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归来,梨花胜雪。错落有致的梯田装点着如黛群山,潺潺的河水缓缓流淌在大山脚下,行走在磴上镇河南营村的大街小巷,我们禁不住会怀念一个人,他教我们学会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他带我们走过贫困时光、激情岁月;亦给了我们苦中有乐、春华秋实的情怀。这一切宛若丰碑,纪念着该被纪念的人,这个人就是河南营村老支书李志义。
村支书是*内最基层的书记,也是最方便了解民情,最能具体为农民做事的书记,李志义就曾经是这样的书记。李志义接任村支书是在年,时年32岁。那时毛主席向全国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自己村怎么学?他深深的动了脑筋,是比葫芦画瓢学表面,还是因地制宜学本质?李志义经过反复思考,在头脑中绘出了立足本村的一幅学大寨宏图。这张宏图目光长远,意识超前,为河南营村设计出百年大计,不仅当时能为村民谋福祉,更是惠及后代子孙。一
绘蓝图,换新貌——战天斗地奏高歌
众所周知,农田是农业、农村、农民的根本,如果没有农田也就没有了“三农”问题,只有耕地增加、农田肥沃,才能长出好庄稼,生产更多粮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条件下,农民所能做的就是扩大耕地,改造农田,多打粮食。河南营是一个百十多户五百多口人的小村子,坐落在承德县最北部一条南北向山沟里,与隆化县的西三十家子村,七家镇隔山相邻。一条乡间公路穿村而过,连起上下的谢家营和小窝铺村,村子的西面是长短五条沟六道梁,村东面山下一条季节河弯弯曲曲汇入玉带河向武烈河流去。
不知道李书记在这些沟沟叉叉、山坡梁头转悠过多少遍,记不清他在全村的田间地头、河滩土场往返过多少回,也无法再知道他当年在村干部生产队长会上是如何描述心中的远景,只有五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东山顶上眺望那一坡坡茂盛的松林,俯瞰蜿蜒伸展的大坝,凝视西山上层层平整的梯田,欣赏各家各户院子里、大街小巷的路旁那金灿灿的玉米垛时,我们才明白了书记当年那宏伟的蓝图。这张蓝图简单说就是两句话,垒坝垫地修梯田,打井造林建设花果园。
人们不会忘记那北风呼啸却热火朝天的一个个冬天,滴水成冰、口喷白汽却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的场面。每当老人们说起来依然神情兴奋,那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李志义书记经过反复思考勘察,打算用二至三年时间上从谢家营边界、下至小窝铺边界垒两条拦河大坝,规范河道,保护村庄保护农田,把过去大片的河滩垫成耕地。村班子会议一致拥护,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抽调年轻劳力去山上打眼放炮,劈山撬石;妇女和弱劳力挖坝基备沙方;挑选会垒石头的壮劳力垒坝。书记历来处处带头,以身作则,他除了外出开会办事,常年穿一件浅灰色劳动布工作服上衣到各生产队参加劳动。他这个人说话干脆,做事侃快,行动利索,别看他个头中等却结实强健,扶犁点种耪地,抡捶打眼垒石头,样样都行。他眉毛浓重目光深邃,啥事较起劲来,眼睛一瞪胡茬子都会立起来,就有一股坚决劲儿。干部带了头群众有劲头,那时候哪见过什么钩机铲车,一切都靠群众的双手,但他们有战天斗地的勇气,愚公移山的决心。采石专业队自己升炉捻钎,用硝酸铵肥料土法炒制炮药,在那陡峭的半山腰上,三面风口,整天晒不到阳光,打眼时,两人一组,一人手把钢钎,一人轮圆铁锤,抡捶的瞬间钢钎要转动一下,手腕上绑条毛巾,出汗了擦一把,累了两人轮换一下,虎口震裂缠上胶布接着干。垒石头的更辛苦,磨的满手硬茧,指纹都裂成口子。他们就是那样一干就是冬春四五个月。两年时间垒坝累计总长约米,包括五条沟沟口河道,主坝含地基部分一米八高,上顶宽0.7米,动用石方约立方米。50年过去了,它静静地守护着村庄,护卫着的耕地。这一工程对于这个几百年历史的村庄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如果能够随时维护,还将会造福百年。
年经村努力市交通局扶贫工作组又把村庄段米重修,并在坝上修建一条东环路。让护村坝更坚固村民更方便。
