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我的林西我的故乡下
TUhjnbcbe - 2020/9/15 16:36:00
白癜风传染吗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我的林西,我的故乡(下)

作者:

秋童(执笔)

老片银河

新立大街、桥西街的东,两街交会处有三十二店。面向南的门面是糕点副食,面向东的门面是水果蔬菜和卖肉的。有一著名售货员姓满,人称“大老满”,售货非常负责任。水果糖块1分钱一块儿。三十二店东,门前有空地,有槐树,花冠浓荫蔽日。夏天搭凉棚摆长案子,买蔬菜是拥挤的。

桥西街东头有家大院,院子里有棵蔽日的山丁字树,树枝长到墙外,出墙的果实,硕果累累,我们一直想吃,从来没有吃到过。院北有家矮小的平房,住着两位耄耋老人,走路颤巍巍的,男人眼睛有疾,视觉不好,女人干净利落。我们常常钻进他家小屋,买几分钱的果酱,果酱是山里红熬制成砣,里面有糖。女人藏着卖,我们去了,她层层打开薄布覆盖,挖几勺子,卖给我们,味道极其鲜美。她家南挨着卖水的一对老夫妻。在老人门口有灶台煮开水。水壶有三个,一水壶水是只能灌满两暖瓶。一暖瓶一分钱。邻居排队买水,用暖壶排队即可。老人给你灌满开水,取暖壶时候,你再付钱。

32店南口后面左侧是桥西街大院,院口东墙下有水泵。大院里有我的男女同学,大院深处厢房有一家解放前富有人家。这家老人我见到过,满面红光,白净无须。我家房子,就是他三十年代末建立的。

桥西街的胡同,依次是东仁里胡同、昌义胡同、仁义胡同、新华里胡同、西仁里。再向西,有一南北方向的街道,是东同德里向北延伸的街道。东仁里胡同中间东出口进入,里面有大院,我们的女班长就居住在那里。向西,新华里胡同两面无住家,有墙无门口。胡同口内宽不到二米,土路。下学后,傍晚,我们经常去那里踢杯口大的足球。胡同里的球场南北有同学把门,把门的是我家西院的伙伴,腿有残疾。踢球踢得天昏地暗。落日时分,在薄暮中,随寻觅我们的家人,不情愿地回家吃饭。

托儿所这家,最早是很小的小学校。

东同德里向北延伸的街道,贯通桥西街和新立大街。我的同学是这样回忆的他的童年:此处坐东朝西有一对开红门,门内是一偌大院子,这便是林西第二小学附属幼儿园,有大中小三个班。进大门两条十字甬路将院子分成四块,对面是红木连廊里两间教室,左侧一排平房,最东头一间教室,其余都是老师办公室和宿舍。右侧是攀登架、跷跷板、秋千等。当时有刘老师,刚生完小孩,就在宿舍住;还有于老师,在小桥子东边住;还有一位阿姨,负责倒开水等的生活。幼儿园有文化课、美术课、手工课、劳动课、游戏课,可丰富了。手工课又叫剪贴课,训练孩子们的耐心、精准和沉稳,每人发一把小剪刀,一瓶浆糊,一张剪贴纸。剪贴纸上是一幅彩色画,但某一部位缺失,却跑到了画面外边,如背草筐的小孩草筐没了,骑自行车的小朋友两个车轮子没了……孩子们所做的是将这一部位剪下来再贴到图中相应位置,看谁剪贴得仔细精准美观。老师会给打分,分甲上、甲、甲下、乙、丙、丁等。

向西,是开滦机厂的洗澡堂子。房子是水泥顶,出长檐。院子西有空地,有茂密的草,有堆积的土。夜晚这里有吹笛子的人。月影阑珊,笛声穿透夜空,宛如天籁之音。那时候夜晚没有娱乐,夜晚睡眠早。夜晚,万籁俱寂,只有笛声伴随你入睡。

