稳定,也给债市带来较大压力。市场人士认为,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央行和市场共同努力。
央行是稳定市场利率的主要力量。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策目标之一是熨平市场利率的波动,当大盘股发行给市场利率带来冲击时,央行必然会通过调控基础货币来影响市场流动性。2003年当长江电力发行A股时,央行就施以援手,向市场净投放资金400亿。经过几年摸索,央行对于市场流动性的调控经验已经十分丰富。
另一种方案是冻结资金分散存放。中国银行的一位人士就认为,IPO融资造成市场资金紧张的局面主要是结构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问题。依照相关规定,IPO冻结资金只能存放在一家银行以便验资。当冻结资金量小时尚不明显,资金量庞大时就很明显了。被存入冻结资金的银行资金过度充裕,其他各家银行资金骤然紧张。而正是大多数银行的在资金上叫苦,产生了整个市场资金面趋紧的表象。该人士认为,如果IPO冻结资金能够被各家银行分担,市场资金紧张局面有望缓解。
也有专业人士呼吁市场不要盲目打新股。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和新股发行方式的改进,中签率将进一步降低,新股收益率也会不断下降,可能在10%以下。
事实上,保险公司、财务公司等机构投资者也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态度是,大盘股积极参与,小盘股择机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