大坝两侧,截出一片片河滩,只要垫上土层不就是平整的良田吗?李志义书记带领班子成员和生产队长们顺着河道,从上到下一块儿地一块儿地的察看,他指着与谢家营交界大道东边的一片河滩地说:“这一片都垫起来,大*西山有的是好土,往下沿河直到小窝铺边界的下大地,所有河套两边全都垫起来。”一场垫地造田的大兵团作战开始了。
各生产队找木工做手推车架、车厢,专人组装。大队按所垫地块就近选好土场,上冻前先把土场表面几尺深刨活覆盖,秋收结束后全村劳力集中在一起组成“大兵团”,拉起横幅标语“大干20天,垫地40亩”,现场上车拉人推,骡马嘶鸣,几十人的推车队,潮水般涌来退去,小伙们血气方刚挥汗如雨,铁姑娘争先恐后不让须眉。荒河滩要垫一尺来厚的*土,一推车土倒下去也就是能长一棵玉米,人们就是这样一车儿一车儿碾压冬天,扩展农田,几个冬天下来全村新垫耕地和改良加厚土层约一百多亩。
平川可以垫土造田和垫土加厚土层,改良山地的办法就是修成梯田。村子西山是个土山,但是以往修的土梯田不坚固容易水土流失,经李书记提议村班子决定把西梁修成石梯田,那也是一个硬工程啊!硬就硬在五六十度的山坡怎么把石头运上去?没有汽车拖拉机,只能用老牛车,因为牛有闷劲儿,但一车也只能拉几块儿石头。其次就是人扛,每天晚饭后李书记就带领全村男女老少往梁上扛石头,一二百人肩扛石头排成长长的队伍,何等壮观!就连小学生放学都要往梁上搬一块儿石头再回家。真是一道风景啊,那是战天斗地的风景,那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风景;那是一种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的风景。
西梁上修成了长短24道石梯田,最长米,最短33米,最高1.5米,最低0.7米,总长约米,动用石方约立方米。
一九七二年春天,遇上了多年不见的干旱,春播后一个多月未见一滴雨,种子都已潮干霉变。由于干旱严重,村里的几眼小井,水位也下降得很厉害,想挑水补种都困难,真正体会到了水贵如油的滋味儿。这一次干旱危机向大家警示,必须兴修水利,“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啊!村书记李志义开始筹划打井事宜。
冬天来临,在村南九亩地开挖直径八米大眼井的会战打响了!没有勾机塔吊,仅有一台柴油机加皮带传动的抽水机。建这么大的水井,没有先例,一切都是摸索着干,利用斜坡马道,开始沙土可以大车拉小车推,深了以后全凭肩挑人抬从棱板上运出来,寒冷刺骨的三九天,水滴到棱板上就结冰,撒上热草木灰融化继续干。夜晚点燃柴火取暖照明。大年三十也没停工,第一眼大型水井打出来了!
以后的几个冬天,相继在不同地块打了七眼大井。有一次在砌井施工中,抽水设备突然发生故障,施工无法进行,刚砌好的石头面临垮塌危险,李支书不顾一切穿着棉衣跳入水中排除故障,施工得以顺利进行,而他却落下了严重疾患。这些井直径最大的12米,最小的8米。这项工程至少在邻近十里八村是先例,引起了上级的重视和观摩。几十年来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年上级投入一百多万元,水利局给埋设配套灌溉管道,还给井口做了安全防护网,这些大眼井即将真正充分发挥出它们的作用,终于圆了李书记当年的梦想。可是他还有一个没能实现的愿望,那年从承德地区水利局批给40根铸铁管子,准备搞扬水上山。取货时在承德火车站,火车刚运来现卸车,当时等着取货的有好几个单位,像“抢”管子一样,一百五六十斤的铁管子,他愣是一根一根的扛完。在他任职的那些年,河南营大队都是磴上公社的旗帜,他也被选为公社常委、县委委员。村里粮食产量连年提高,玉米亩产超过八百斤,是向国家交售公购粮占比最多,按土地产量最高的村。也是附近劳动日值合钱最多的村。正因为有了那时打下的土地和水利基础,在杂交种子不断优化和优质化肥充足的今天,全村生产玉米上百万斤。二
描青山,添锦绣——呕心沥血富家园
小村西边的五条沟梁,一直是村里绿化造林的主战场。由专业队负责采集棉槐,刺槐和松籽,自己育苗,在大西沟阴坡开垦荒山,修筑梯田,培育大批黑松苗。每年春秋两季大搞植树造林,全村出动,学校学生也参加,漫山遍野都是栽树的人,场面宏大。河套大坝两侧杨柳埋干,各沟岔阳坡栽植棉槐刺槐,阴坡栽种黑松。黑松虽然生长慢,但木质好用处多,经济价值高,效益长远。