桥西街,有一个没双腿的人,据说腿被火车压掉,虽没双腿但是很灵活,双手各拿一块长方型木头,很像石锁。走路双手一悠可上台阶,解放他后靠修鞋为生。无腿的中年男人,在街口摆摊修鞋。他语速快。冬天刮着凛冽的风,吹动他帆布顶棚,夏天也只是布顶遮挡阳光烈日。记不清我们怎么惹他,他经常追着打我们。我们是经常跑,他永远也没有追上我们。另外年轻男人就是脚有残疾,内足,脚掌向内翻。小孩时不懂事,很觉新奇,有时跟在后面看。他俩原都没有工作,一人自己修鞋为生,因人都有怜悯之心,都找他修鞋,所以生意很好,也能顾上生活;另一个养过羊,后来被安排在开滦林西矿康服厂工作,有了工资。

桥西街的小马路西,是开滦林西矿第一俱乐部的东大墙,南是南工房,北是南义山,第一俱乐部是日本时期和南工房同时期建的。日本一个小队住在里面,坏事做尽。曾经有一日本*曹叫高贝,经常在五三工房西南角(那时五三工房还末建),南工房东墙外杀害中国人。后来一部归矿上所有,解放后成了矿工和家属的文化娱乐中心。西面原来有一大门冲西,后为了安全往南二十几米又开一大门,只有晚上有演出才开,以便人员疏散。

第一俱乐部内有一礼堂,后有露天剧场,内设一个评剧团,一个河北梆子团,一个皮影团,一个武术组,有各种剧目。评剧团有桥西街一个姓赵的演的小女婿,梆子团有一高老太太为主角,皮影团有林西矿一刘姓老*员,他们的演出能和专业演员媲美。武术组除了刀枪棍棒以外,还有举重、扔沙袋,最好看的是摔跤。那时林西有三个出名的摔跤人,省内有名次。那时主要是一个林西矿的电工李师傅领几个徒弟,较好的徒弟有张姓二人,他俩是好朋友,一个震亡,一个在开滦工作。后来又把院内墙打了个小门,后面是一大院,在东南角盖了几间房,开滦一小西北角的图书馆搬了进来。

第一俱乐部门内礼堂在西。靠北有花圃。花开的季节,鲜花盛艳丽,姹紫嫣红,冬天放入有玻璃罩着花房。露天剧场,有木板凳。向东有排练节目的。六十年代,林西矿工会组建了一个文艺宣传队,水平很高,有时在第一部,有时在第二部,轮流演出。当时的精彩节目有小乐子的横笛独奏,大头的独唱,曲目有《我为祖国献石油》《新货郎》《赞歌》等,有两个漂亮姑娘演唱的《绣金扁》《红梅赞》,有表演唱《小伙当兵就要离开家》……

一部礼堂前有回廊,顶棚爬满绿色枝蔓,垂着长长的豆荚,我们经常跳跃的摘,也抓不到。一部东头有大门,经常锁着,只有开大会时候才打开。我们经常跳跃大门。

第一俱乐部门口,有一小广场,向南进南工房大门,向北是中横街。小广场有卖各种东西的商贩,有卖粮食的,有久爹的闷子(凉粉剪熟,放了佐料,二百一小盘,二百也就是现在二分),有铜壶茶汤,过年时还有拉洋片的,小孩没钱时围着看;向西,解放后建了大红门食品部。大红门东,北面都有门,东面有长案,院内有顶棚。商店店内南北走向,狭长,二十多米长,5米宽,里面卖食品,茶糖。店前有台阶。大红门,靠南面也有大门,行人可通过,到林西曲艺社和南市场,大红门西是小杂货店,再向西是拐角,有合作商店,卖肉,卖蔬菜,

向西。紧贴南工房墙盖了几间房,开了说书馆,大门是绿色的。一角多就能听二个多小时,讲的有隋唐演义、小五义、小八义、杨家将等,下学就去听书,也是小时一乐趣。

年前后,林西成立评鼓研究社。林西分社疏于私人性质,说评书西河大河鼓,演员有史正一,郭相忠,李文正,陈子全等。工房南侧林西曲艺社,社长叫陈清波。是说评书的,还有两个说评书的一个叫朱法千的,一个叫史正一,人称大耳朵史正一。曲艺社有说快板的,唱西河大鼓,乐亭鼓的等。

……

大红门向西毗第一俱乐部向西是南市场,有一老式浴池,老人们带着干粮,洗浴去就一天。在里面喝茶水,搓澡,躺着聊天。

路北第一家是当铺,有几个老者。记忆中有一王姓老者,非常干净,高个较瘦,住林西街靠西第一家,因院落干净,花草鲜艳,葡萄满架,引起路人向里张望。西面解放后建一公厕,再西行就到保安前后亍,有一个染布房和大同学校。

