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河老街
因清帝最早在此修建喀喇河屯行宫
而被誉为承德第一街
▲今滦河老街(王承摄)
老一辈的滦河人
差不多都在土城小学念过书
当年,滦河人管土城小学叫做
“滦河的最高学府”
滦阳河畔读书声
?方华“一国之民,各有职业,欲营职业,必须读书,欲卫国家,必须为兵。人能读书,职业必良,人能为兵,国家必强。”拖着长声的齐整童音透过窗棂传了过来,读书声伴随着学堂外老槐树上喜鹊的欢叫声,悦耳动听。孙绳武歪着头,侧耳倾听了一会儿,点点头,啜一口茶,满意地笑了。这是清光绪三十年(年),孙绳武在滦河镇创办的第一所小学堂——“滦平县高等小学堂”时的情景。孙绳武,字孝庭,汉族,年农历腊月初七生于滦河镇西南营村。孙绳武祖籍山东省济南府,清康熙年间迁居到具有万家烟井之称的繁华的滦河镇。老孙家兄弟四人,孙绳武排行老二,人称孙二先生。曾在两次考取秀才的乡试中落榜,后毕业于清朝时期的滦平师范传习所。孙二先生喜爱书画、古董和花木,善于社交,平易近人,在各界人士中有一定威信。因热心教育,在兴办学校、创办女学、改良私塾、组织教育会、培训师资等各项教育事业中,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滦河地区和滦平县教育事业的奠基人。滦河镇民风古朴,然而习俗固陋。知县俞良臣思之良久,认为只有办学,让孩子们从小接受教育才能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可办学的钱从哪出呢?俞良臣请示上级请求拨付教育经费,可上级也没有款项可以拨付。想让富商大贾捐款吧,滦河镇又没有富商大贾。为筹款办学的事,俞良臣焦虑万状,无能为力。俞良臣想到了镇里很有威信的绅商孙绳武,派人把孙绳武叫到县衙来。“大人叫我来何事?”孙绳武抱拳问俞良臣。俞良臣向孙绳武说了想办学,却苦于筹款事宜。望着紧皱眉头,一筹莫展的俞大人,孙绳武想了想,说:“大人,办学是好事,咱们一起来想办法。我去问问镇上几个大点儿的商户,看他们能不能出点资。”俞良臣想办学的想法,正合孙绳武的意。孙绳武告别了俞良臣,马不停蹄,把镇上几个大点儿的商户都召集到聚贤楼饭庄。菜上齐,孙绳武站起来,冲各位商家抱拳道:“列位,今天孙某把大家请来,是想和大家商量一下县里要办学的事儿。县官俞大人想在镇上办一所学堂,苦于没有办学资金。办学是一件大好事,我等应该支持,看看各位的意见。”商人李昌运、范璋、马维融、王作霖都是开明人士,知道办教育是功在千秋的大事,都一齐附和表示支持。“哈哈!孙某替俞大人感谢各位!那我们就同饮此杯,预祝滦平县办学成功!”孙绳武说完,大家都端起杯,面带笑容,一饮而尽。四位商人加上孙绳武,五人各出一部分资金,可还是不够办学的费用。“适有私土之入官者”,充赏得些钱资。滦江书院还有些旧存钱,也一并都算作办学经费。还有些不足,又让镇上的小商小贩给补够。就这样,七凑八凑,总算把办学经费给解决了。办学地址选在滦江书院。▲滦河镇清代喀喇河屯行宫(热河府志)
说起滦江书院,在滦河镇可是大有名气,那可是滦平县最早的学府。滦江书院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年),是理事通判景文在滦河镇酒店村老土城道北的孔庙内创设的。滦江书院为科举制服务,在县衙监督下,由院长掌管一切事宜。书院内设讲堂、斋舍,书院生员住院每日学习,学习内容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开始,随后学习四书五经。每月考试一次,成绩优异者受奖,按成绩将生员、文童各分三等。当年从书院里走出不少秀才进入承德府学(在热河文庙)学习,其中12人后来中举。傅文炳当年在滦江书院读书,成绩优异,是滦江书院的优秀学生。后来奉命在书院里主持工作评选文章。嘉庆十九年(年),傅文炳看见书院房屋损毁残败,院墙全部倒塌,于是倡导捐款重修书院。