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高的山,挡不住天津驰援承德的浓浓真情;再远的路,割不断两地干部群众的一家亲。一湾滦河水,津承两地情。天津与承德之间,因为引滦入津工程,让两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因为东西部扶贫协作,让两地紧密携手,共同向贫困宣战。
年,天津与承德“1+4”合作协议正式启动。天津市东丽、西青、津南、北辰、武清5个区与承德市承德县、平泉市、隆化县、兴隆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各项对口帮扶工作扎实推进。
作为“尖刀班”的天津帮扶承德工作队,现有队员名,其中,党政干部20名,专业技术人才名。“承德一日不脱贫,工作队一日不撤退。”工作部署会上,承德市委常委、副市长、天津帮扶承德工作队领队杨春武语气坚定。他经常对大家说:“既要有冰一样的原则,又要有水一样的灵活,既要提高政治站位,又要磨炼过硬意志,真正把自己锻造成为扶贫战线上的天津铁军。”
四年来,天津帮扶承德工作队通过对口帮扶,用心用情用力,将资金和先进的技术、理念,还有宝贵的干部人才持续不断输入承德的贫困地区,让这片土地不断发生着可喜变化。
天津援建的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打造生态扶贫新模式。天津援承前指供图
一座公园,让滦河水源地郁郁生葱
为了涵养水源,流域内的承德人民在经济发展上作出了牺牲。如今,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时代背景下,天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反哺”承德。
“大天鹅就爱吃这个,这是近几年才有的,我年来的时候还不是这样。”站在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的一座小桥上,围场林业和草原局湿地保护中心主任崔淑军介绍起河边一种叫做毛茛的植物。他脚下的小滦河清浅,两岸林木茂盛。
就在几年前,位于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御道口镇御道口村的这片区域还是另一番景象:河流两岸全是村民的耕地和牧场,长期的种植和过度放牧使土地沙化严重,经常起风沙,化肥、粪便也对水质造成影响。
小滦河是滦河上游的重要支流,为了保护京津冀水源地,造福当地居民,承德与天津共同谋划了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项目,将扶贫与水源涵养、生态管护、人居环境改善结合起来,在总投资中使用天津对口帮扶资金万元。
53岁的御道口村村民秦玉林家里有近20亩地,过去主要用来种玉米和养牛,一年下来万八千元的收入要养活一家人。听说要流转土地建湿地公园,他一开始并不理解,但心里默默算起了账。“每亩每年给元,比自己种地强。”秦玉林细寻思,“第一受累少了,第二经济收入差不了太多,再一个可以打打工,这不是双收入嘛!”在崔淑军的介绍下,他当上了湿地公园的门卫,每个月有元左右的工资。
“天津直接投入资金2.1亿元,共实施滦河上游水源涵养和环境综合整治项目32个,治理河道条、村庄个,有效解决了农村污水直排等问题。”天津帮扶承德工作队主任赵辉介绍,工作队通过“扶贫+水源涵养”“扶贫+生态管护”“扶贫+人居改善”的工作思路,进行了水源地景观美化,积极发展全域旅游,促进当地经济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生态保护的回报不止于此。如今,湿地公园区域的蓄水保水功能显著增强,在保障周边及上下游上万亩耕地用水的同时,每年还能向天津地区输送2亿多吨的优质饮用水。动植物种类也更加丰富,黑鹳、大鸨、大天鹅等稀有野生动物频频光顾。
昔日一片黄,今朝满眼绿。“环境好了以后,绿水青山成了老百姓的金山银山!”赵辉说。
天津食品集团投资建设的“百万只肉羊项目”。天津援承前指供图
一个产业,盘活“造血”新业态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工作队在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上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
作为古代皇家猎苑所在地,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畜牧业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天津帮扶承德的“百万只优质肉羊产业化扶贫项目”就落户于此。
“原先农户养羊基本是散养,但方法不科学,影响了品质。”田富裕两年前被天津食品集团派到围场腰站镇腰站村工作,现任河北津垦奥牧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眼前的一排排羊舍是他带着大家搭建起来的。
“这一处有只基础母羊、只育肥羊,包括湖羊和澳湖羊。”田富裕介绍,“澳湖羊是我们引进的杂交品种,生长速度快,肉质鲜,我们还统一了饲料配方和防疫手段,进行标准化管理。”
好的品种有了,怎样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结合当地实际,“百万只肉羊项目”出资金、出人力、出方法,形成了“投母收羔”、入企就业、入股分红、寄养托管、资产收益几条特色道路。
腰站镇六合店村的贫困户韩凤祥就是受益人之一。有劳动能力,家里也有场地,津垦奥公司了解到老韩的情况,认为“投母收羔”最适合他。
