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入关前的皇帝)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明万历十一年(年),努尔哈赤不屈奋起,以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称王”。他率领八旗子弟历时30多年,统一女真各部,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和满族共同体的形成。万历四十四年(),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兵势渐强,势力日增,万历四年()以“七大恨”祭天,誓师征明,开始了为清王朝的建立艰苦创业。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典册中,他的英明和业绩将与世长存。天命十一年(年)兵败于宁远之战。同年四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崩于叆福陵隆恩门鸡堡,后葬于沈阳清福陵。改国号为大清后,尊庙号为太祖,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努尔哈赤剧照
皇太极(入关前的第二位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十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
即位不到十年,他统一整个东北,并南下朝鲜,西征蒙古,屡挫大明官兵。天聪十年()四月,改称帝号,改国号为清。他雄心勃勃地挥师西进,兵锋所指,京畿震惊。军事上有勇有谋,政治上极富开拓精神,既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又十分向往汉族文化,兴利除弊,优礼汉官,勘称“上承太祖开国之绪业,下启清代一统之宏图”的创业之君。他促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愿。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他在位期间,实行满汉一体,保护汉人,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葬于沈阳昭陵,死后其第九子爱新觉罗·福临即位,是为顺治皇帝
皇太极画像
顺治帝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崇德八年八月二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终24岁。
顺治即位后,由叔父多尔衮辅政。顺治七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塞外。14岁的福临提前亲政。顺治帝天资聪颖,读书勤奋,他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审时度势,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且不顾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倚重汉官。为了使新兴的统治基业长治久安,他以明之兴亡为借鉴,警惕宦官朋党为祸,注意与民休息,取之有节。但他少年气盛,刚愎自用,急躁易怒,当他宠爱的董妃去世后,转而消极厌世,终于匆匆走完短暂的人生历程,英年早逝。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归依禅门的皇帝。顺治帝对整顿吏治甚为
康熙自幼勤奋好学,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葛尔叛乱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或御驾亲征,或决胜千里,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慎选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等行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康熙尽管是以为励精图治,关心民生的好皇帝。当然,作为站在历史潮流前面,引导国家,民族快速进步的伟大人物,他则逊色得多了。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年12月20日),康熙帝崩于北京畅春园,享年六十八岁,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传位于皇四子爱新觉罗·胤禛。是为雍正皇帝。
康熙剧照
雍正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庙号世宗。
胤祯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会出现停滞的形式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为胤祯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他有步骤地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高瞻远瞩,又惟日孜孜,励精图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为后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他的历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逊色。尽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统治严酷,但比起他的业绩来,毕竟是次要的。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雍正十三年(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驾崩,终年58岁。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传位于第四子爱新觉罗·弘历。是为乾隆皇帝。
雍正帝剧照
乾隆清高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军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生于康熙五十年(年)八月十三日,卒于嘉庆四年(年)正月初三。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仅次于其祖父清圣祖康熙帝)、年寿最高的皇帝。同时也是一位比较富有传奇色彩的皇帝。乾隆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平定叛乱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并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种,卷,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
但乾隆为人重奢靡,大兴文字狱,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闭关锁国,以至农民起义在其晚年也已层出不穷,是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标志。年乾隆帝驾崩,谥号: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后传位于十五子爱新觉罗·颙琰,是为嘉庆皇帝。
乾隆帝剧照
嘉庆嘉庆帝喁琰,清高宗弘历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庆,在位25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终年61岁。庙号“仁宗”。
嘉庆帝是一位勤政图治的守成君主。他亲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改变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代中衰之势。从嘉庆帝个人来说,他始终开不出一个根治日趋严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药方,对一大批“尸禄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吓,最终徒呼奈何而已。他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一个日趋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国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对付外来侵略者,此后只能沿着衰败的道路滑下去。嘉庆于二十五年()终年61岁。庙号“仁宗”。谥号: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后传位于皇二子爱新觉罗·旻宁是为道光皇帝。
嘉庆帝画像
道光道光帝旻宁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葬慕陵。
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俭德著称。旻宁在位期间,整顿吏治,整理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力行节俭,勤于政务,但其才略有限,社会弊端积重难返。道光二十年(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于道光二十二年(年)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此后八年旻宁苟安姑息、拒绝变革,而内忧外患日益严重,太平天国运动也已在酝酿之中,清王朝陷入危机。
道光帝柄政30年。朝纲独断,事必躬亲,但内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运,禁烟等均无起色。勤政图治而鲜有作为,正是他一生的悲剧所在。道光三十年(年)正月十四日驾崩。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谥号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慕陵,传位第四子爱新觉罗·奕詝。是为咸丰皇帝。
道光皇帝读书像
咸丰咸丰帝奕宁,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拥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道光十一年(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咸丰十一年(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
咸丰即位时,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紫荆山前金田村爆发。接踵而来的又有英法联军之役,迫使咸丰逃往热河承德。咸丰在位11年,民怨沸腾,并不任战,“大局糜烂,不可收拾”,他往往中夜彷徨,一筹莫展,于是沉湎于声色,纵欲自戕,临死前两天还传谕“如意洲花唱照旧”。
咸丰帝在位十一年,于年崩于承德避暑山庄,年仅31岁。庙号文宗,谥号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葬于定陵,死后由其长子载淳继位。是为同治皇帝。
咸丰皇帝剧照
同治同治帝载淳是咸丰与叶赫那拉氏的独生子。生于咸丰六年()。同治十二年亲政。次年卒,年19。庙号“穆宗”。谥号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葬于河北省遵化清东陵之惠陵。
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间,清朝政府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等一系列的农民起义。也办了一些所谓的“洋务新政”。但这些与同治皇帝都没多大关系。当时的统治者实际上是慈禧。载淳幼年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童,亲政以后,作为一个青年皇帝,确实是辜负了朝野上下对他的殷切期望。亲政两年后,死于天花。
同治皇帝画像
光绪光绪帝载恬,同治十年(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年1月),被两宫皇太后立为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他在位34年,光绪十三年病死,终年38岁,庙号德宗,谥号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葬于河北易县崇陵。
光绪帝19岁亲政,他富有年轻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一度成为维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清王朝改变旧章的一线生机被扼杀。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戚戚,常若不悦”。整个维新不过历时天,故称“百日维新”。政变后大权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对外宣称光绪帝罹病不能理事,实将他幽禁于西苑瀛台,成为无枷之囚。终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
光绪帝剧照
宣统爱新觉罗溥仪于光绪三十二年(年2月7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逝,终年61岁。著有自传《我的前半生》。爱新觉罗溥仪为清朝第十二位、清军入关后的第十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年号,也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后一个年号。光绪三十四年(年)溥仪登基,次年(年)改元“宣统”。宣统三年(年)武昌起义爆发,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清政府代表经过南北议和后,于年2月9日向清政府递送了有关清帝退位优待条件的修正案;隆裕太后代表清廷认可了这一条件,并于2月12日以太后名义颁布了《退位诏书》,溥仪退位。 年溥仪在侵华日军策划下被挟持至东北。年3月出任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执政。日军战败后被服,经改造,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协委员。
宣统皇帝名溥仪,因在位时清亡,没有谥号和庙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