他亲自筹备材料,招募劳工,监管修缮事宜。加高书院门楼,增厚书院围墙,又在院里栽植桃李树,把书院治理得焕然一新,书院旧貌得到彻底改观,使滦江书院成为景色宜人的读书地儿。彼时的滦江书院,屋脊装饰着鹡鸰,学堂宽敞,飞檐翘壁,院里桃李树郁郁繁茂。进入学堂内,窗明几净,香雾弥漫,芝兰芳香。书院开办了几十年还这么完好,得益于院长傅文炳的用心经营。县官常久对傅文炳捐修书院一事很有感慨。他说:有人创建就没有谁敢废弃,大凡事情都是这样,而关系到学校的事情尤其重要。假如学生学习的地方不能够遮蔽风雨,又怎么能希望他们学习诗经,探讨礼仪,推行仁义,讲究礼让,为国为家增光呢?常久专门为此写了《重修滦江书院碑记》。后来,滦江书院院长傅文炳于道光二年(年)通过北京的“殿试”成为进士。把学堂地址选在有着优良学习传统的滦江书院,是再好不过了。小学堂分为初、高两等,分设于原滦江书院及文庙。经过了一系列繁琐的前期筹备工作,光绪三十年(年)农历10月,“滦平县高等小学堂”开学了。知县俞良臣委派孙绳武任学堂董事。初建时,学堂有高级班一个班,初级班两个班。有教师4至5人,学生人。建在原滦江书院旧址上的滦平高等小学堂,基本上保留了孔庙和滦江书院的旧貌,门洞内悬挂两块横匾,分别为“滦江书院”和“滦平高等小学堂”。迈进学堂大门,正对门洞的是一座罗锅桥,桥下是半月形泮池。正对着罗锅桥的是三间大成殿,大成殿前立三尊石碑,右为“创建滦江书院碑”,中为“滦平县创设学堂记碑”,左为“重修滦江书院碑”。三尊石碑现存于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清末滦平县两等小学堂校院(原滦江书院旧址)平面示意图《滦平县创设学堂记》碑文是光绪三十年(年)冬由滦平知县俞良臣撰文并书写。碑文记录了滦平县创设学堂的始末,记载了为创设学堂捐款的绅商姓名,亦记录了创办学堂之艰辛。读之为之动容。彼时,孙绳武穿一件蓝洋布无领长袍,外套一件青色马褂,头戴一顶黑色呢子礼帽,脚穿一双黑色千层底布鞋。忙完小学堂事务,孙绳武推开门,踱步来到学堂校院里休息。下课了,孩子们蜂拥来到院子里。霎时,学堂院落变成了欢乐的海洋。男孩子们或独自推圈儿玩,或三五成群打尜、撞拐、弹球玩。女孩子们玩跳绳、丢口袋、跳房子、踢毽子。还有的女同学不出屋,在教室课桌上歘嘎拉玩。推圈儿的小男孩独自推着圈儿玩得不亦乐乎,撞拐的几个小小子,一边单条腿蹦跳着撞向对方,一边嘴里不停地叫嚷着给自己打劲儿。一个小男孩龇牙咧嘴地叫:“哎呀,你都把我拨楞盖儿给撞疼了!”踢毽子的小姑娘身手敏捷,毽子一直在她的脚上上下翻飞,一次都不曾落在地上。还有两个一年级的小学生手拉着手在校院里边走边背儿歌:太阳出来一点红,师傅骑马我骑龙……两个小学生迎面看到了孙绳武,恭恭敬敬地给孙绳武鞠个躬,问候孙绳武:“先生好!”孙绳武微笑着回应道:“嗯嗯,好!”两个小男孩绕着校院欢快地你追我赶。跑在前面的小男孩一边回头看后面的小男孩追没追上自己,一边嘴里高兴地喊:“追不上噢追不上噢”。小男孩边回头边往前跑,一个没注意就撞在了正在校院里踱步的孙二先生身上。小男孩见自己撞在了学董身上,顽皮地吐了吐舌头,赶紧低下头鞠个躬,对孙绳武说了声:“先生好。”孙绳武爱抚地摸了摸小男孩沁出细密汗珠的小脑袋瓜,微笑着对他说了声:“慢点儿跑,别摔着!”还有几个小学生站在墙边晒太阳,边晒太阳边议论着各自爱吃的食物。留着木梳贝儿的小男孩忽闪着两只大眼睛说:“我就爱吃炸糕,咬一口,热乎乎的,真好吃!嗯,炸糕得吃热乎的,要是凉了或者乌了巴突的就不好吃了。”留着两条小辫子的小姑娘,一边拿手指缠绕着小辫子玩,一边翕动着两片粉红色的小嘴唇,叭叭地说着:“我喜欢吃菜包,菜叶包着小米饭、青菜、豆腐、酱,可好吃啦!每次我都能吃两个。”穿着家做布袼褙鞋,戴一顶瓜皮小帽的另一个小男孩说:“我爱吃我娘做的香肠,咬一口,香香的,腻腻的,还流油呢。”小男孩边说边舔了舔嘴唇。