“给一只母羊,两年之内还给他们两只羊羔,剩下的都归我,合适!”韩凤祥盘算了一下,决定领养80只羊。虽然以前没干过,但他并不担心:“公司有专人告诉我怎么喂、什么时候该打什么药,还管配种。现在一天喂两顿饲料,也不耽误种地。”
今年,韩凤祥家陆续有多只小羊羔出生,他还回50只,公司又以高于市场5%的价格收购了40只,这样,老韩一下子拿到了3元,走上脱贫致富的“羊”光大道。
“羊倌”老韩的新生活。天津援承前指供图
天津津垦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王江星表示,目前,这一项目已带动当地2余户贫困人口增收,产业链也越伸越长。“在扩繁场和育肥场的基础上,屠宰和肉制品加工项目也开工了。我们的产品已经在天津食品集团的商贸渠道销售,主要供应京津冀地区,很受消费者欢迎。”
到年年底,与项目合作的养殖场将达到50家,带动不少于户贫困户稳定脱贫,届时将实现累计销售及带动优质肉羊百万只以上,产值达10亿元,力促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脱贫“双赢”。
包括“百万只肉羊项目”在内,天津因地制宜,在承德留下了一批“带不走”的好产业,为百姓增收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平泉市的食用菌、杏仁,隆化县的大米,承德县的苹果,兴隆县的山楂……天津将帮扶资金重点投入到成熟的涉农产业,并打通消费扶贫渠道,帮助当地特色产品走出承德,销往全国。
一个又一个产业项目的落成和见效,给群众带来了收益,给明天带来了希望,实现了从最原始的“靠山吃山”到脱贫致富的华丽转变。截至目前,天津向帮扶承德五县(市)引导投资落地企业41家,实际投资额6.84亿元,带动贫困人口人。
一座学校,让整座城市充满希望
“想要发展经济,就需要有产业的支撑;发展产业,又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要想彻底拔除‘穷根’,归根结底要在‘扶志’‘扶智’上下功夫。”杨春武反复叮嘱帮扶队员,“兴教育,才是一座城市的根本希望。”
天津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08亿元用于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建设。说起这所学校与天津的渊源,学院党委书记卜立新打开了话匣子:“学校是由承德和天津共同投资建设,但光有大楼也不行,教育品牌、课程设置、师资培训、专业设置这些办学方案的筹备,都是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帮助我们完成的。”
“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于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我们的专业设置是以承德的重点产业为基础,兼顾京津冀区域的经济特点。”卜立新举例说,“比如智能制造、电子商务、艺术设计等专业,都非常符合市场需求。”作为津承教育协作的成果,该校今年招生余人,在校生达到余人。
群山环抱的“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天津援承前指供图
10月23日,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举行年开学典礼,新入学的余名学子面对国旗,高声宣誓,立志成为知识功底深厚、技术技能精湛、创新创业能力突出的“大国工匠”。
“在这里上大学不仅家里不花钱,国家给的助学补贴基本能够满足在校生活开销,学校还给我安排了勤工助学的机会,如果学习成绩合格,毕业后可以到天津就业,还可能享受高职院校外省市生源毕业生在天津落户政策。”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商贸系专业级新生于阔表示,同时,他的家庭也是承德建档立卡贫困户。
一手“扶智”兴教育,另一手就要“扶志”促就业。工作队抓住承德面向京津冀的区位优势,积极搭建劳动力资源供需服务平台,深化津承劳务协作,通过建立劳动服务站、“项目扶持+资金扶持”相结合、抓好“三项保障”等方式,把承德地区的内生动力和外部帮扶有机结合,构建完善“一站、二扶、三保”体系,搭建高质量、全方位的劳务协作对接平台。四年来,天津帮助承德五县(市)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
一个平台,链接线上线下扶贫新引擎
近年来,借助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天津多措并举开展消费扶贫工作。线下,在津设立消费扶贫专柜专店,建成电子商务服务站、服务中心,举办消费扶贫展销活动,带动企业群众广泛参与现场采购。线上,签订“承德山水”农产品区域品牌项目合作框架协议,通过打造品牌、拓展平台、直播带货等方式,打造承德市农、特、优产品直通天津的“高速公路”。
“京津水源地,生态好产品,价格最实惠,质量有保证。”当打开手机或电脑,搜索“承德山水”时,“老百姓喜爱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会员制大宗农产品网络交易平台”跃然眼前。榆树林子黄瓜、围场土豆、隆泉大米……在这里,时令果蔬、米面粮油、肉禽蛋奶、休闲副食、营养速食、酒水饮料等产品应有尽有,满足百姓对生态农产品选择需求。
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顶部写着“‘承德山水’扶贫农产品进校园”的智能售货柜吸引了学校师生的目光。只需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