出口有一刘姓裁缝,手艺高超,后东矿区四缝成立,被请去做师傅。膝下有二男二女,老大是矿上一般干部,临退休任北戴河开滦招待所领队。老二为海员,大女嫁到唐山,二女嫁给当地*人,一家人生活美好,四邻合睦。东面是老金家的大友车行,哥们很多,最小老八。车行后是三順书馆,比国光戏院略小。再往东是张、孙二家小杂货、王家帽子铺、林西鞋厂,厂小工人多,夏天工人到外面坐门口干活。

一部南是南工房。听老人们讲,过去南工房住的开滦最底层劳动者,大部份是工人阶层,当时称小工人,所以叫小工房,解放后,工人翻了身,改为南工房,但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人们叫贯了小工房,所以老人们都知道南工房叫小工房。

南工房共十八排房,由东向西分为十九条,门牌号按胡同排序,东侧南端为1号,到最北端后再由西侧北端第一个门接着往南排。每条有四組二十户,到54号止。一条和19条对面是围墙,故到20号止。

南工房1至19条,原是四组,后又建了甲号房,变成5组,房子也是石灰岩结构。东,西,南原是有二米多高围墙,墙上一尺多宽的平顶,工房1条门冲东,19条门冲西,只有二十几户人家,除12.13.14条外都是50多户(这三条没二组,是空场,有日本时期建的地堡。)工房佈署是西面和四,五组是六间连一起的平房,是人们平常叫的正房。中间隔开,分为二家,北面原三个大门。六条的大门因紧邻开滦林西矿第一俱乐部被堵死,只剩十一条的和十六条的二个大门,十一条经过开滦林西矿第一部到中横亍,十六条出门是市场,往北过原大同学校到新立亍。

正房都是用红碣砂石岩建的,东南角1至7条是用石灰岩石建的,是柳式厢房,有一家一幢的厢房和五家一院的正房,厢房当时是冬不暖夏不凉。后来因东面建了五三工房,东面高墙扒了个墙豁子,西面有了自由市场(当时称黑市),西面墙也扒了豁子,为了人们出入方便。

工房内还有二个防空洞,一个是解放前的在1条和2条之间,(2至3组之间)一米多宽見方形,往北直通老开一小,解放后北面堵死了,为了安全洞口用水泥板盖严了。另一个是解放后备战备荒时建的,坐落在工房10条和11条之间,(4至5组之间),直通矿内,因地震援建时,施工队事先不知有防空洞,还死伤了施工人员。

南工房建设之初是一个封闭的大院,十三条和十六条朝北开有两个大门,后来只保留了十六条的大门,居民们在此出入。此后的东面和南面陆续敞开,与新建住宅连接起来。十九条围墙被人们扒开一个豁口,称墙豁子,方便人们去南市场购物。在豁口的南侧有一个小土庙,哪家有人去世在这个小庙里烧香祭拜。小的时候感觉这里很恐怖,一直没敢进去看看里面有.

此后,又陆续建设了五三工房、西工房、东工房、合作工房等。南工房与其他工房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墙体是红褐砂岩石,颗粒粗糙,很容易风化,下雨的时候往下流红色的水。而其他工房是使用白灰色硅石建的。

林西南部有河流围绕,河流向西蜿蜒流淌,河面有桥,桥是铁桥,可通往石佛庄。桥西是一片沙土地,沙土柔软细腻,手抚摸如细软锦缎,沙土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沙土地凸起,四周是河流、湖泊、湿地,湿地生长着茂密的芦苇。这里有老人看护沙滩。

我见过这位老人,面目红润,白皮肤,说话声音如钟声般洪亮。他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林西隆茂居的掌柜。他的家产在林西主要分布在过去的区*府大院旁的公安局,及林西大塇东侧粮食街老新华书店、粮店、新立街的三八部以西的地方。

林西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林西有名气的商店有协力公司、三合成、隆茂局、义和局、褔盛和等。区*府大院就是过去其中一家大户人家的资产。

