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刘因(~),元代著名理学家、诗人。字梦吉,号静修。初名骃,字梦骥。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县)人。
刘因3岁识字,6岁能诗,10岁能文,落笔惊人。年刚20,才华出众,性不苟合。家贫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题所居为“静修”。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年)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辞官归。母死后居丧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刘因为官,他以疾辞。死后追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
01《山家》
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
怪见溪童出门望,鹊声先我到山家。
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描写诗人骑马过溪的情景,用动态的手法表现出山间的美丽景色和诗人的豪放情怀。马蹄踏水,形容马匹的神采和速度,也暗示了诗人的急切心情。水中的明霞,是指水面反射的晚霞,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也显示了诗人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醉袖,是指诗人的衣袖,含有醉人的意味,说明诗人已经沉醉于春光之中,不受世俗的拘束。迎风受落花,是指诗人迎着微风,接受飘落的花瓣,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亲近和享受,也暗示了诗人的季节感和诗意。
怪见溪童出门望,鹊声先我到山家。描写诗人到达山家的情景。怪见,是指诗人很奇怪地看到,表示诗人的惊讶和好奇。溪童,是指站在溪旁的孩童,是山家的主人或亲友,也是诗人的目的地。出门望,是指孩童早已出门迎接,说明孩童对诗人的期待和尊敬。鹊声,是指喜鹊的叫声,是中国传统的吉祥象征,也是孩童出望的原因。先我到山家,是指鹊声比诗人先到达山家,暗示了诗人的迟到和不安,也显示了鹊声的灵验和预示。这一句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结果,后写原因,制造了一种悬念和戏剧性,也突出了鹊声的重要作用。
这首诗是诗人刘因的一首七言绝句,写的是诗人访问山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山间风光的赞美和对山家友人的感激。这首诗语言简洁,意象生动,结构对称,音律和谐,富有诗情画意,是一首优秀的山水田园诗。
02《秋莲》
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
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
拟欲青房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
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
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瘦影亭亭,形容莲花虽然仍然挺立着,但已经枯瘦无力,不自容,表示莲花的茎杆细弱,难以支撑自己的身体。淡香杳杳,形容莲花的香气微弱而深远,欲谁通,表示莲花想要与谁相通,暗示了莲花的寂寞和无助。这里既描绘了秋莲的外貌,又抒发了秋莲的情感,寄托了诗人的自怜和自叹。
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写秋莲的环境和遭遇。不堪,表示不能忍受,翠减红销,指秋天莲花的绿叶和红花都凋落了,际,表示时刻,更,在这里表示更加,江清月冷,形容江水清澈,月色寒冷,中,表示其中。这里既写出了秋莲的凋零和衰败,又写出了秋莲所处的寒冷和清冷的环境,增加了诗人的凄苦和悲戚。
拟欲青房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写秋莲的愿望和失望。拟,表示打算。欲,表示想要。青房,指莲蓬。全,表示保持。晚节,指晚年的节操。岂知,表示哪里知道。白露,指白露节气,也可以指露水。已,表示已经。秋风,指秋天的寒风。
这里既写出了秋莲想要保留莲蓬来维持自己的高洁,又写出了秋莲没有料到白露之时秋风已经吹起,暗示了秋莲的美好愿望被残酷的现实打破,寄托了诗人的壮志未酬和无可奈何。
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盛衰,有双关之意,既可以指莲花的盛衰,也可以指世代的盛衰,朝代的更迭,老,这里借指阅历多有经验,眼,指眼睛,依然,表示仍然,在,表示存在,莫,表示不要,放,表示使得,扁舟,指小舟,酒,指酒杯,易,表示容易,空,表示空了。这里既写出了诗人目睹了莲花和世道的变化,又写出了诗人不想让小船上的酒杯空着,表示诗人想要借酒消愁,逃避现实,自我安慰,表达了诗人的孤寂和看淡。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寄志的作品,借用秋天凋零的莲花来表达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和对世道的无奈。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秋莲的形态、香气、色泽、花实,以及与之相伴的江、月、风、露等自然景物,既写出了秋莲的凋萎衰残和寂寞无助,又写出了秋莲的高洁志向和美好愿望,寄托了诗人的自怜自叹和壮志未酬。
03《观梅有感》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
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用春风吹落梅花上的尘沙作为象征,暗示了宋朝的覆灭和诗人的故国之思。战尘沙既指梅花上的灰尘,也指战乱中的烽火。梦想西湖处士家则指诗人向往林逋那样的隐逸生活,也表达了对宋朝的怀念。处士是指有才德而不仕的隐士,林逋就是以赏梅养鹤而闻名的西湖处士,他的《山园小梅》是一首著名的咏梅诗。
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只恐江南春意减意思是担心江南的春色不复往日之盛,因为江南曾经遭受过元军的侵略和摧残,诗人对此心有不忍。此心元不为梅花则意思是诗人的心情并不是为了梅花而起伏,而是为了故国和民族的命运而忧愁。元是通原的,表示本来,本质。
这是一首以梅花为题,而实际表达对宋朝的怀念和对江南的忧虑的诗。诗人借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把梅花上的尘沙和西湖处士的故事与宋朝的覆亡和江南的危机联系起来,展现了一种深沉而沉重的情感。诗人虽然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愤慨和不满,但是在诗的结尾处,却否定了自己的观梅之意,暗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这首诗短小精悍,音韵铿锵,意蕴深远,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总结:刘因对古典文化有深厚的造诣,他的诗歌中常常引用历史典故、诗经、楚辞等,显示出他的广博学识和文化自信。他的诗歌中富有浓郁的情感和细腻的观察,他的诗歌语言清新、流畅、自然,具有音乐美和画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