当年栽植的松树,如今都已成材连成大片,林荫蔽日,松涛阵阵,羊草沟黑松林约亩,南沟子约30亩,大铺前山至耷拉腰子约亩,虎头沟阴坡约亩,大西沟阴坡约亩,坡长沟阴坡约亩,总计约亩黑松林。村子附近的几条沟全部绿化,郁郁葱葱,四季常青,装点着家乡的山水。经济效益自不用说,不止出售木材,仅每年村民从松林中采出的松蘑肉蘑收入就非常可观。
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长远效益储备,近期效益李书记抓了两件事,一是建设果园,三五年就能见利,二是开矿,立马就可卖钱。用当时的话说叫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因本地气候寒冷,适合发展的水果品种主要是梨和山楂,所以决定发展苹果梨和山楂,调配土地抽调人员成立专业队,在大铺沟建苹果梨果园约亩。在羊草沟和大*西山栽植嫁接的山楂树各约百亩。同时各生产队都有自己的果园和技术员,提高了经济效益。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努力,果园已俱规模并进入产果期,一九八三年这些果园承包给个人经营。当你春天走近大窝舖沟时,那盛开的梨花如同一场春雪,秋天硕果累累挂满枝头,如果你曾穿梭在树下欣赏和品尝,那清脆与甘甜,沁人心脾,回味无穷,定会让你留连忘返。
山楂在八十年代曾卖过一元多一斤,每个承包户都卖几千斤。这些果园都曾红火过好些年。
七十年代初,县矿业队在村北西北沟胡家后洼开采萤石。后因矿石品位低开采成本高,矿脉狭窄开采前景不能长远,县矿业队开采一年多撤走了。这时李书记就有了大队开萤石矿的想法。有一天,西北沟小五队的李永在马圈子沟放羊时意外发现疑似萤石,马上向书记汇报,第二天他带领几个内行人,拿上锨镐跟着李永去马圈子沟实地探查。果然不错,在沟里的山根上刨刨就是一大堆,矿线足有二尺多宽,简直就像露天矿一样。这里比胡家后洼开采方便,车道可修到山脚下。接下来说干就干,指派民兵连长李*志专门负责,各生产队抽调人员组成采矿队,筹备雷管炸药,铁锤钢钎等相应物资。边干边学,这群庄稼汉愣是靠着双手把矿石采出来,靠着双肩把矿石挑下山。山下的莹石堆成小山似的,组织各生产队马车运往市里去卖。五辆马车满载莹石离村时,车把式骄傲地甩开长鞭炸响小村的上空,这响声就像谁家盖房子娶媳妇做买卖开业燃放鞭炮那样喜庆!三
目标远,视野宽——一心为民谋发展
在带领群众艰苦创业的同时,书记也时刻想着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思考向农业机械化逐步迈进,降低劳动强度,解放生产力等问题。
自从有了矿石的收入,村集体的资金更雄厚了,开始发展机械化,先后买了东方红十二马力拖拉机和邢台十二马力拖拉机,一是耕地取代了牛拉山地犁,翻的深耕得快,二是拉矿石拉粪。在一九七九年的秋天,一辆55马力捷克拖拉机开进了村。从此,拖拉机的足迹遍布田间地头,向现代化农业迈出了第一步。
为减轻群众生活负担,最早建起了米面加工厂,购买立式柴油机通过地杠传动,即能碾米也能磨面,解决了社员生活中的一个大问题。随之又弄来一个七十马力柴油机发电照明,在高压线路还没通到磴上的几年前河南营村的家家户户就点上了电灯。
早些年借县剧团来村下乡之机,组织建立村演出队,自己排演样板戏等文艺节目,活跃小村的文化氛围。
有了低压电,很快从北京买回了24寸匈牙利黑白电视机。每到夏日的傍晚,村里的老少爷们便扛着农具从地里往回跑。顾不得洗脸,直奔大队,苦情大戏《血疑》不知赚了多少人的眼泪,科幻剧《恐龙特级克塞号》把人们带入六千五百万年前的白垩纪,《射雕英雄传》让人们走进武侠世界的快意恩仇。电视让老百姓看到了外面的广阔世界,狭窄幽暗的小山村顿时明亮起来,不仅本村的人,上下邻村的年轻人都跑来一饱眼福。
李书记文化不高,但他非常重视教育。村里小学六九年以前都是挤在破庙里,后来选择新校址盖起来十间卧砖到顶新教室,这是当时全村最好的房子,随着学生增加,为了满足学校需求,七五年在原教室前边又盖十间。在盖房过程中有天中午突然下起了大雨,干活的人还在午休,墙体刚好垒平口,墙的外面是砖,里面是砖坯子,最怕雨淋,这时只见他没穿雨衣没戴草帽,拿着苫布跳上墙顶苫起来,随后瓦匠韩唯玉等也都来到帮忙。这是笔者在后排教室上课亲眼所见,那场景几十年来都经常在眼前闪动。
由于书记对教育重视,对学校工作大力支持,教师工作得心应手,学校教出的学生品德优秀、学风良好、基础扎实。从恢复高考后考入高校的大中专毕业生、在校生人,成为附近有名的文化村。
