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次三经落实7:第8山昆仑之丘,今山西五台山。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毒,名曰钦原,触鸟兽则死,触木则枯。有鸟焉,其名曰鹑鸟,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曰蘋草,其状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劳。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汜(fan)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大[木于](yu)。是多怪鸟兽。
地图上看,从第7山槐江山(今繁峙东山乡一带)向西南曲行一天40公里(直线约25公里)就到了五台山之西台一带,第8山昆仑之丘就是华北屋脊五台山,整个五台山脉方圆约公里,最高峰北台顶海拔米,是华北最高大的台地,个人认为华北只有五台山才当得起最高最大而顶部又平缓的最为宏伟壮观的昆仑之丘的名号。查资料,五台最早是道家修行之地,《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就是神仙所居天宫,曾建有紫府庙等道教建筑,可能残留有些对黄帝居此的记忆在里面。五台山的普化寺就曾经是一座道观,叫玉皇庙,主供玉皇大帝(即黄帝化身)。后来佛教独占了五台山,对玉皇庙和玉皇大帝都进行了改造。说玉皇庙早期叫帝释宫,玉皇居住在三十三天,玉皇和帝释是同一位尊神,在道教中称玉皇,其地位仅次于三清(笔者以为可指三皇),至高无上,但在佛教中称为帝释,被贬成一位普普通通的护法神。五台山成了佛教圣地后,历代香火倒是旺盛,但不知还能否找得到黄帝夏宫的残迹?
“帝之下都”,本人以为当为“帝之夏都”,而后世将黄帝等神化为居天宫的天帝后就把“夏都”误成“下都”了。上古气候温暖,夏都就是黄帝等众帝夏季避暑之处,应该有些相关的建筑设施,是否可能会有一座史前石城遗址呢?类似清朝在承德的避暑山庄。五台山古也称为清凉山,清凉胜境,历来都是著名的避暑胜地。
五台:北台顶叶斗峰(米),北台西南约5公里是中台翠岩峰(米),中台西南约5公里是西台挂月峰(米),北台东南约10公里是东台望海峰(米),北台南约15公里是南台锦绣峰(米),其中北中西东4台处在同一列高大的山脉上,南台则是独立的山峰。
《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圆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开明西有凤皇、鸾鸟,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一曰挺木牙交。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服常树,其上有三头人,伺琅树。开明南有树鸟,六首;蛟、蝮、蛇、蜼、豹、鸟秩树,于表池树木,诵鸟、鶽、视肉。″
《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弱水之渊环之,当为环五台之滹沱河。炎火之山应为晋北一些煤区自燃现象。
