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自然灾害频发、战乱人祸频繁,而“大灾之后有大疫”就是历代研究学者观察、总结的宝贵历史经验。明清时期,政府和民间医者在总结、归纳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出众多对于流行病的防护措施和手段,虽然受当时科学技术和医疗手段的局限不能发现真正引起疾病的根源,但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和防护了流行性疾病对人身安全和健康造成的危害。
一、明代对于流行病的防治措施
明太祖朱元璋在元末乱世之中从民间崛起,作为一位来自普通百姓中的统治者,他深刻地体会过百姓生存的艰难。自打建立明朝起,朱元璋就着手创立了一系列军、政、经国家运行体系和执行办法。尽管受当时的局限性这些政策和手段并非尽善尽美,但也确实对明初的社会起到了恢复的作用。这其中就包括对于流行病的防护措施。这些防护措施后来经过明朝历代君主和官员又得到了部分改良和补充,使得明代对于流行病的防护上超过了以往朝代。
1、建立疫病预警和申报机制
明代继承了以往朝代设立的钦天监,对天灾和流行病的预知和记录进行总结。又在此基础上于中央和地方专门设置了监察机构,专门对各种情报进行汇总,通过锦衣卫、东厂、西厂等机构直接汇报给皇帝,其中就包括对于流行病的预警和疫情上报。另外地方官员没有越级上奏之权,却可以在出现敌患和爆发天灾、疫情的时候直接上奏皇帝和内阁。也可以看出明朝政府对于流行病的重视。
2、在流行性疾病频发的地区设置专门机构
明朝时针对某些地区经常爆发大规模流行病的情况专门在当地设立长期的疾病防治机构尚医局,医院,直接对当地爆发的流行病进行预防和治疗,并进行整理、研究工作。如江淮地区因为特殊的自然气候环境和人口密集等原因经常爆发大规模瘟疫,明代最早的尚医局就设立在该地区,并建立了一系列分支机构,几乎覆盖了江淮地区的各个府县。
3、总结、发展前代防治流行病经验
医院除了为皇室和部分官员诊疗疾病外也经常吸收民间医生、收藏并整理历代医书典籍、药方以及民间的治疗方法。《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就曾经因为想研究这些医院的邀请担任太医。医院会针对病情的不同而撰写药方,以求能在最短时间内控制疫病的流行,减少人员损失。
4、在京城及各大城市建立专门的司库储备救灾物资和药物
明太祖朱元璋针对元末时百姓受天灾和战乱造成流离失所的情况,为避免百姓再次因受灾而大规模死亡,在南京及全国各地大型城市建立了专门的司库,用以储存粮食、衣物、药材等应急物资。明成祖朱棣时又在较大的州县继续设置这种司库。后历代君主又针对不同地区的情况有所调整,但总的趋势是向全国覆盖。在频繁爆发流行性疾病的地区还有专门的司库,直接归司礼监领导。这些司库与尚医局配合,在许多次疫病流行时起到了极大的防治作用。
5、建立了一整套隔离、救治、安葬死者的执行程序和方法
明代景泰帝时发生过赈灾大臣感染疫病死亡的事件,于是在大臣于谦的领导下专门组织了一批学者整理、总结的一套赈灾方法。后世再此基础上改良增加了一些手段和具体实施方法,形成了一整套的执行程序。在流行病的防护上主要包括:将难民安置在城外开阔地,建立简易的棚户安置,专门安排人员负责难民的取暖及生活用水和饮用水卫生,在难民居住地安排赈灾食物,针对疫情发放药物,利用某些药物泼洒起到消毒作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难民中不幸身亡的死者遗体的安葬。在古代“入土为安”的思想下,专门安排经过防护措施的人员对死者遗体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在远离人烟的地方挖掘“义冢”用以安葬死者。安葬之后还会在义冢周围进行一定规模的焚烧以起到消毒作用。虽然当时并没有细菌和病毒的概念,但已经发现了某些消毒手段可以防治流行病的蔓延。而这种处理死者遗体的方法正是当时在保持死者最后尊严的基础上最好的处理方案。
景泰帝
二、明末时对于流行病研究的重大突破
明朝末年自然灾害严重,造成各地相继出现大量灾民、饥民、难民。在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同时各种流行病也大规模爆发,“乡市人家,不问官民老少,悉皆传染……一门之内多者十数口,少者三五口,甚有举家染病,无人炊爨,阖门就死,无人殡葬者”。许多医者根据以往的医书如《伤寒杂病论》、《千金方》等对当时的疫情进行控制,均以失败告终,甚至大批医者也在诊治疫情的时候感染了疾病导致死亡。