地震前的区*府平房,大门有门房、廊柱、门楣,飞檐斗拱;进入门洞,里面是大院平房。房子的墙是长条石砌成,整齐讲究。房子最早的主人是一家大户人家,典型的四合院样式,为三进院落。第一进院,是垂花门之前由倒座房所居的窄院;第二进院是厢房、正房、游廊组成,正房和厢房旁还可加耳房;第三进院为正房后的后罩房,在正房东侧耳房开一道门,连通第二和第三进院。

区*府南有三十一高中学校。学校开始没有院墙,常有散养的鸡,在草丛中生蛋。我们穿越操场,如拾到草丛中的鸡蛋,很是高兴。三十一中东是三院,三院是石头地基,红砖石砌体,上段是花墙。医院病房在北端,南段有宿舍,宿舍掩映在柳树中。三院院南有水坑,坑里长满了草。三十一中南有红坑,坑的四周土是红色的。红坑可以游泳。家属都叮嘱孩子不要去,那里很危险。

医院大下坡有几家住户。南面的院墙外,张贴着二部影院演出海报,海报是*色红色绿色的彩纸。向南有路,通往干部工房;再向南有水渠,水渠岸边向南有几棵柳树,垂柳依依,树影婆娑,树木向水面倾斜低垂。我曾经认一柳树,为我生命之图腾。是系一条红头绳,把红头绳系在柳树树干上,拜柳树为干妈,祈祷生命长久。柳树,谐音“留住”,乃留住生命之意。

区*府东西南有冰棍厂。我们没有去过区*府大院,但是经常去冰棍厂,在窗口,等候刚出来的冰棍,马上购买。冰棍二分一根,奶油冰棍乳白色,三分一根。

东仁里再向西,有一南北方向的街道,是东同德里向南有路,路面比较宽阔,可穿越五三工房、南工房,路可去沙河。河岸南,阡陌纵横,是一片片水稻地,绿油油的叶子;田野里有青蛙,夏日里一片蛙鸣。秋天来了,稻子熟了,稻穗是金*色,稻浪滚滚,随风起伏。

田野中间有土路,向南通过炮楼子可以出林西。路东有一口井,路西有一口井。

路东的井,井沿有围墙,墙体不及腰高,探头可以看到井底。井口直径有十几米。据说是城市自来水厂的附属设施。井里有水,深邃不见底。童年就是好奇,知道掉入井底将淹没生命,可是偏偏想看井底。那时候,经常有自杀的人,跳入南大井。我们经常这样起誓*咒,骗人就跳南大井。但是我们都不敢跳啊。我们曾经在井口沿上走。后来井被填埋了,上面种上了玉米。玉米叶子长得萎靡,可能高于地面,缺少水分。

路西也有一口井,小于东面的井,不到十米的直径。井口围墙很高,墙面有门洞,无门,探头可以看到井底,井底有机器设备。

再向南有沙河,河流由东向西南逶迤流淌。岸边有水泥浇筑的炮楼子。炮楼子是日本人建造的。炮楼子有高大的院墙,院墙上有铁丝网。向北有大门口,门是铁门,有空隙。我始终好奇。院墙东有路,是来往进出城的必经之路,经常有马车经过。院墙低端有水泵嘴输出墙外,让路人饮用。据说里面是自来水厂,生产水供城市人饮用。烈日下,饮着墙洞水管流出的自来水,如琼浆玉液一样甘甜。

炮楼子东,隔条土路,有一沙子坑,坑里有水,坑沿与河流相连,随河水涨落。风平浪静的日子,我在沙子坑里洗澡。把衣服放在北岸。北岸是褐色的土地,坑里是柔软的沙。沙坑不深,洗澡没有危险。

我经常爬出沙坑,再登上炮楼子的墙壁,通过枪眼,看碉堡里面的墙。想象炮火纷飞的日子,这里曾经演绎一场血肉横飞的厮杀。我时刻想再投掷一颗手榴弹,让碉堡顷刻间灰飞烟灭。炮楼现在有一段墙,还是过去的墙。

现在的十八号小区,过去叫小树林,树林栽种大多是柳树,绿柳垂丝。西面有池塘,池塘里有积水,我们经常去捞鱼食。

区*府北面有一片空地。往北一条道路通达医院,叫大上坡,当时觉得极其陡。路西有坎,坎上有护墙坡,护一员司房的外墙。坡西有高大的杨树,至今还在。这条路现在文化广场西,还有残余路面。有一种说法:这条路是林东与林西界线。

