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历史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近70年来中国历
TUhjnbcbe - 2021/4/25 19:08:00
医院订阅哦!

作者简介:

史红帅(-),男,陕西咸阳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研究兴趣集中在搜集、挖掘、利用“新史料”来研究历史城市地理、区域历史地理、城市史、中西交流史等,重点在于综合利用传统史志、金石碑刻、清代及民国中央和地方档案、西文史料(以英、日、德文等为主),结合历史舆图、照片和影像,将前述研究领域中的相关问题纳入大区域及至全球化时空视域进行具体而微的探讨。

摘要

历史城市地理是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近七十年来,中国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经历了奠基与探索、缓滞、复苏与拓展、深化与融合等发展阶段,在研究内容拓展、理论与方法总结、新技术探索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和丰硕成果,促进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整体发展。本文基于近七十年来历史城市地理领域的代表性研究论著,总结了中国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阶段性特征,论述了九大专题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相关问题进行了辨析,对今后的研究趋向加以展望。

作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历史城市地理研究近七十年来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与其他分支学科一道前行,在学科理论总结、研究内容深化、研究方法探索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和丰硕成果,共同促进了历史地理学的整体发展,有力彰显了历史地理学“有用于世”的学科特征、优势与现实价值。长期以来,有关中国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发展虽已有若干论著进行概括和总结,但主要包括在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地理学科整体发展状况的论述之中,或被融入历史地理学年度研究综述,而个别有针对性的评述,在历史城市地理研究内容的分类上较为简单,侧重于罗列和介绍具体研究论著,忽视了归纳学科整体发展过程与特征,且缺乏对专题研究内在联系和学术理路的总结分析。本文以《中国历史地理论著索引(-)》、《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季刊(下文简称《论丛》)、《历史地理》集刊等收录和刊发的历史城市地理论著为基础,结合其他期刊、专著,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重要成果,拟对年以来中国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阶段特征、专题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论述,并反思历史城市地理研究中的相关问题,展望历史城市地理今后的研究趋向。

一、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阶段特征

关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有学者归纳为草创(-)、形成(-)、兴盛(-)、转型(-)等四个时期,主要是以历史地理研究机构(学会、研究所、基地等)的成立、历史地理学术刊物的出版、重要历史地理学术会议的召开等重大事件为节点划分。民国时期,学界对古代城市的研究逐步开展起来,历史学和地理学领域的学者们基于“城市沿革”、“都市地理”等角度对西安、北平、南京、昆明、无锡等一批古都和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背景、过程和布局等进行了初步探讨,但研究视角和方法较为简单,缺乏多学科融合的理论指导,在对城市格局、形态和功能等的分析与理解上尚欠深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近七十年间,历史城市地理的发展大势既与上述学科整体发展颇相一致,亦在不同社会阶段随研究任务、视角、理论等的变化呈现出阶段特征。基于对大量相关论著的整理和分析,笔者将近七十年来历史城市地理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奠基与探索时期(-)、缓滞时期(-)、复兴与拓展时期(-)、深化与融合时期(-)。

1、奠基与探索时期(-)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历史城市地理研究领域处于学科奠基与探索时期,主要有如下表现: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历史城市地理研究主要是学科奠基者和先行群体在继承民国史地学者古代城市研究传统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地理学、西方历史地理学的概念和理论,摸索开展具有初步历史城市地理学科特色的实证研究,逐步形成了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理论基础。民国时期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地学研究会(年成立,年改为史地研究会)、禹贡学会(年筹备,年成立)的相继创立及其群体开展的史地研究中,古代城市地望、布局等考证均属重要内容;而民国时期由于国都先后经历北平、南京,以及抗战期间迁都重庆、回迁南京、设置陪都西京等重大变化,引发学界对历史时期建都条件与原因、历代都城选址等问题的热烈讨论,这一传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史地理学者重视古都研究的影响可谓深远。中国历史城市地理的奠基者侯仁之在20世纪40年代就致力于探究北京、天津等城市胜迹和聚落问题,后赴英国利物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以融汇中西的视角完成了《北平历史地理》(AnHistoricalGeographyofPeiping)博士论文,为回国后开创历史城市地理研究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各地掀起了欣欣向荣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活动,为历史城市地理研究提出了迫切要求,现实需求成为学科发展的驱动力之一,历史城市地理的研究目标和任务与此紧密结合了起来。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三位奠基者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就明确了“有用于世”的学科目标,始终倡导历史地理研究为现实服务的理念。而历史城市地理在五六十年代的奠基与探索,诚如史念海指出的,“实基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城市建设的客观需求促进了历史城市地理领域的“繁荣发展”,学者关于太原、南京、开封、西安、北京、广州等古都和区域中心城市的研究均有专著问世。虽然其研究视角、内容并未脱离传统的城市发展史范畴,但已展现出重视研究历史城市地理问题的旨趣。在将历史城市地理研究成果服务于现实需要方面,侯仁之从20世纪50年代起对北京城市改造、规划等工作提出诸多有益建议,并得到采纳。史念海对此予以高度评价:“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既是中国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倡导者,同时也从建国之初就积极呼吁并带头开展了对北京历史城市地理发展问题的研究”。又如*盛璋关于历史时期西安地区水道的考察与研究,对总结西安都市发展过程中的用水问题、解决西安市工业、农业、绿化、生活和风景区的用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考古调查报告是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重要资料基础之一,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我国考古工作者对各地古城址进行了大量勘察、调查和发掘,保存了大批城址的发掘资料,刊行了一批城址考察简报,相对系统地保存了五六十年代众多古都、古城的地形、地貌、水系故道等地理信息,为改革开放后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快速复苏起到了“资料蓄力”的作用。