另一位梳着两个小髽鬏的小姑娘说:“我爱喝豆汁粥,就着韭菜鸡蛋馅儿小馅饼,还有小咸菜,真香!”另外三个小学生一齐睁大了惊奇的眼睛,冲梳髽鬏的小姑娘说:“啊!你居然爱喝豆汁粥,酸不溜丢的,多难吃,那不是大人才爱吃的食物吗。”小姑娘得意地说:“谁说只有大人才爱吃,我就爱喝豆汁粥。我娘说了,豆汁粥能消*败火,是上好的吃喝呢。”四个小学生最后谈论到了他们四个都爱吃的食物——茶汤。孩子们正叽叽喳喳地谈论着,上课的时间到了,一下子,热闹的操场又恢复了安静,只有喜鹊还在院外的老槐树上喳喳地叫。孙绳武慈爱的目光追随着孩子们的背影,直到孩子们都走到教室里坐下。不一会儿,教室里传出了孩子们齐整的读书声。孙绳武仔细听了听,孩子们读的是:“秋野风高,妇女采棉,纺棉为线,织线为布,制布为衣,服之温暖,可以御寒”。孙绳武点了点头,心想:嗯,这篇课文内容好,能让学生明白生活的不易。不光这篇课文,多年前清朝的小学国文课本,每一篇课文内容,都能让学生学到不同的知识,明白基本的做人道理。比如让学生知晓尊师重教的道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知晓国家的意义。翻开线装的国文课本,课文内容丰富,文辞优美,言短而意长。当时的教育理念在课本上展露无遗。知识之外,感受到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对文化的认同,对做人的引导,以及对成为有用之人的期待。滦平县第一所小学堂创办成功了,知县俞良臣又委派孙绳武到四乡劝办设立小学堂一切事宜。当时只有滦河街官办学校一处,乡村均无官办学校。孙绳武为发展滦平县教育事业,积极筹划,奔走四乡,创办学校。到清光绪三十二年(年),先后创办了县立8处小学。滦河街设立一所女子小学和专供满族子弟念书的驻防小学。为筹措办学经费,孙绳武多次向县府和热河道写报告,提出筹款措施,并亲自去见热河道尹戚朝卿。后经批准,将地方杂税、屠宰税、契税附加一成及学田租收入等7项收入作为办学专款,经道尹批准并指定其他机关不得动用此款。因此,其他机关有时不能按时开支,唯教育经费能按时发给。因热心教育,办学勤奋,清光绪三十二年(年)、清宣统元年(年),孙绳武先后两次被传喻受到五品奖札奖励。民国3年(年)8月,滦平县知事方大年委任孙绳武为县立高初等两等小学校校长。民国4年(年)6月,经滦平县知事方大年、热河道尹戚朝卿、热河都统姜挂题等人逐级上报,教育部将滦平县办学情况呈报给民国大总统。袁世凯赠小学堂横匾一块,上书“滦平县高等小学堂”。匾为白底黑字,左边竖写:项城袁世凯。“项城”是黑字,“袁世凯”为红字。同时授予校长孙绳武“八等嘉禾奖事”,奖励其办学有功。袁世凯题写的滦平县高等小学堂横匾一直存于学校,直到文革期间才被砸毁。民国5年(年)4月,根据上司批示,各初等小学一律改为国民学校。滦平县高等小学堂改为滦平县立小学。期间先后将驻防小学(年)和回民小学(年)并入县立小学。改名后的县立小学收买邻近5户民房院扩大校院。校院坐北朝南,分前、中、后三层院落,建有44间教室。学校校门前,建有影壁墙,影壁墙和校门隔着一条大街。原来的小学堂校门被套在里面成了学校的二门洞。▲民初滦平县立小学(今酒店小学)校院平面示意图
在县立小学的基础上,孙绳武深入四乡农村,劝办学校,先后又建立区立小学7处。并建议将无主持的寺庙土地归为校田地,收入作为学校经费。有些地方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准许合格塾师设立私塾,塾师收入由学生缴纳。从滦平县最早的学府滦江书院时起,到最早的小学滦平县两等小学堂,再到现在的滦平县立小学,以及其他县立小学和区立小学。滦河镇形成了浓厚的尊师重教的氛围,教师在滦河镇很有身份和地位,很受人尊敬。尤其是滦河镇创办的第一所小学滦平县立小学,多年来几任校长都勤劳务实,兢兢业业抓教学。从县立小学毕业的学生,都知书达理,懂规矩有礼貌,学习成绩优良。▲上世纪八十年代酒店小学校门