区*府南,过去是土房和荒地,杂草丛生,后建干部工房,街道共分六条。区里主要领导都住这里。*府西南是低矮的民房和商业办的修理厂,后建成冷饮厂,门口常有提冰棍筒的男女老少。南面五三年建了工房,紧贴西面南工房。两工房之间有条道直通沙河大井,东西道,西到南市场,东六四里和各个胡同,一直到开滦机厂。医院,地震后建成了南兴瓦房,在老林东村,过沙河直通石佛庄。

在前兴南有一大片房,那是古冶西家套人建造,刚盖好就解放了,收归国有,成为医院,地震后变成居民区。前兴街东面,中兴街小庙的南面原有一大院,是东矿区人防部门,院里有备战时期的地道,和前兴街地道连在一起,直通东矿区*府大院。看人防大院是一张姓老人,医院搬到唐家庄,医院工作,大院改成了东矿区拘留所,后又改成古冶区公安局刑警队。医院。前兴街上也有米面加工厂,在路北。

区*府东南角有一个打麦场,是孩子翻耍翻跟头地方,北面就是乱葬岗,后改建成林西花园。花园最北边,靠路边有假山,假山西边是花窖,花窖南边是大片的花了,不乏名贵花卉,像铁树、桂花、西福海棠、昙花,种类繁多,还有花圃、花坛之类。我在那里看过昙花一现。往东有小庙和中兴街,市农混居。五几年,大槐树下,落雷区击死过人,我小时听说后曾去看。往东偏东南是东兴街,也是市农混居,书记姓吴,后搬家到赵各庄,换成退休工人院。东兴街北面是东工房,那时各庄都有秧歌队,东兴领队姓贾,前兴领队姓王。

东矿区*府、东矿区人大、*协和公安局在此,占三个大院,分别为王家的义和局,王家的隆茂斋,张家的福盛和,卢家协力公司的房产,解放后收归国有,做为东矿区办公地点。各家的买卖商铺也收归国有。

*府对面是西兴街,福盛和的后代大部分住在这里。亍道孙书记的对面屋是惠丰跑堂的高老四,是林西有名的老惠丰食堂人,他不但堂跑得一流,算账也非常快,从没有失误,这是林西一绝。紧邻西兴街为前兴街,义和局的和隆茂局的后代部分住在这里,是市农混居,市民归孙书记,农民为前兴大队(当时林东分为前兴、永兴、东兴、北兴四个合作社,后改为大队,村长姓陈)。紧邻北面,是一广场,南是一二米的土坡,上了土坡是很大一块平地。

区*府西北面有猫尾巴庄,解放前属于林西,因只有六、七户人家,解放后划归林东西兴街。猫尾巴庄解放初期,有饶、卢、崔、*等几户人家。南面一饶姓人家,当时盖有六间正房,院内只一米多宽。东是卢家门前的高台阶,用半米宽、一米二长的棉条石建成,台阶上建有高大房子。挑高的门厅和气派的大门,圆形的拱窗和转角的石砌,尽显雍容华贵。

猫尾巴庄偏西北是一员司房南门,解放后为一工房,北门到广东街和自来水公司,出西门到开滦一小。

南沙河大井西面,有很大一块草地,大井周围有人行小路。我朋友曾和南工房的林西矿工人梁老师学过二郎八趟弹腿。现梁老师已故。

这片湿地,芦苇茂密,岸边细沙柔软,闪烁着银白的光。这里曾是我朋友初恋的地方。那时他在吕家坨下井,经工人师傅介绍,和赵各庄姓马青年结识。她第一次到他家,就摔破了碗,从此见面,都很优伤。每次见面,她都用井下放炮用的线编的小书包,给他带很多小吃,最多的是花生,晚上坐在草地上,望着天空。那时候他们唱着苏联歌曲:

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树叶儿也不再沙沙响,夜色多么好,令我心爽朗,在这迷人的晚上

