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河北承德的“双塔山”,突然引来了一行人的探访!
因为“双塔山”十分特殊,它的山顶上矗立的两块巨石。然而更加神奇的是,在这两块巨石的顶上,还分别竖立着一座宝塔。按照古代的运输模式,这两座宝塔是怎么来的?
双塔山
生活在山下单塔村的老人常说:
“山上原来没有巨石和宝塔,唐朝时期,山上来了妖怪,祸害了周围的老百姓。后来八仙中的吕洞宾知道了,才降下巨石跟宝塔,镇压了两个妖怪,还这一方太平。”
难道真的像传说的那样,“双塔”是从天而降吗?如果不是,那两座宝塔又从何而来?
一:绝壁攀爬,一探究竟
研究表明,这两块巨石,高30米,直径超过20米,顶上大,底下小,整个形状呈倒三角形。如此怪异的形态,如果山顶上的宝塔是人为建成,那人们又是如何将材料运上山顶的?
对于“天降神塔”的说法,大家各有见解。然而这也深深吸引了户外探险家胡东岳,他曾经爬过海拔米以上的高峰,对于“双塔山”,他更想亲自一探究竟。
户外探险家胡东岳
胡东岳赶到现场,拿着相机,做着现场勘测,为攀登巨石做着前期准备。但看着眼前两座30多米高的巨石,他一下也犯了难:
“两个巨石坡度陡峭,几乎成垂直状态,平均大概有90度,上面的坡度稍微缓一点,但是下面几乎呈倒三角状态,有的时候甚至有点负角。”
胡东岳再次用手摸了摸岩壁,摇了摇头:
“这里岩壁表面风化严重,上去之后根本没有停留的地方。”
胡东岳盯着眼前的巨石,思虑良久,最终还是打算采用最古老也是最安全的办法。也就是把绳子先固定在石头的另一端,然后人再借助绳子爬上去。
想到这,胡东岳开始将绳子系在鱼线一端,另一端系上螺丝帽,打算用弹弓将其打到山顶。第一次没有成功,螺丝帽打到了巨石石壁上,弹了回来。
胡东岳紧接着又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本想着小绳带大绳给带过去,但巨石太高了,坡度也有点陡,弹弓的弹力跟力度还是差了点,大概还差了15米的高度。”
老办法失败
看着眼前的巨石,胡东岳再次陷入为难的境地,摸了摸脑袋,一时无所适从。
但胡东岳没有放弃,经过多方打听,胡东岳了解到消防部门有一种叫做抛投器的救援设备,可以把绳子打到米以上的地方。
于是胡东岳赶忙联系当地消防大队,向消防大队说明来意,借到了设备。
带着设备,胡东岳跟着消防队员再次来到巨石底下,这次他充满了信心,随着一声激动的欢呼:
“过去了!过去了!”
消防队帮忙
在消防队的帮助下,只听“噗”的一声,绳子落在了一块巨石顶上。固定好绳子,胡东岳开始往上爬。
消防队员递给胡东岳一个对讲机,便于攀爬时与胡东岳及时沟通并指导。胡东岳便将对讲机佩戴胸前。
紧接着,消防队员将上升器固定在绳子上后,并帮助胡东岳穿戴好绳索,使其可以正常攀爬。
然而胡东岳又迎来了一个难题,还没爬多久,他就发现了自己只有一只脚使劲,攀爬得很是吃力。消防队员在下面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便用对讲机呼喊:
“站起来,你右脚站起来!”
“不好站呀,还是得想办法。”
胡东岳慢慢调整适应着,很快能够双脚用力,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往上爬。
终于在40多分钟后,胡东岳站在了巨石顶上,向底下的人挥手示意:
“嘿,看见了!”
登顶成功的胡东岳
而这时站在巨石底下的人也在尽力招手想要回应他。
此时的他,终于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和拍摄宝塔了。胡东岳带着相机走进宝塔,边走边说:
“宝塔的第一层中间是空的,里面还供着一尊石雕佛像,佛像前面有一个案台,上面摆着一个香炉,除了这些,也没有什么别的文字或者物件类的了。”
最后,胡东岳只好带着几块香炉和塔砖下来,便于后期研究。
二:专家出面,研究线索
胡东岳的登顶并没有发现“神塔”的形成原因,随后他将带下来的塔砖以及香炉交给了当地的文物研究所。
田淑华副所长看着眼前的砖块,向我们解释道:
“塔砖有大有小,大条砖有35公分长,15公分宽,比较附和辽代砖的特征:大而薄,质量很好,是有沟纹,有素面,有方砖,有长砖。”
田淑华
在经过承德市文物研究所研究后,根据塔砖背后的绳纹,以及它的生产工艺,外形特点,考古专家初步断定这是典型的辽代青砖。
这便证实了不是传说中的“天降神塔”,那么在一千多年以前的辽代,人们为何在这样陡峭的巨石顶上建造宝塔的?又是如何做到的?
就在疑惑之时,专家们又有了新的发现。经过鉴定,塔是辽代的没错,但是胡东岳在宝塔内发现的石雕佛像、案台跟香炉却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东西。
这样看来,难道清朝乾隆年间也有人去过塔里?
