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李远方)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网站发布《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关于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支持各地特别是国家级贫困县以传统工艺为重点,依托各类非遗项目,设立一批特色鲜明、带动作用明显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帮助贫困人口学习传统技艺,促进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
已设立非遗工坊个
通知就下一步非遗工坊的工作目标、设立条件和工作路径等作出部署。通知明确,非遗工坊由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会同扶贫部门认定和管理,并报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备案。扶贫部门要将非遗工坊纳入脱贫攻坚项目库,并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
通知对设立非遗工坊应具备的条件作出规定,包括依托一项或几项覆盖面广、从业人员多、适于带动就业、具有较好市场潜力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优先支持依托列入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的项目建设非遗工坊;有建设、运营非遗工坊的牵头企业、合作社或带头人;有建设非遗工坊的必要场地和水电等基础条件;能够有效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低收入家庭参与就业,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的数量标准,按当地扶贫车间相关规定执行。
通知还要求,各地要摸清资源情况,明确项目抓手;广泛吸纳就业;开展传统工艺技能培训;培育扶持非遗扶贫带头人;发展提升传统工艺产品;扩大传统工艺产品销售渠道;开展媒体传播,扩大社会影响;加强成效跟踪和动态管理。
据悉,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了第一批十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数据显示,一年以来,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积极响应,全国个国家级贫困县和个省级贫困县已开展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全国共设立非遗工坊个,带动46.38万人参与就业,带动2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成脱贫致富新“引擎”
“刚完成一批新年主题的剪纸订单,又一批订单来了。订单多了,乡亲们的收入就多了,非遗为脱贫攻坚注入了新活力。”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杨琳表示。
承德丰宁满族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全国十个“非遗+扶贫”试点县之一。承德丰宁依托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探索了一条“非遗+扶贫”的文化扶贫之路,在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也让其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新引擎。
中国商报记者了解到,承德丰宁非遗文化底蕴深厚,有各级非遗项目61项,包括满族剪纸、布糊画、木作技艺、铁编技艺等。通过在县城建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在乡镇和村建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丰宁逐步形成县、乡、村三级“非遗+扶贫”工作体系。
此外,近日,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甘肃省扶贫开发办公室确定将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善源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甘肃省通渭县忠贤脊兽制作农民专业合作社等91家单位认定为甘肃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工坊将纳入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管理,并获得政策支持。今后,甘肃省相关部门将举办各类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产品展销活动,帮助其加大线上线下的宣传和营销力度;组织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产品进入本地各景区、景点开展展销活动,切实帮助贫困户持续增加收入。
将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据了解,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将逐步建立稳定、长效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和运行机制,持续扩大覆盖范围和覆盖人群,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全面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按照中央要求,文化和旅游部还支持各地文化部门组织高校、企业或研究机构,深入挖掘整理贫困地区传统工艺项目的材料、工艺、功能、样式、历史文化内涵,进行分类研究,丰富现有产品题材、样式、功能;支持已设立的传统工艺工作站面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开展传统工艺振兴工作;支持高校、企业或相关单位在条件成熟的贫困地区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帮助贫困地区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解决工艺难题,提升设计水平,提高产品品质,培育品牌,拓展市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系主任陈岸瑛认为,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应选取适于带动就业、有市场潜力的传统工艺项目,根据项目特点和工作实际,采取政府投资、对口帮扶援建、合作共建等方式,利用当地非遗保护设施、传统工艺传习所、闲置场所或企业厂房等进行改造或新建,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形成一个或几个相对集中的传统工艺生产培训和交流展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