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也像人名一样,蕴涵着文化元素,镌刻着历史的印迹。
我的出生地承德,地名就独具特色,很有些“讲究”。
曾几何时,承德是北方少数民族游牧和农耕的领地,堪称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壮大的“摇篮”。多个少数民族同汉族的民众在这里共同发展生产,创造了承德的灿烂文化,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承德的地名,是各民族开发这块神秘沃土储存的历史印记,有着很深邃的文化内涵。这些地名,反映了承德地域当时的某些自然或人文地理特征,尽管现在已时过境迁,但留下的地名,却至今仍被延用。它们见证着生于斯长于斯的民众居留、民族迁移的足迹,以及民族融合的文化特征,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很值得研究。。
承德的许多地名,都跟满清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满清入关以后,建立了大清王朝,关外的满清*民大批涌进。朝廷曾3次颁布”圈地令”,在畿辅之地遍设庄田,以满足满洲八旗人的生活所需,但是这种圈地运动严重损害了汉民族的利益,造成满、汉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负面影响十分突出。于是,顺治、康熙又多次下令停止圈地。
清廷为了解决畿辅一带圈地建庄的恶果,及继续解决八旗生计问题,康熙八年特谕令:“至于旗人无地,亦难资生,应否以古北口等口外边塞地,拨给耕种。”
由于明代几次大规模移民以后,长城古北口外承德的一些地方,几乎成了无人区,有大量的空闲之地急需开发。这样,圈地建庄便由畿辅而扩展到口外,在承德这里推广开来。康熙谕令将古北口、喜峰口等口外地拨与正*、镶*、正白、镶白、正蓝、镶蓝、镶红七旗,清廷设立分隶内务府、镶*、正*、正白三旗官庄所,承德庄田随之发展起来。他们圈地占产立庄,多在肥沃的滦河、伊逊河、武烈河以及潮河、老哈河河川,庄田遍布今滦平、丰宁、隆化、宽城、平泉、承德、兴隆、双滦等县区。清廷在承德境内共建皇庄就有个,到清末尚存个。仅滦平就先后设皇粮庄头24名,另外还有王府庄田。承德遂成为了满族和旗人的第二故乡。
最早建皇庄于承德县的计氏庄头,至民国初已繁衍至十三世,分布于承德县、平泉县等地。今居住在宽城的袁氏家族,从康熙年到道光年八代内有皇庄庄头13名。
后来,清廷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后,承德成为清*府第二个*治中心,建有多处皇帝行宫,王族群臣也纷纷来这里建街、设府、立庄园,数千看宫官兵,八旗满蒙及绿营官兵进驻,又圈占了大量土地。相继建有粮庄、菜园庄、鹰手庄、鞍匠户等。如早期喀喇河屯行宫附近有团瓢、陈栅子、滦平鞍匠屯等。
承德原名热河,这里“左通辽沈,右引回回,北控蒙古、南制天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成为八旗畿辅驻防重心北移的驻防之一。除避暑山庄外,周围还有几处驻防,包括喀喇和屯、桦榆沟以及后来增设的木兰围场。
雍正元年(年),开始在热河设八旗驻防,以后又陆续增兵,驻防官兵每3年更替,以后改为长期驻防,家眷也随带定居。现在承德市滦河镇的红旗营、蓝旗营,就是当时派驻的满洲八旗兵的驻地,至今仍延用此名。
地处承德市区武烈河谷北岸的二道河子村的“蒙古营”。乾隆年间,清廷在村里先建了一千多间房舍,拱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准噶尔人的嫡传子孙,额鲁特达什达瓦部众从*伊犁河畔投归清*府的两批两千多人,在此居留,并编成31个牛录,全部纳入蒙古正*、镶*、正白上三旗驻防承德,史称“蒙古营”,全营主要有寇、徐、赵等八大姓。
