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年轻人接棒碧桂园乡村振兴之路
TUhjnbcbe - 2025/3/15 9:05:00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原标题:年轻人接棒碧桂园乡村振兴之路

碧桂园帮扶团队成员张弛帮助建档立卡户运送物资

碧桂园帮扶团队帮助村民搬运玉米


  巍巍燕山山脉,滦河潮河纵贯南北。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素有“北京北大门”之称,站在滦平县的任何一处远眺,看到的都是令人心驰神往的满目青山。置身其中,感受着远处传来的阵阵鸟鸣,欣赏着山巅流动的白云,这份宁静美好,甚至会让人们暂时忘却这里因受产业发展的影响,曾被定为贫困县。


  在外人看来,这里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但人们万万没有想到,在这场乡村振兴的“战役”中,有一些90后挽起袖子冲在一线,从大城市回流乡村,扎根山野,担起重任,把梦想和热爱书写。


  既选择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每当进入寒冬,地处河北省东北部的滦平县三面环绕的山上除了稀落的松树外,便再无半点绿意,光秃秃的树干一个个沉默地扎根在泥土之中。放眼望去,山下是一户户低矮的民房,而这里,却已是滦平县最大的一个行政村落。


  滦平县内山峰错落环绕,交通极为不便,年全县个行政村中曾有超过6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其中多数贫困户的全年收入仅有0元。


  幸运的是,年碧桂园与全国9省14县签订了结对帮扶框架协议,并组建了扶贫团队,而滦平县便是其中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在这支扶贫队伍中,有3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未婚青年,他们仅带着简单的行李在县城租住了一套办公、居住两用的房子后,便长久住了下来。之后隔三差五走村入户,张罗着要带村民们脱贫致富。


  人们总说,扶贫的年轻人身上都有着强大的责任感和共情能力。“我大学时读的是社会工作专业,专业的理念就是‘助人自助,服务社会’,我希望能学以致用,也希望能凭借自己的努力,为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做点什么。”年7月,刚加入团队时,张弛只有26岁,负责“4+X”板块中的教育、就业扶贫板块。彼时,他身上闪着光的责任感和共情力,远远超过了他那个年纪本该有的样子。


  “他是打心里把我们当成亲人对待呀。”在滦平县的日子,村民们对张弛有着无数朴实无华却发自内心的评价。“年春节前夕,小伙子拉着一车慰问物资,到我们贫困户家里慰问,大过年的没有急着回家,反而先惦记着我们,真的特别感动。”说及此处,村民王阿姨的双眼隐隐泛红。


  作为团队的先行者,在结对帮扶协议签订后,王越超率先从房产项目转岗到扶贫岗位。“刚进村的时候,村民对我们很陌生,被嫌弃、被排挤、被冷眼嘲讽都是家常便饭。”三年的时间,王越超经历了从被村民质疑到信任的转变过程,但不变的,是他自始至终陪伴着滦平县的村民走过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道路。


  在这个3人小团队中,许雪松是唯一的女生。“最开始我纯粹地认为扶贫是件有意义的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女性在一线其实是可以发挥很多作用的。”年,许雪松义无反顾地选择从北京回到家乡参与扶贫事业。虽然相比男性而言,女性在扶贫前线面临的困难更多,但许雪松还是坚持了下来。三年的扶贫过程中,她发掘并充分利用女性力量,打开了一户户贫困家庭的心扉。


  “求同存异,分工协助,团结一心,目标至上。”当被问及小团队的核心理念,张弛斩钉截铁地用了16个字概括。在他看来,虽然三人脾气、性格迥异,但却各有所长。“从最初大家相互磨合,到后来彼此亲密无间,过程中我们渐渐发现了三人的共同之处。”张弛认为他们是个有野心的团队,在他们心中,不仅要把工作做完,还要做好,做出彩,做到极致。