带着这样的疑问,专家们开始查阅相关的文献记载。果然,经过不懈的努力,专家们找到了乾隆年间的相关史料。
原来清朝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里有这样一段记载:
“有一次纪晓岚陪着乾隆皇帝到承德避暑山庄避暑,在一座山顶上就有两座宝塔,其中一个宝塔里供着一片石头,石头上有一个字,他和乾隆皇帝都不认识,左边一个单人旁,右边是一个山字加一个生字”
清朝的《承德府志》里也有这样的记载:
“东塔之巅有古庙,不详何人所建,已就倾圮,旁有一小碑镌,王二字。”
田淑华副所长翻阅了大量的文献史料,查遍了各种字典,也没能找到这个字:
“清代对这件事记录说法也不太一致,大家众说纷纭,谁也不认识。”
记载的字体
但通过记载,我们已经知道清代就有人登上过这两座宝塔,还在这烧过香拜过神仙。
专家开启了实地考察,围绕着巨石走了一圈又一圈,专家们还是没有发现任何线索,这时有专家提出了新的问题:
“是不是辽代跟乾隆年间,这两块巨石就和现在一样了?”
然而乾隆年间离现在已经两百多年,辽代离现在也有一千多年之久,这两座塔会因为风吹日晒从而变样吗?
有了这个想法,专家们当时就请到了地质专家,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及取样研究,这个想法很快就被推翻了,地质专家表示:
“双塔山下的这两块巨石,维持至少有几十万年了,石头边的地貌也没有发现大的改变。”
也就是说,在建塔之前,巨石已经是这样的状态了。
难道真的是“天降神塔”?专家们再次登上双塔山,围绕着巨石敲敲打打,仔细观察,想在巨石之间寻找着蛛丝马迹。
终于在两块巨石朝内的那一面,有专家发现了一些对称分布的岩石凹槽。
凹槽
田淑华副所长抚摸着这些凹槽若有所思,很快她指着上面的岩石凹槽,分析着:
“有没有可能,用木架子戳到这个岩石凹槽的地方,一些大的凹槽可能是山体原本存在的,那些小的凹槽可能是人工为了架木头凿开的。”
难道这些小凹槽就是大家用来铺路上山顶的?听到这个消息,专家们顿时豁然开朗,笑着找到离自己最近的岩石凹槽,仔细地观察起来。
经过专家们细致的观察寻找,在岩壁的凹槽里发现了没有完全腐烂的木头残片,这些也有力地证实了专家们的猜想。
架桥示意图
那辽代为什么会建塔呢?田淑华副所长这样解释道:
“辽代建塔之风盛行,特别是辽盛宗、兴宗以后,皇帝都信佛,自己都能讲佛经,弹尽其力,不以为劳,竭尽其材,不以为贵,接云汉而起,不以为高。”
然而费尽功夫就只是为了弘扬佛法吗?
三:层层探究,解开真相
带着疑问,考古人员经过仔细斟酌,在双塔山附近又进行了一次文物勘察活动。
这一次考古人员挨家挨户地询问村民,在村民的描述及帮助下,专家们在承德市平泉县的山边,发现了一般出现在辽代贵族墓里的石羊石虎。
石羊石虎
看着这些石羊石虎,有专家大胆推测:
“双塔山的俩座宝塔,很可能是辽代哪个王公贵族的墓塔。”
可田淑华副所长经过史料研究,发现不对:
“早期契丹人的葬俗是树葬,人死了以后要把尸体置于树上,三年以后收其骨而分之。后来随着中原汉文化的传入,树葬改为土葬,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没有塔葬的这种现象,资料也没有显示。”
不是墓葬,那这些石相又是为什么存在在这里呢?这时,有专家提出了一个大家都已经忽视了的问题:
“双塔山脚下的村子,为什么要叫做单塔村呢?”
带着疑问,专家又开始挨家挨户的家访询问,这才知道,原来这个村子原来还有座很高的单塔。
在村民的帮助下,考古人员在村子的半山腰找到了单塔的塔基遗址,专家们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用工具清理出了一块塔砖铭文,拿在手上仔细的扫去尘土,认真查看,终于搞清楚这几座高塔的作用。
塔砖铭文
田淑华副所长还向我们指出:
“单塔的发现打开了我们的思路,它有一个路标的作用,因为当时单塔有七层瓦塔,它是很高的,它与双塔山塔尖遥遥相对,不仅是一个景观,客观意义上也起到了一个路标的作用。”
然而从塔砖铭文我们又得知,辽代初期,辽军要南下攻打北宋,双塔山一带是必经之地,而这个地方,地势复杂,大军行进到此很容易迷路。
于是辽国皇帝下令,在双塔山附近的几个制高点上建造高塔,给南下的大军指明方向。
到此,“天降神塔”之谜已经揭晓。
在条件不够发达的古代,人们尚能做到在30多米陡峭的岩壁上搭造木质通道,从而达到运输登顶的作用,想来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觑!所以,哪有什么天降,一切都是人民智慧与劳动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