针对这种情况,江苏吴县的医生吴有性在亲历疫情、现场勘查以收集、整理了大量资料之后潜心研究,编写了《瘟疫论》一书,专门分析、总结了各种流行病的发病原因、病发症状和诊治方法,并在理论上认为疫病的爆发“非风非寒、非暑非湿、非六淫之邪外侵”,而是“异气感人而至”,与细菌、病毒引发流行病的机理十分接近。开创了我国流行病防治理论的先河。
三、清代在继承明代流行病防治基础上的发展
满清早在关外时便一直受天花困扰。皇太极建国时多次拒绝亲自接见外国使节,“时因国中,出痘者多,上戒之”。随着满清的入关,天花也被带进了中原地区。清初的多尔衮、顺治都死于天花,康熙能够以八岁继位也是因为他出过天花,不会再次感染。这也从侧面显示了清初已经对天花有了一定的研究和了解。一直到晚清时同治皇帝相传也是死于天花。满清的贵族中死于天花的更是不计其数。于是清朝统治者针对天花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起到防护作用。
1、严格地检查及隔离措施
从外地进京的人或外国使节团都要经过严格地检查,一旦发现了天花患者立即被“约定带出二十里外”,禁止进城。皇宫内更是如此,发现了天花患者都会被幽禁起来,经常发生天花患者被隔离因为没有人接近而饿死的情况。
2、封锁地区
多尔衮主政时期就下令严格禁止汉人出关,清代对东北地区的严格管制直到清朝末年才被打破。因为当时满清统治者从心理上就十分惧怕天花,幻想着如果中原地区天花大爆发就退回关外,依旧能保存自己民族的血脉。
3、建立行宫以避免天花集中爆发
康熙时建立了承德避暑山庄,每年夏季都要到承德去避暑。实际上夏季因为天气炎热,正是天花容易爆发的季节,清代统治者夏季到承德避暑山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躲避天花。蒙古各部落的首领也知道天花的情况,每年也都选择夏季到承德朝见清帝,也是害怕天花的缘故。
4、积极研究新方法预防、治愈天花
明末的大量西方传教士和学者滞留北京,清初时统治者和官员向他们学习了许多先进的防治疾病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最终研制和接受了种痘术,当时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各国也纷纷来大清学习这种防治方法。后来西方发明的牛痘方法就是再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5、实行“满汉不通婚”政策
清初统治者认为是汉人将天花带给满人的,而汉族百姓也坚信是满族带来的天花。多尔衮多次下令严禁满汉通婚,期许用种族隔离的方法预防天花。普通汉族百姓也对满人唯恐避之不及。这种情况直到牛痘在中国流行之后才开始扭转。
三、晚清在流行病防治方面处于全世界领先水平
清朝末期东北、华北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鼠疫,死亡人数达到六万以上。清朝因为对于天花的防治积累了大量经验,通过检疫、隔离、救助、治疗、消毒、防疫、交通管制等各项措施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消灭了鼠疫。要知道鼠疫在欧洲被称做“黑死病”,曾夺走过欧洲一半以上的生命。清政府虽然腐败无能,但在防治流行病方面还是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的。
公元一九一一年,在清朝灭亡的前夕,清政府组织召开了“万国鼠疫研究会”。共有十二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会议上清朝代表总结发表了清朝防治鼠疫的措施和经验,并向其他国家的代表交流、学习了相关技术。该会议最终确定了多项世界通行的防疫准则和管理办法。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组织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
四、结语
无论是从维持自身的统治需求还是出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中国历代对于流行病的防治都是极其重视的。明清两代在不断总结、归纳历代历史经验、教训的同时也发展出了与近现代极其相似的防治措施和管理办法,许多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可以说明清两代对于流行病的防治为近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明实录》
2、《国榷》
3、《满洲见闻录》
4、《古代病史考》
5、《奏事纂编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