他们很少见面,频繁书信来往。一次,在沙滩上,她眼含眼泪和说:“别看咱俩现在幸福,有痛苦的一天。”一语成谶。后来,他们还是分手了。他晚间跑到南大井湿地,大哭一场。他留下她的照片和很厚的书信,做为纪念。感谢他现在的妻子,为他留到现在,作为青年时的一段美丽的经历。后来他曾到她单位和她领导说:不管她有什么困难和家中有什么事情,违背一些原则也要给我帮忙,但都没有音信,分手后一次面也没见过,只知道她儿女双全,生活非常幸福。对他的初恋,还深刻烙印脑海里。

向西是前兴村稻地,是捉青蛙,挖泥鳅,逮蚂蚱的好地方。再向西,是林西村的地,有老林西的六棵大柳树。因有几座坟墓,地上全是沙滩,孩子门经常去翻筋头和小伙伴玩耍。

开滦林西矿东面是开滦发电厂,往西是洗煤厂、电厂大门,洗煤厂大门,长年不开。一旁有老煤处。矿西面有南门,解放前是只能过一个人的转门,解放后改成大门。再往西是林西矿拉劈柴的便门,再往西向北拐是开滦机厂大门,后开滦机厂和中央机厂合并搬到了老林西。西面,杜*庄北面,鸡冠山后改成了职工宿舍,林西矿消防队、文化楼。

林西矿西和南是北水沟、小山街、大庙街、合作工房……

小山街北有浴池。过马路是机厂,机厂门口有小窗口卖电影票。机厂里面有电影院。小山街西北是估衣街,解放前是卖旧衣服的的。向南是洋灰桥西街,中横西街,在去十六中路东有卖煤处。

矿西街位于林西矿和开滦机厂之间,几十户人家,街道很不规则,土路面坑洼不平。住宅区里还有一个小型会议厅,木制长条凳子,矿上有时放些小片电影或演出节目。

从小山街往西走,有一条南北马路,向北通往古冶。向南通往芦苇庄。从小山街横穿马路,有一个面朝东开的门市部,叫北三部主要经营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只记得有个四十多岁卖花生油的汉子。他高高的,胖胖的,眼睛极度近视。看票证和钱必须紧贴眼帘,不然就看不清,有人说姓于。还有一个清瘦,烫着发型的女人。有人说,她是唐山京剧团唱旦角。文革中,唐山各文艺团体成员下放劳动,接受工农兵再教育,她被下放到东矿区商业体系。

小山街上有三顺影院,在保安街后身。三顺影院门朝北开,屋内大约有平方的使用面积。室内南面设有舞台,做为演绎皮影或说唱大鼓使用。在这里演出皮影的,有唐山皮影团,还有昌黎、玉田等县区等影剧团。在林西这块土上,爱看唱影的,大都喜欢唐山皮影团。因为这个团是唐山皮影界的尖子。可以说是名角云集,角色齐全。有唱髯(老生)的张绳武、李秀,有唱三尖子(介于老生和小生之间的角色)的张凤阁,有唱生(小生)的马玉喜,有唱小(旦角)的高荣杰、张梦兰,有唱大(黑头)的苗广珍,有唱丑(丑角)的杨万章。

在三顺影院唱大鼓的有古冶区曲艺团的几个名角。他们或唱西河大鼓,或唱乐亭大鼓,把《呼延庆打擂》、《隋唐演义》演唱的维妙维俏,淋漓尽致。有时,唐山市曲艺团也来这里演出。乐亭大鼓名家、唐山市曲艺团团长靳文然的一段《双锁山》,将乐亭大鼓的韵味演译的高亢如“十面埋伏”,低吟似《汉宫怨》。迷倒了多少听众。

在三顺影院的斜对门,有一个专门租赁“小人书”和“武侠小说的铺子。来这里租看“小人书”都是在校读书的半大小子。他们利用上下学的空隙时间,或在铺子里阅览,或将书带走,对于这些求知欲极强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营养补充。据说有一个林西东南20多里地的乡下人,每周都从家里步行来到这里,租赁一两本武侠小说,拿回家去请人朗读,他集聚一大帮人坐在他家听书。

