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寺庙有点特别,是普陀宗乘之庙。“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汉译,所以也称为布达拉庙。“布达拉”是梵文译音,原意是“佛教圣地”。
这座寺庙建于乾隆三十六年,是乾隆为了庆祝他本人60寿辰和他母亲皇太后80寿辰而建的。乾隆皇帝本打算仿照南海大士在印度的最早的普陀道场形式修建,但难以考察,只好仿照西藏布达拉宫的形式修建了这座庙宇。
普陀宗乘之庙位于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北,狮子沟南侧,为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大建筑群,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不仅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寺庙依山就势,布局自然,富于变化,基本是藏传佛教的建筑风格。殿堂楼宇,依山面水,星罗棋布,巧于利用地势和景物衬托,布局灵活的同时又不失庄严肃穆。
普陀宗乘之庙依山建造,坐北朝南,布局分为了三个部分:前部包括山门、碑亭、五塔门;中部包括琉璃牌坊、白台、僧房等;后部则是主体建筑大红台及周围其他建筑,大大小小共60余处,被包围在依着山势起伏并环寺一周的高大围墙之内。
在游览时一路看过去,在五孔石桥漫步后,进入藏式山门,便是黄琉璃瓦覆顶的碑亭了。亭内竖着三座石,以文字分载《普陀宗乘之庙碑记》等文。在碑亭后面就是五塔门了,有三个拱门,上有红、白、黄、黑、绿五座喇嘛塔。门北是琉璃牌坊,各式白台、塔台建筑顺着地形散置,高低疏离,变化自然。最后是雄伟高大的主体建筑大红台,下面是大白台。红台内四周是三层群楼,中央就是重檐攒尖顶的“万法归一”殿了。
万法归一殿是普陀宗乘之庙的主殿,是供清帝和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顶礼膜拜的地方。周围的群楼二层可以到达东红台北面的洛迦胜境殿。这些殿亭,形式各殊,高低错落,殿顶用銮金鱼鳞铜瓦复盖,金光闪闪,与红台、白台交相辉映,在蓝天、白云和重重群山的衬托下,空间轮廓极其雄伟壮观,美丽极了。
普陀宗乘之庙布局灵活,又不失庄严肃穆。是宗教建筑上的瑰宝,象征了多民族建筑艺术杰作,是我国清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历史的产物和见证。
(文中图片来源于携程签约旅行家
小木板的纪念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