第四,在研究内容、方法和理论方面,这一时期历史城市地理研究注重分析城市(以古都为主)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包括区域地形、地貌、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条件与*治、经济、*事、交通等人文地理状况,以及城市在*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尤以都城选址、规划、布局等为研究热点。史念海将历史城市地理与历史经济地理研究相结合,论述了战国时代经济都会的发展变迁;相关学者结合文献记载、考古资料等,对丰镐、南京、呼和浩特、扬州、广州等古都和古城建成年代、城址变迁等进行了考证和复原,均属有益的探索。这一时期学者的研究方法以文献(包括古文字、金石铭文、器物)考证为主,而侯仁之走出书斋、注重田野考察的工作方法为历史城市地理学者做出了表率。年夏,他带领北京大学历史地理考察小组对毛乌素沙漠和统万城遗址进行了踏查,将文献考证与实地考察紧密结合了起来,开拓了统万城研究的新领域。侯仁之正是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北京、承德、统万城等众多古都、古城历史地理研究的实践,以及其他学者的实证研究,才在年系统总结了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基本理论,明确了研究对象和任务,为学科发展指引了方向。

2、缓滞时期(-)

年后,由于缺乏开展正常学术活动的土壤,历史地理学研究在整体上处于停滞状态,历史城市地理领域也从奠基、起步阶段进入到缓滞时期。学者难以在早先开展的研究基础上持续推进,研究论著的发表数量骤然减少,-年间几乎成为空白阶段。令人聊以宽慰的是,有关长安、洛阳、南京等古都考古发掘和文物调查工作在“文革”期间仍在缓慢推进,考古工作者整理的发掘简报、勘查记录等资料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城市地理研究均是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

3、复苏与拓展时期(-)

年“文革”结束后,国家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建设逐步重回正轨,学术研究受到*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历史地理研究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历史城市地理领域也进入复苏和快速拓展时期,逐步开枝散叶,在学科之林中有根深叶茂之势。

随着“文革”结束和改革开放征程的开启,我国各地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中断约十年的历史城市地理实证研究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有力助推了历史地理学科的整体复苏与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有关承德、淄博、邯郸、扬州、南京、徐州、合肥、芜湖、绍兴等历史城市地理研究论著如雨后春笋般刊行出来,研究内容包括早期都城选址、地望、布局、功能、城市起源、发展变迁及地理环境等。进入80年代,随着城市建设热潮的掀起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民生复苏与社会进步的气息也影响到了历史城市地理的研究,众多学者开始对历史时期城市发展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视角多样、视野扩大,研究选题和范围都较以往大为拓展。从历史城市地理角度研究长安、洛阳、开封、杭州、北京、南京等古都地望、城郭、宫室、城郭、坊里、园林,以及区域中心城市规模、布局、历史地理背景等的成果日渐增多。学者依据文献记载及实地考察,结合考古发掘资料,注重探究*事、*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城市规模、布局和形态的影响,反映出学界注意借鉴城市史、地方史、规划史、建筑史等学科的视角和方法,选题更加多样化,内容也更为丰富。就古都西安城市地理研究而言,在经历了十年的沉寂之后,马正林、李健超等深入开展了汉唐长安城的自然基础、起源、地下水污染等问题的研究,反映出历史城市地理学者“蓄力”推进学科研究的态势,推进了历史城市地理“有用于世”理念的发展。与此同时,专业学术刊物与研究机构的相继成立,成为推动历史城市地理研究发展的重要引擎。继年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主办的《历史地理》集刊创刊,年,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亦创办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季刊,两大刊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刊发了一大批代表性论文,为培养历史城市地理研究后备力量做出了重要贡献。年中国古都学会的成立以及年起出版的《中国古都研究》,不仅促进了古都学的发展壮大,也为历史城市地理研究注入了活力,相关论题如不同时代古都的形成条件及其发展变迁、古都建置与沿革、古都自然环境与评价、古都及其腹地研究、古都规划等均属重要内容。90年代,学者探讨城市地理基础、空间格局时,在表述上逐步以“形态”替代“布局”,反映出从复原城市“平面骨架”向研究“立体空间”的转变,众多研究成果以城市建筑、设施、坊里、街巷、苑囿等为考察主体,为解析城市空间机理、组合、功能提供了丰富案例。作为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90年代的古都研究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热潮,有关“大古都”标准的讨论一度成为热点,涉及对古都规模、功能、战略地位、持续时间、作用与影响等的综合判断和精准衡量,有学者提出了古都等级以及量化研究、评价指数的研究方法,引发学界广泛

1
查看完整版本: 历史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近70年来中国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