林西小山亍是从新立大亍西口,大友车行向北,一胳膊肘小弯往西到栅栏门(解放前按的栅栏门。)过马路对面就是北三部。小山主要亍道,分南北二片,小山亍没有小山,只是向西有一小坡,主要是人员杂,解放前外來人口的集聚地,各地人员来林西后,先到林西小山,商家也杂,和唐山小山起名。来小山的各地人员都有,北面有大名府为小久家开的锅伙,(是河北大名府人氏。)住的大多是大名府人,另外还有保定府,(现保定市)顺德府(河北邢台市),河間府(河間市)人氏也加入里面,统称外乡人。来开滦林西矿下井,不带家眷,孑然一人,合伙住在里面,合伙吃饭,如同住大车店,十多人住一大炕,条件非常恶劣。那时外乡人很团结,成为帮派。來林西矿下井外地人,挣了钱,再回乡娶媳妇,或再到林西别的亍道租房子住,有多人落户后成为永久的林西人。

小山亍路南,解放前有2.3个小亍为窑子胡筒,只有一尺多宽小道,刚过去一个人那么窄,住有妓女,高级点的有一座二层小楼叫作燕春楼,坐落三顺书馆西面,解放前也是妓院,解放后被*府取缔,妓女全部从良。

马路北从东向西有打铁铺,华书馆,有唱河南坠子的曹家书馆,有说书的小旅店,有王家老店,张家理发店,王家大铜壶茶湯,小土产部,剁锉,卖草,到西面最有名的就是荣记饭莊,和惠丰一样有名气。除了这些商家还有一些住户居民。

小山亍南面,有一条路,几户人家叫魚市亍。向东是回民羊肉饼,李家鞋铺,趙家掛面,(压掛面),小杂货店,.燒麦和饺子馆,小照相馆,里面除做买卖的外,还有一些住家……。

从这个商店北面往西,有一条水沟,叫“北水沟”。水沟南边,叫“大庙街”。再往西,就是房地产新建的“卫东街”。“卫东街”前面是西大楼。“西大楼”是林西矿的职工宿舍,地震中伤亡惨重。再往南过马路就是“联合工房”。从“卫东街”往北走过水沟子就是“合作工房”。“合作工房”的西面是一片稻田地,稻田地的西边是“自建工房”。挨着“自建工房”,就是通往吕范的矿区铁路了。

林西至古冶的马路是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弯曲的,沿途东侧还有鸡冠子山宿舍,东矿区合页厂,开滦直属库,马车二队等。马车二队相当于现在的汽车运输公司,银河他们经常驻足的地方。主要看那里的马匹,男孩子喜欢马的嘶鸣,敬佩马车驭手,觉得他们能力很强,多么暴烈的马都能驯服。有一次银河在外放哨,同学偷偷地拨了几根马尾丝。把它做成环,绑在长竹杆的尖上,用来套知了(蝉)。

马路的西侧比较零乱,小山街在路南。那里有个铁匠铺,打制一些刀铲农具工具之类的铁器。冬天路过那里常停下来,看看干活的,顺便取取暖。加热炉是烧煤炭的,旁边有个大风箱,风箱呼呼作响,后来改成了电风机,炉口向外喷着火苗,象条火舌。打铁时两个师傅配合,一个用铁钳夹住铁料,放在铁砧上,不停地翻转。另一个用铁锤不断地敲打,铁料的颜色发暗后,再放到炉里加热,不一会,一个工具的雏形制作完成。打铁师傅的夹钢技术很精彩,因为我们常用的刀具不能是混钢的,那样磨起来很费劲,所以在刀具中间夹一片钢。制作时将一片钢片夹在烧红的铁中,打成所要的刀具。这项技术难度很大,火候必须掌握的非常准确,掌握不好就造成看夹生,钢铁分离,产品报废。我们还爱看钉马掌的,铁匠铺兼做换马掌的生意。门前有一个类似足球门的木桩架,把马栓在那里换铁掌。切下来的马蹄可以泡水浇花,肥力很足。老师告诉我说:“掌无铁则无马”,后来才明白,马没有铁掌是不能在硬路面上行走的。

