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俯瞰承德市隆化县旧屯乡西旧屯村,鳞次栉比的一色红瓦房,与葱郁的青山相映成趣。在国网隆化供电公司驻村工作队驻地,一张“红”图,也刚刚上墙。“三年前,这张图还是满眼绿色。”驻村第一书记张立新说,这张由绿变红的示意图,正是西旧屯旧貌换新颜的真实写照。
图为西旧屯村脱贫前和全面脱贫后示意图对比。眼下正值上山采蘑好时节。每天,王恩东开办的蘑菇烘干基地,都是新鲜野生蘑菇的“集合地”。称重、分拣,8台电动烘干机齐上阵,王恩东忙的不亦乐乎。“每斤一元左右,每天都收上千斤。”
曾是贫困户的王恩东,早有靠采蘑菇摘“穷帽”的想法。“西旧屯傍着滦河,依着青山,山上有采不完的蘑菇。”但成堆的蘑菇全靠人工晾晒,加上交通闭塞,每逢阴雨天,蘑菇便腐烂。他也想买烘干机,但囊中羞涩,只得苦守青山端着穷饭碗。
王恩东只是全村数百贫困人口中的一员。“全村户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户、人,贫困发生率达52%,是全乡最大的贫困村。”村*支部书记关中月说,因村务混乱,西旧屯村一度戴上了软弱涣散村的帽子,成了有名的问题村、落后村。
年,国网隆化供电公司驻村工作队入驻西旧屯村。“我们第一时间成立了驻村扶贫临时*支部,动员发动全村*员干部,通过集中学、自学等方式学习*的先进方针*策,重新筑牢基层战斗堡垒。”驻村第一书记张立新说,随后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走村入户察实情,精准施策定路线。
为了更精准,工作队首先按各户情况绘制了一张脱贫攻坚图。“电力‘三相电’分为‘*绿红’三色,目的就是精准对接、安全用电。”张立新说,图上*色代表“一般户”、绿色代表“未脱贫户”、红色代表“已脱贫户”。
“图画的再好,也要看实效。”年,王恩东萌生了检测工作队是否是“光说不练的假把式”的想法。
“我除了一把力气,啥都没有。就想买台烘干机,收蘑菇。”
“咱们先上山。”张立新说。
看到山林间成片的野生蘑菇,两人当即达成意向。“一台太少,既然要干,咱就让满山的蘑菇变成宝。”
图为靠收购加工野生蘑菇和中药材,和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的王恩东。河北日报记者陈宝云摄
跑办小额信贷30万、协调场地、布设线路,很快8台电动烘干机安装完毕。
消顾虑,添动力,王恩东撸起袖子加油干。目前,王恩东年烘干湿蘑菇4万多斤,加工各类中药材40余吨,每年为周边百姓增加收入多万元。他不仅还清贷款,脱贫致富,还帮助近百户由绿变红。
街巷全硬化、户危房全改造、自来水入户……家乡的变化,让赵荣*毅然返乡创业。“小时候家里很穷,16岁就外出打工。”赵荣*说,自己熟悉箱包制造技术,工作队多次向他介绍家乡发展规划,动员他回乡建厂带领全村致富。“没场地,工作队协调废弃粮库;电力不足,立即扩容变压器。他们的真心打动了我。”
年,赵荣*回乡创办扶贫工厂,生产乐器专用箱包,年销箱包10万余件。如今,他不仅解决35名留守妇女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多元,还把扶贫工厂开到了贵州省遵义市,为贫困山区脱贫致富贡献河北力量。
行走在西旧屯村,有机稻田稻穗金*饱满、养殖场内猪肥牛壮、百亩山樱桃基地春赏花秋摘核、新建的商业楼正对外招租……
在兴办扶贫产业的同时,工作队不忘志智双扶。
“张大哥,我已经被承德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录取了。”刚得知喜讯,18岁的王东明便把消息告诉了张立新。三年前,性格内向、乖巧懂事的王东明因不愿为操劳的父母增加负担,一度产生辍学念头。
“奶奶有病,家里就靠父亲在附近打零工维持生活。”破旧的老屋,疲惫的父母,王东明内心纠结,成绩下滑。
在一次入户走访时,工作队得知了他的情况。“读大学学本领,才是帮助家庭摆脱贫困的长久之计。”张立新耐心劝说。很快,便帮王东明办理“三免一助”,指导学习方法,重树学习信心。
如今,老屋修葺一新,窗净几明;母亲当上护林员,奶奶吃上低保,父亲通过技能培训,到北京当瓦工,家里有了稳定收入。“我、我家、我们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将来我要成为一名基层医生,扎根乡村去帮助更多人。”
截止今年5月,西旧屯村的脱贫攻坚图上个绿色,全部变成红色。如何做好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做好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队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
“比如,KW村级集体光伏电站,每年25万元的收益如何分配?”张立新说,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制定通过了“按劳所得、二次分配”的原则。“无劳动能力的直接分配,有劳动能力在完成村里组织的各类公益活动,才能获得分配资格。目的就是罚懒奖勤,通过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提升大家内生动力,增加获得感幸福感。”
同时,在现有扶贫专岗、护林员等43人扶贫岗位队伍中,按年龄结构“老、中、青”分类,围绕“熟知户情、熟悉*策、熟悉电脑”,开展3类人员培训,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一张“红”图展,西旧屯村未来宏图可期。
运营:河北新闻网
来源:河北日报
记者:陈宝云
通讯员:盖巧琳
编辑:何晨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