  年轻的力量书写乡村新篇章


  “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下得了苦功夫,共饮一方水,同念一方情。”三年的时间,3人小团队甘愿把最好的青春献给滦平县的扶贫工作。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他们也切实感受到了扶贫工作不同于纸面上的重量。


  对于扶贫,他们毫无经验可言,更无规律可循。“刚开始我们都很迷茫,找不到头绪,工作开展的很慢。”如今,当张弛再次回忆起初次走访贫困户时的情景,他依然能够清晰地感知到当时的那种局促。


  然而,当时除了小团队三人感到不适应,不少贫困户也对“空降”的三个“小孩”有些“水土不服”。于营村李大爷回忆起第一次见面时的情形说:“他们的穿着打扮都是大城市年轻人那一套,每天来村里宣传要开展十几万的扶贫项目,让大家参与,太不可信了。”


  那时,李大爷见于营村广场簇拥着很多村民,两个小伙子和一个小姑娘正在广场中间讲着“4+X”扶贫模式,李大爷没听懂,村民也一头雾水,于是他撤出人群,嘴里小声嘟囔着:“这些人看着就像是骗子。”


  面对村民们普遍的质疑和不接受,三人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干出成绩。“我们想要证明自己并不是小孩,证明扶贫的‘小孩子’,也有大能量。”多次碰壁后,他们开始研究新的工作方法,且收效喜人。


  年重阳节,3人小团队为孙营村70岁以上的老人捐赠了米面油。“有一个白发老人眼泪不停地流,拉着我们的手不肯放开。”张弛说,一份米面油对我们来说也许不算什么,但对独自生活在家中的老人来说,这或许是他们生活下去的希望。


  “去年4月,我们在结对帮扶的于营村中开工建设了一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同年6月成功交付。”这两个月里,张弛每天坚持到现场查看进度、叮嘱工人安全施工,把控施工安全质量。“当时村里有好多事情在忙,都是碧桂园的工作队跑前跑后。”每每谈到此事,驻村工作组组长总是赞不绝口。


  “扶贫不易,人间值得”是他们三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从被质疑到成为村中贫困户们离不开的好帮手,三年的时间,他们从未放弃。在多天的驻村坚守中,这个小团队一点点将村民们对年轻扶贫人的刻板印象改写。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在滦平县委举办的“争做新时代向上向善好青年”主题评选活动中,张弛被评为“扶贫助困好青年”。


  脱贫防返贫振兴路不曾止步


  因为热爱,因为责任,也因为信念,3人小团队扎根在了滦平县。


  据悉,滦平县于营村苗木基地的建立得到了当地贫困户的高度认可,三年的时间,苗木基地带动了77人就业,帮助贫困户年均增收约1万余元,成为当地脱贫带贫标杆产业基地。


  为防止返贫,碧桂园专门为滦平县贫困边缘户设立了万元的“防返贫”基金。截至目前,已帮扶超过个家庭解决实际困难。“滦平县非常认可这种帮扶模式,又追加了余万元继续开展该项目。”张弛说。同时,针对滦平县内名0-16岁的儿童设立了“首善基金”,实现带病受保。


  年5月,滦平县宣布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全县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但碧桂园北京区域没有离开,驻扎在滦平县的小团队的扶贫之路也不曾停歇。


  “现在全国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但这并不是扶贫的终点,它只是新生活的起点。”3人小团队的目标也远不止如此。“我们还想带领大家继续致富。”张弛说,如今他们去村里走访,再也不会被质疑误解,相反,村民们有事都会主动联系他们。


  当下,小团队的工作重点已经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未来,他们还将继续在滦平县开展一系列防返贫工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树高千仞不离根本,水流万里终有其源。从对扶贫的一知半解到熟练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3人小团队用坚定和付出赢得了贫困户的信任,用责任和担当成就了“新星”的闪耀,用奋斗和坚持证明了年轻的力量。他们在最美好的年华,扎根在最苦的地方,俯下身子,甘之如饴。文/张鑫宇

1
查看完整版本: 年轻人接棒碧桂园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