民国16年(年),尹斌任滦平县立小学校长时,秉承学校一贯的优良传统,勤俭治学,教育有方。尹斌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了校训:“洁、实、勤、爱”。县立小学的学生都谨遵校训,用功读书,团结友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尹斌制定的校训,扎根于滦江,影响了几代人。制定了校训,尹斌想着还需制定一首符合滦河地域特色和学校特点的校歌。尹校长亲自填写了歌词:“滦江毓秀,万山钟灵,作我后进,蔚蔚群英兮,为国之桢。”歌词里,饱含着尹斌对故土滦江的热爱,饱含着对学生们的热爱和对学生成为有用之才的期许。歌词定稿,就差谱曲。尹斌把校歌作曲的任务交给了音乐教师何栢寿。何栢寿根据歌词的特点,几经推敲斟酌,给校歌谱上了一首动听的曲子。校歌脍炙人口,学生们非常喜欢,广为传唱。从此悠扬的校歌旋律飘荡在滦平县立小学,飘荡在滦江之上。▲上世纪八十年代酒店小学校院
民国22年(年)3月5日,日本侵略*侵占滦河镇。“滦平县高级小学校”改为“滦平县两级小学校”。后又改为“滦平县国民优级学校”(高小)和“滦平县国民学校”(初小)。小学增设日语课,日本侵略*推行的殖民主义教育向学生灌输奴化思想。滦平国民高小的学生抵制日伪的奴化教育,公然喊出“日本话,不用学(xiao二声),再过几年用不着”等口号。民国24年(年),滦平县全县恢复公立小学,名称、学制不变,改春季始业为秋季始业。这时的滦平县立小学,教学设备比较齐全,校舍也初具规模。学校有三层院落外加一个西跨院,能容纳十几个班级。学校院内孔庙的三间大成殿里供奉着孔子的牌位。学校外面有一座大操场,是一个能跑米一圈的运动场,操场里放着篮球架子、单杠、双杠等运动器械。学校男女生单独组班。到年时,学校改男女生单独组班为男女生混合编班,在校学生有四五百名。学校有二十几位教师,有男教师,也有女教师,多数都是滦河本地人。当时滦河街的人都习惯把滦平县立小学叫土城小学。土城小学上体育课教武术。有一位姓徐的武术老教师,专教学生弹腿打拳、耍刀舞剑,很受小学生们的欢迎。这位徐老师很有来历,他曾任毅*(热河常备*)第五营武术主教练、弹腿门教师。他是满族在旗人,住滦河兰旗营子,从民国16年(年)起,就在滦河小学担任武术教师。老一辈的滦河人,差不多都在土城小学念过书。当年,滦河人管土城小学叫做“滦河的最高学府”。从“滦河的最高学府”——滦平县立小学毕业的学生,都心念故校,心念他们童年曾经快乐读书的地方。以后的人生,无论是在故乡还是他乡,无论都经历过什么,滦小的毕业生心里,都依然记得当年的小学校,记得那首悠扬动听的校歌。“滦江毓秀,万山钟灵,作我后进,蔚蔚群英兮,为国之桢。”那是永远镌刻在他们心底的歌……▲现在的滦河民族小学(请上下互动图片观看)
年,滦平县立小学改为滦河小学。年,改为滦平县第二完全小学。年,滦河镇划归承德市管辖,改为承德市滦河小学。年,滦小分成四个小学,老校址改为酒店小学。年,酒店小学合并到现滦河民族小学。作者简介方华,满族,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协会员,双滦区机关公务员。作品散见于《散文选刊》《中外文艺》《中国文学》《中华文艺》《散文时代》《华夏散文》《阅读》《中国散文家》《散文中国》《天津诗人》《国风》等文学刊物。多次在各级征文比赛中获奖,作品被收入《中国精短散文-》等多种文集。
编辑:百伶往期精彩
丰宁东坡村,有块儿神奇的“妖”石
承德人杨利民,一条路上走十年……
一个承德人一斤草莓的爱情
承德滦河老街第一店的历史变迁
承德滦河上行船那些事儿……
木兰围场,麻绳花里系住的往事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精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