康熙年间在承德设立木兰围场,派有八旗驻防守卫。隆化县唐三营、张三营即是驻防之地。唐三营共安扎正蓝旗3个营盘,驻*首领姓唐,故称“唐三营”。张三营在伊逊河东岸,安扎3个营盘,因首领姓张,故称“张三营”。这是清帝北巡来往居住次数最多的行宫之一。唐三营后来由驻防*改设总管衙门,后又设守备衙门,驻满蒙八旗官兵多人,唐三营总管衙门大小官吏和看围部分兵丁驻在围外,分设8处营房、40个卡伦(哨所),负责守卫围场。又是安顿官兵妻室子女的住所,后渐成村落。据《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志》记载,现在住在原来各旗营房的村民,如新地、朝阳地、殷家店、三义永、下伙房、南山嘴、蓝旗卡伦等满族乡,有的村子是满族人集中居住,至今仍保持着满族的风俗礼节。村里老人说:“我们是长白山老家,在沈阳当兵,吴三桂把我们祖先借去打闯王,回来以后,康熙给派到木兰围场看皇围。”
承德市的南营子和陕西营,这些老地名,皆因这里驻扎绿营兵而得名。
还有些村落,是口外行宫及守围护宫演变而成的。
承德地处塞外,不仅是是避暑胜地,更是习武练兵布阵之场所,所以,康熙帝频临塞北,在木兰围场建立木兰秋狝活动中心,并随之在沿途开辟和兴建起几十处行宫,其中规模较大的就有24处。看守这些行宫的官吏,由内务府从京城拨出,守宫的兵丁,一是就近选用,一是迁移奉天(今沈阳)、黑龙江、吉林等地人户安置,这些守宫兵丁,有的就地留居落户。
滦平县两间房,最早,没有民户居住,后来因有逃荒户到此落户,始建两间房而得名。清康熙年间在此建皇帝行宫,有满族梁、高两姓因平定“三藩叛乱”有功,奉旨到此看守行宫,他们的后代至今仍安居于此,人口达余人。
鞍子岭行宫,皇帝北巡木兰秋狝往返的驻宫。此处共有汤、孙二姓祖先居此,后又有李、穆、张、杨四姓满人随八旗*由沈入京,后因平定三藩叛乱后得恩赏在此圈地立庄,之后成为看宫亲兵,现在满族人占全村人口三分之一。
当时,在滦平、丰宁、怀柔等交界地方设立西围,亦派八旗官兵护卫看守,逐渐演变成村落。如今丰宁的南辛营、后营房、上*旗、塔*旗、镶*旗,滦平的营房、长山峪、王营子都是西围官兵后代子孙居住的地方而留下的地名。所以,承德的地名叫”营房”“卡伦”的比较多,且延用至今。
承德,是满族旗人德第二故乡,自然满族人最多,所以,承德至今仍在延用的满族地名比较多。
如滦平巴克什营,就是至今仍在延用的满语地名。“巴克什”,系汉语“博士”音译,意思是有学问的人,能书写者。清朝入关以前,“巴克什”为赐给文臣的一种美号,谓笔帖式者。清初,清廷委派16个大臣,8个巴克什,住在古北口外此地,负责办理、登记秋粮的收集事宜,从而形成了居集点,巴克什营由此得名。丰宁的乌拉海营、胡里沟、海留图等都是满语地名。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承德这里满人最多,再就是蒙古族人也不少。所以,承德的蒙语地名也很多。
承德自明永乐年间被划为蒙古人的游牧场,后来,真正的原热河蒙古牧民,则大部分随牧业移居内蒙古各地。而有一大部分蒙古旗人,是与满族人口一起移住承德的。如居住在磬锤峰下的厄鲁特蒙古人,是乾隆平定西北准噶尔叛乱后,将准噶尔达什达瓦部编为蒙古八旗分几批移居承德的,虽然与热河原住民同属蒙古族,但前者是旗人,生而有俸银禄米;而后者是民人,不但要自食其力,同时还要向国家缴粮纳税。
滦平县虎什哈,就是蒙语地名,至今仍在延用,呼什哈,蒙语意为黑色的核桃,因此地盛产核桃而得名。后人根据当地南山石崖形状似虎,将“呼”改成谐音的“虎”,称虎什哈。在清朝此地设有呼什哈汛。
丰宁县境内的撒袋沟门、陶来营等,都是蒙语地名。哈叭沁系蒙语,为狭谷崖口的意思,原称哈卜齐尔,后演变简化为哈叭沁。
而承德的汉族人口,多是因历史上各种自然灾害,使得中原山东、河南、山西、直隶等地的百姓成群结队来热河谋生,基本都是后来逃荒进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汉族人口也逐渐多了起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