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满蒙文化和热河驿路风俗诗是什么样的,对此有何作用?
热河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少数民族混居的地方,清代之前,匈奴、乌桓、鲜卑、奚、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都曾在此地游牧,留下了丰富的游牧民族文化。有清一代,热河更是满、蒙、藏、回、维、汉等民族融合的大舞台。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拥有独特的风物特产,而民族融合、民族杂居又造就了热河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热河风俗诗也主要包括热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热河地处蒙古高原和燕山山脉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凉,河流纵横,山川交错,物产十分丰富。热河不但物产丰富,还有许多物产大异于内地,这引起了出塞人们的注意,如蘑菇,这是生长于塞外山间的一种独特物产,味道极为鲜美,元代有很多诗人曾经歌咏过此物。
按清代热河全境在元时半属上都,半属大宁,清之承德府本境、滦平县、丰宁县皆属上都路,所以当时很多上都诗歌里所涉及到的物产都属于清代热河地区所有。清代由于木兰秋狝和避暑山庄的建立,热河成为清代炙手可热的地区,因此这里的独特物产更加成为诗人们咏叹的对象。唐代是边地风俗诗的开始时期,如高适的《营州歌》、刘言史《牧马泉》、李益的《塞下曲四首》等,唐代边地民俗诗虽数量不多,但地位却非常重要,它开启了后世风俗诗的新领域。风俗诗歌在元代达到了第一个繁盛时期,元代的上都风俗诗从衣食住行、年节习尚、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对上都的风俗民情进行了歌咏,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描写范围都为风俗诗开拓了一个新纪元,也影响了有清一代的风俗诗创作。
清代是继元代风俗诗之后的另一个繁盛时代,由于疆域广阔、边疆安定,清代的风俗诗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广阔,如盛京、新疆、西藏、广西等边疆地区的风俗民情、物候特产都成为诗人笔下描写的对象。清代风俗诗范围之广、数量之多在清诗史上,乃至风俗诗史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清代热河虽没有陪都之名,却已有陪都之实,因此这里一度成为文臣接触最多的边塞之地,其地的风俗民情也为诗歌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热河不同于上都,上都一直是蒙古族的都城重地,在定都大都之前就作为元朝的都城而存在,完全保持着蒙古旧俗,因此元代上京风俗诗具有浓郁的蒙古风情,而热河本是一片荒蛮之地,人烟稀少,直至清代才随着木兰秋狝等活动日益得到开发。
热河本无土著,因此这里原汁原味的风俗不多,但是因政治、经济、军事等原因,满、蒙、回、汉、维等众多民族移居热河,热河发展为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区,浸润着各民族,特别是满蒙的文化精华,使得热河的民族风情就更加丰富多彩,这些在热河风俗诗中都得到了充分地展示。热河民俗诗从生产、生活、信仰等各方面对热河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加以歌咏。蒙族虽是游牧民族,但是在农业文明及民族融合的影响下,也开始改变生活习俗。
不但开始学习种植农作物,并且逐渐定居下来。虽然对蒙民忘其本俗表示不满,警示满族勿忘骑射之本源,但侧面却反应了热河蒙民习俗的改变。热河地区的满族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金国灭亡后遗留下来的女真族,一是是清政府入关之后才陆续迁入热河的八旗官兵及其家属。他们与居住在热河的蒙、汉、回等族杂居在一起,生活和习俗虽互有影响,但仍然保留了满族特性。另外,清朝皇帝以身作则,有意保持满洲特色,其在热河的建筑、狩猎活动、每日的生活起居等都典型地彰显了满族风俗。
热河风俗诗对满族风俗记录的不是太多,但是通过一些零星的记录也可以透视出一些满族习俗。生长于白山黑水的满族,以游牧、打猎为生,习武骑射也被作为满族家法而流传。为方便骑射游猎,他们住毡庐,穿短衣长袍、皮毛皮革,满族人有喜好养猪及放猪的习俗,满族先民肃慎国就已经精通养猪。满族日常饮食上不但喜欢喝奶酪、吃羊肉、鹿肉,为了方便携带满族人还喜欢将肉做成肉干。满族人信萨满教,认为万物有灵,在围猎、放牧、采集之前都有祭奠神仙的传统,在满族人民看来是山神保佑了他们围猎的安全、使他们获得很多猎物。
在萨满教文化影响下,热河的剪纸艺术也逐渐得到发展。满族人对戏剧有着极大的爱好,在避暑山庄设置清音阁,除此之外,满族人民还崇尚简朴,热河行宫的建筑多朴实无华、不饰雕绘,讲究礼仪,常奉皇太后到山庄避暑消夏,早晚请安,即便皇太后在北京宫中,得到佳肴都要先快马送回,以示孝敬。虽然有歌功颂德之意,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满族的习俗。热河风俗诗就如同一幅幅民族风俗画,它为后人提供了了解清代在热河地区生活的满、蒙、回等各民族的生产、生活、精神及情感等方面的第一手感性材料,且为了解在清廷民族政策下各民族的文化传承和文化融合提供了翔实的资料。通过这些诗歌,我们了解到了满、蒙、回等民族崇尚自然的生存状态,勇敢豪迈的民族精神、淳朴乐观的民族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