昆仑山神陆吾神,无疑是《山海经》中天下所有山神中地位最高的,在《海荒经》中又叫开明兽,《大荒西经》:"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本人有文认为是黄帝次子少昊昌意的化身,而东部渤海西岸沧州附近朝阳之谷的东海神水伯天吴,本人认为是黄帝长子太昊玄枵玄嚣禺号禺的化身,陆吾神人面虎身九尾(虎身九首),天吴神八首人面十尾(八足八尾),大荒经中黄帝系多"使四鸟,虎豹熊罴″,以虎为首,八九十又为大数,头足尾数越多既表示一群数量多也表示地位越高,虎身九首和十尾的陆吾、天吴最高,一个在山神陆神中地位最高,一个在水神海神中地位最高,一东一西,这应该也是黄帝的一种政治战略安排。关于山海经中神与帝的关系,在后面山中及专文还要详说,这里先知道帝非神(有特例:少昊既是帝又是神)、帝高于神、神为帝之护卫长,少昊随父黄帝西征曾亲为黄帝护卫长,所以在此昆仑之丘黄帝夏宫大门立其神像,那为何以少昊神像为人面虎身九尾(虎身九首)?非与虎扯上关系呢?本人推测认为上古黄帝等除驯服犬马牛等外或确曾驯服一些猛兽如虎豹熊罴等,这样其护卫兵们就真的不仅牵有护卫犬还可能真牵有虎豹熊罴,在宫门口站岗禁戒,做神像时就做成人面虎身豹身等了,人必竟可能有懈怠偷懒时,而把神像立在或画在门口则日夜皆可起禁示作用,少昊曾亲为黄帝西征昆仑丘一带护卫长,那么黄帝夏宫护卫神像就以少昊为原型了,这里的意思就是:以少昊为首的护卫队牵着几只猛虎守在黄帝休息的昆仑夏宫门口。后来少昊又奉黄帝命独自领军更向西拓被尊为西方白帝,所以少昊既为帝又为神。而少昊另有自己之护卫神,经中无明说,本人猜测可能自立一系转用猛禽鹰了,被其一系子孙所主的陕北石峁集团沿用,发掘出多个大陶鹰,越向西接近大草原,驯服鹰隼雕等猛禽就多了。
明白了帝与神的关系,再返看一下前面槐江山帝之平圃之守门者英招神"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前文已述就是与长子少昊一起也随黄帝西征的黄帝另一子、得力干将应龙(苗龙)的形象,从形象上看等级就仅次于其I兄次子少昊昌意之陆吾神和长子太昊玄号禺之天吴神。再返看一下前文有穷鬼所处桓山之山神勃皇"有天神焉,其状如牛,而八足二首马尾,其音如勃皇,见则其邑有兵。″前文已述桓山为有穷即后来有穷后羿所初居处,此勃皇天牛神或即炎帝系蚩尤神像,有穷氏或即蚩尤之后被排挤流放晋北之一支,由姜姓分出鬼隗姓,因居此桓山又分出姮姓,仍奉蚩尤神像为战旗即蚩尤旗,八足二首马尾,算是炎帝系的顶级神形象。下面的蠃母山中还有黄帝妻嫘祖的护卫神、玉山有昌意妻西王母的护卫神等,黄帝系女姓护卫神皆豹形,次于男姓之虎形。而后来在东方冀中传说与禹妻涂山氏女娇有关的青丘山九尾狐就更次级一些了。中古就以综合多种动物形象的龙、凤为帝、后最尊形象了。
另《史记五帝本纪》“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笔者以为这左右大监或即其长子与次子,长子太昊玄枵在东方平原海边为左大监,次子少昊昌意在西方高原山地为右大监。后来人们把太昊与伏牺混淆了,按排四方帝时,说东方青帝为太昊伏牺,西方白帝为少昊,笔者以为实际应该是东方青帝为太昊玄枵,更久远三皇之一伏羲不应在五方帝之列。
笔者认为:黄帝长子太昊玄嚣玄枵禺、次子少昊昌意及另子应龙等,开始都随黄帝在太行山东麓冀中一带活动,经过涿鹿大战擒杀蚩尤和阪泉大战胜并炎帝后,先封长子玄嚣禺于保定东边到沧州海滨一带,为水神东海神天吴。后又带少昊等越过太行山向晋北陕北开拓,以昆仑(五台)为夏都,令少昊守于此,为山神陆吾。天吴水神在东海,陆吾山神在昆仑,从东海到西方陕北草原沙漠一线,这昆仑山和陆吾神居中,黄帝的子孙们共同监理经营着黄帝于神农氏末年衰世中奋起、修德振兵、统合民心、百战打下的这片天下。少昊后来又奉黄帝战略独立向西开拓,又向西移驻下文的长留山并可能崩葬在那里了,在昆仑山只留下陆吾山神的形象。在政治军事地位上来看,华夏着力开拓的是太行山以西,以东的大本营只要守成就行了,所以转战到西边的少昊虽是次子但战略地位显得更重要一些、开拓成果也最大,东边长子太昊在沧州海滨,受网状水系湖泽限制很大,不如西边的山西陕西天地更广阔、资源更多,少昊系子孙也就更强盛更活跃些,留下记载的更多些,如颛顼、老童、重黎、吴回、陆终、昆吾、金神蓐收、汾水神台骀、鲧、舜、禹等,少昊昌意之孙颛顼更是留在保定帝庭黄帝身边,黄帝崩后直接继承了黄帝的中央帝位。当然,长子太昊玄号系也不弱,实际二系子孙往四方都有迁移分布,少昊系也有在东方的,太昊系也有去西方的,如少昊在晋北派一子重返东方去沧州协辅太昊后受尊为东方木神勾望,太昊禺派禺疆到晋蒙交界北方幽都岱海协助少昊子修、熙。