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德艺双馨为人师表回忆恩师张克让
TUhjnbcbe - 2024/12/20 19:19:00

文/朱发忠王承德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一位老师把他一生的心血与灵感伴随着艰辛和汗水化作雨露甘霖来滋养满园桃李的时候,他的爱,犹如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是天下最伟大、最纯洁的一种博爱。

多少年来,我们从靖远“转战”到北京,自童蒙经中学、大学至研究生,经历过许多老师,而张克让老师是我们最难忘的师长之一。

年,张克让老师正值风华正茂却因直言被打成“右派”,政治挤压来到靖远,虽然身处逆境,却很淡定、坦然,没有忧愁和顾虑。他羸弱的身躯不失坚韧,压抑之中不失达观,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当时我们在靖远一中读书,亲自感受到老师的多才多艺。他饱读经书、精通国学、涉猎诸家、知识渊博。经常写小说、编剧本、撰诗文、作报告、讲专题、评著作。

他的讲座既很实际,又有新意,深受同学欢迎。他讲的文字学,给我的印象特深。他说“步”字,上面是个“止”,下面是个“止”,止就是脚,一前一后两只脚,就是一步。有人常把下面的“止”写成“少”,那就等于脚趾头上长了疮。

“爪”是个手的样子,“瓜”是叶子底下盖着一个大瓜,两者截然不同,不能混为一谈。“爬”与“爪”有关,“孤”以“瓜”得声,千万不能混淆了。

他讲四大名著,部部都有“亮点”。讲《三国演义》时,除了分析曹操、司马懿、刘备、诸葛亮、孙权、周瑜等主要人物外,还特别讲解了《三国演义》的结构特点,最后还把《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对比,说明小说与史书有很大区别。

记得最清楚的是他讲了这样一个笑话:清朝末年,有个秀才,睡在炕上看《三国志》,看到曹操率兵四十万征讨孙权时,一下子惊呆了,他明明记得《三国演义》上说的是八十三万下江南,怎么一下子就少了这么多?他一骨碌从炕上翻起来,迫不及待地要到书架上去找《三国演义》查对,不小心一脚踏在睡着的孩子身上,老婆埋怨他,他竟一本正经地说:“四十多万人都不见了,一个孩子算啥?”在场的同学都禁不住捧腹大笑。

有一次,他给全校学生讲写作知识,不但引用了大量古诗,还讲了不少故事,深入浅出,生动有趣,让大家听得津津有味,甚至如醉如痴。例如讲到作品的教育意义时,他随口引用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讲到真情实感时,他又引用了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讲到立意新颖时,又引出王建的《宫词》:“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叫人恨五更风。”讲到材料积累时,又引出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讲到文章的抑扬高低、波澜起伏时,他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明朝正德皇帝游江南时,宰相梁储进到一个大户人家,正值这家为老太太祝寿。原来这家的五个孩子全都干得很好,全都有了功名,尤其是老大王凤梧更为突出。因此他们的舅舅便在寿宴上把五个外甥夸得神乎其神、有天没地。梁储见状,心里老大不高兴,便想借写寿诗的机会戏弄戏弄这个舅舅。

他先写了第一句:“丫环本是亚娘身”,气得这个舅舅吹胡子瞪眼,想上去和梁储论理。而王凤梧一看梁储的书法的确是笔飞墨舞,肯定不是个一般人,硬是把舅舅给劝住了。梁储看到这个舅舅气得差不多了,才又继续写道:“月里嫦娥降世尘。”还未等到大家叫好,便又立即写出第三句:“生下五男皆做贼”,这个舅舅一看,更加气不打一处来,禁不住暴跳如雷。这一次等的时间更长,最后他才又写出“偷得蟠桃敬母亲”。短短四句诗,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太有意思了!我们听后,全都会心地笑了,并且笑得非常开心。

张老师讲课,更是机动灵活,引人入胜。他讲数学,非常重视启发诱导,精讲多练;讲语文,非常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次,他给我们讲《智取生辰纲》,他先让我们把课文快速阅读一遍,然后默记故事,宣讲故事,生动之处、关键之处,要尽量用课文中的原话。结果不但不少同学都争着讲故事,并且都讲得非常具体,也非常生动。有的同学还把课文中写天气炎热的好句子,如“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等,都一字不错地背出来。特别对“用药”的奥秘都说得非常清楚:“原来挑上冈子时,两桶都是好酒。七个人先吃了一桶,刘唐揭起桶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看看,只是教人死心塌地。次后,吴用去松林取出药来,抖在瓢里,只做赶来饶他酒吃,把瓢去兜时,药已搅在酒里,假意兜半瓢吃,那白胜劈手夺来,倾在酒里。这个便是计策。”第一节课主要是让同学们讲故事,故事熟了,第二节课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就“水到渠成”了。很长的一篇课文,只用了两个课时,就解决了问题,并且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张克让老师身陷逆境而泰然处之,生活艰难却信心百倍,境遇暗淡却心地光明,他精力充沛、积极向上、坚韧不拔。数十年后,我们仍感受益颇深。至拨乱反正,先生复出,历任靖远一中校长、靖远师范校长、甘肃教育学院副院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先进工作者(即全国劳模)。光环之下老师不改本色,谦谦君子风度,包容宽厚胸襟。

张老师担任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时,每到北京开会之际,都会在百忙之中约我等诸届学生聚会交流,同学们也常去代表团驻地看他。有一次,在京西宾馆,我们一下子去了二三十人,有个新华社的年轻女记者闻讯赶来,专门为我们拍了一张师生合影。没有想到第二天,《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五种大报同时刊出了这张照片,同学们高兴,张老师自豪,连拍照的那个女记者也因此“崭露头角”。为此,新华社的一个领导还专门到张老师的房间看望张老师,称赞张老师“桃李芬芳,功德无量”。

张老师才华横溢,高屋建瓴,提出许多意见和建议,反映民众心声。尤其

1
查看完整版本: 德艺双馨为人师表回忆恩师张克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