在那里还看到一种至今已失传的技艺:剁锉。有一个麻脸、身体粗壮的女人,把钢锉坯子平放到锡垫上,一手拿剁刀,一手拿锤,十分均匀地锤打。锤打一下,剁刀往后挪一点。这项技术要求难度非常高,一是剁刀挪动的距离要十分精确,大锉刀一厘米要移动五、六次,小锉刀一厘米要移动七至十几次,移动的距离全靠手来掌握,其精度可想而知。二是打锤的力量要十分的均匀,大了不行,小了不行,否则锉齿的高度出现问题。锉刀剁完后还要淬火。先将锉刀涂上保护层,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拿出来后迅速地放入水中,然后放入保温箱里。保护层是巨*的,可能是氰化物。在那里看剁锉,有时忘了回家。

向南是林西西中街是一条很有名的街,这里诞生了著名数学家张广厚。这条街位于群英西道,东西走向,东起与新光路交叉口,西至原十六中东墙,延伸至与迁曹线交叉口。这条街是林西开辟为工业重镇之后,由当地人所建筑的居民区。它是城乡结合,工农结合比较典型的地方。到唐山大地震前,一直保持灰砖门洞,青石围墙的原始面貌。这条马路还有过几个著名的单位,一个是原唐山第十六中学,河北省重点学校。另一个是原中央机厂,是建国后国家投资的煤矿机械制造和维修企业,由原来与林西矿相邻的开滦机厂迁来。名称为开滦机厂,以后多次改名,曾称过开滦机械制修厂、开滦机电厂、开滦机电总厂等,现为唐山市开滦铁拓重机公司。西中街东头原是林西卖煤处,现为古冶区卫生局所在地。沿路还有林西第三小学,也是一所比较有名的学校。还有林西大队。林西大队过去叫光明社,大队南面有光明社汽车修理厂。

过小山街是洋灰桥西街,路边是空旷的地,那是一个北风呼啸的冬天,晚霞如血,一位美丽的女同学在路口测量土地。她披着晚霞,映红苹果一样的脸。她告诉我去农村应当怎么和人相处。地震夺取了她的生命。把她的形象永远定格在美丽笑靥的十九岁。

林西最西北,铁路桥下,叫山东半岛,大多是山东人,来林西务工,有好多人是蹬三轮的。

林东人初期这样划分,从医院南下坡路为界,路西为林西,路东为林东,这样划分林东有九个街道,第一是西兴街从大下坡至花园南门,旧时称猫尾巴庄,也叫小庄子,就是原区*府所在地;第二是前兴街,在原区*府东,林二小西,旧时称前庄;第三是中兴街,在前兴东北,旧时称大庄,老爷庙在中兴东头,在大沟西沿,后改林二小分校;第四是永兴街,在中兴街西面,也叫上坎子;第五是北兴街,小桥子至东工房,那里有服务队,卖煤处;第六是平安街,在小桥子南,南面;第七是富贵街;小桥子西;第八是吉庆街富贵街西面;第九是东兴街,也叫栅子林东。

解放初期成立农业合作社,也叫和平社。下属四个大队。前兴大队,包括西兴街;前兴街,富贵街,吉庆街;永兴大队,包括中兴街,永兴街,平安街;北兴大队,即北兴街;永兴大队,即永兴街。

林西最早学校是,林东中兴街年成立老爷庙小学,林东村办。年在林东外宅扩建学校,校名林二小。二小当时有三所分校。一分校就在二小对门。原来是庵子庙一份校后来是教育局。二小东面是个大沟。沟的东面是二分校离主校不过二百米。门口冲西开小门口。三分校在林东老爷庙了。

林西东工房位于林西东侧,属开滦林西矿管理的住宅,建于一九五八年。有30条街,每条户数不一样,多的80多户,少的40多户,将近两千户常住居民,由五个居民委员会管理。是林西片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工房区。白灰色硅石墙体,焦子顶,林西第四小学和第六小学位于工房区内。有两条马路穿过工房区,一条从外围通过。十三条的马路直通七百户村,二十三条的马路通唐山十九中,三十条的马路通到基建瓦房。

东工房有两个商店,也叫合作社。十三条的商店叫大合作社,经营日用百货商品。东侧是粮店,过道西面还有一个小商铺,主要经营蔬菜等副食产品。二十三条有个小卖部,主要经营副食品。所有商店归东矿区商业局管理,统一进货渠道,统一商品价格,绝大部分商品凭票购买。每年底发次年购货票,每人一张,每一张从1到号,居民们要随时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的林西我的故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