帝喾子实沈被分封去了晋中(大夏),应在少昊系的台骀部之后入主了晋中南陶寺古城(南交国明都)。帝尧又流帝挚(帝江帝鸿)子浑沌(敦)于陕北与少昊系共同拓守石峁城一带。帝喾另一子系周部也随少昊系的夏部去了晋中南后西入关中,帝喾另一子系商部则与少昊系昆吾、徐等部沿太行东麓向南等等。史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总之黄帝这些子系以长子太昊系和次子少昊系为主,互相混搭合作向四方开拓,当然也会有些竞争与矛盾,黄帝各子系跟炎帝各子系间也是这种类似关系,共同构成上古冀中华夏政治集团的主干和各支干,不断向四方拓展,直到成为东亚最强大的血缘政治集团。这种成功的例子,后世最为相似的,一是周初文王武王周公对各子系及姻亲的战略分封安排,二是蒙古成吉思汗对诸子的战略分封安排。而其他各王朝的分封就不算成功了,西汉初的分封还算好些,所以西汉灭亡后还能由支系光武帝刘秀中兴复国,其他多数很失败,原因多就是对子孙过于溺爱,不愿将其分封到边疆或更外荒远陌生地区去艰难开拓,多数分封到富裕地区或干脆滞留京城享一辈子清福死于安乐。另一些王朝甚至因为害怕分到外面的支系过于强大会造中央的反、夺中央的权,所以不分封,如秦、清,或者就算分封也不敢给军权如宋、明中后期,总之各有利弊。但开放式分封显然是能扩大总的蛋糕的,西方近代全球殖民,显然是明白了开放式分封的好处,放开有能力的国民甚至罪犯去全球探险商贸军事开拓,谁打下哪里就分给谁好处,虽然极度血腥不人道,但不能不说成果巨大,西方至今还在吃这种血腥红利。
源于五台山的河流,东西南北流的都有,除东北部的为大沙河支流外,余皆滹沱河支流,大沙河也可算是注于滹沱河,所以《大荒西经)中说“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环之”的弱水应该就指滹沱河。
分析昆仑丘之水系,本人以《西次三经》内容为准,而不以感觉为后世夸大之《海内西经》为准。
"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汜(fan)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木于](yu)。是多怪鸟兽。″
南流的河水或指五台县清水河,西流的黑水或指峨河,西南流的洋水或指滤阳河,东南流的赤水即指大沙河(派水泜水泒水),前文峚山丹水就是大沙河的另一支流下关河。这里确定赤水为大沙河最重要,在《大荒四经》中夏后启所都、舜葬苍梧之野等就也可以此为准确定了,相关内容参见本人《大荒四经落实研究》。
特别指出:昆仑丘并非现今西北祁连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等超大型山脉,这里的这些河也只是本地区环绕五台山的一些中小河流,只能在县级小地图上才能看清些,那些拿着全国或省级甚至全球大地图跑到大西北甚至域外中亚西亚非洲去找山海经中的昆仑等山和河海等等是超出常理的。现在大西北的长达数千里的昆仑山脉是汉武帝开拓西域后自以为是命名的,绝非上古华夏五帝时代的昆仑之丘,应该是因为保定华夏大本营在夏启自立后瓦解、各部四散自谋生路,迁移不定,所以到商以后绝大多数人就搞不清昆仑之丘等许多上古华夏地名的具体位置了,只知道在西北方,而具体位置只能瞎猜测了,越到后来随着中央王朝疆域的扩大,地理视野也扩大,越向西北找去了,越找越往西,现代甚至有专家学者找到非洲、欧洲去了,虽很宏大新奇吸引眼球,但太失真,笔者反倒感到无啥意义,把上古华夏列祖们太过夸大神话,反倒越荒诞虚无化了,反倒使人怀疑其真实存在过。
作者还记载了昆仑丘的一些草木鸟兽,略。本人研究的重点是确定人物、事件和地点,对于经中的草木鸟兽,因为许多都已灭绝不可考了,所以多不做重点研究探讨,由生物专家们研究吧,本人只对其中少数做些论述,其中沙棠可能为现今晋北著名的海红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