一九八二年三家工委成立联合公司,抽调他去任经理,因此离开了他为之奋斗的家乡。虽然他已病故18年了,离开这个村庄也快40年了,但乡亲们并没有忘记他。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李志义从年到年担任河南营村*支部书记17年,他用17年时间带领全村人民把河南营村的山水林田重新规划,旧貌变新颜;他把一个人最宝贵的时光贡献给河南营村,用他的智慧与汗水,热血与年华,带领村里的父老乡亲创造出留给子孙的物质与精神财富,这一切不正是他永远的丰碑吗?!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水本无情,因人垂泪。他的精神化作家乡的巍峨大山;他的智慧融进田地里的颗颗谷粒,他的汗水充盈在条条涓涓细流。山河远阔,炊烟袅袅,无一是他,无一不是他。行走在河南营,山野乡间有他说话的回声;荆棘小径有他走过的脚印;地里田头有他曾经的身影。风雨雷电,朝阳晚霞,这一切都是他永远的丰碑。
年4月17日
传承先辈革命传统竭力建设美好家园?河南营村现任*支部书记王甫《一任村支书的丰碑》一文简要再现了老书记李志义带领河南营村民战天斗地建设家园的部分情景,又把我们带回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河南营村在时任*支部书记李志义同志的带领下,走在了时代的前沿,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被承德县命名为"农业学大寨‘’标杆村,老支书李志义同志也同时当选为承德县委委员。一时间来村参观、考察、学习的兄弟单位,兄弟村纷纷而至。
老支书上任之初,河南营村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典型特困村,经过他的深谋熟虑,最终勾画出了河南营的发展蓝图,即从改变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咬定青山不放松,大兴植树造林,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并完成了绿化荒山约1亩,栽植了用材林和经济林。新开发耕地(垫地、开荒)多亩,平整土地百亩以上,使全村人均耕地由1.5亩增加到2.3亩,新打大眼井7眼,垒护村护地坝合计延长米近5公里,使村庄、田地免受洪水危害。垒石梯田总延长米近2.5公里,有效的平整了坡耕地又防止了水土流失,这些宏大工程的实施,在当时是无任何机械设备,全凭手工的条件下完成的。老书记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哪里有工程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困难就出现在哪里,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每一工程的完成都包含着他的汗水、泪水和心血,为我们下一代树立了光辉的榜样。▲王甫老书记非常重视教育,村里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本村考出的大中专毕业生超百人,有硕士博士,也有自学成才的业余作家诗人,是附近有名的文化村。在老书记的带领下,在广大村民的齐心努力下,硬是把一个"光岭荒山头,土地贫瘠愁”的穷山村建设成为山岭绿油油,土地实现平整化、水利化,青山绿水,花果飘香,稻谷满仓的崭新山村,至今全村百姓还在受益。吃水不忘挖井人,河南营村的百姓将永远铭记那段不平凡的历史,永远怀念那个时代的带头人——李志义书记。回顾老书记一心为民、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和他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就是我村*史教育的生动教材,对激励我们下一代拼搏进取有着深远的意义。我们一定会传承老书记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把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作者简介肖振民(左)河南营村人,退休教师。
李明(中)河南营村人,海员,
现供职于烟台。李志新(右)河南营村人,中学教师,
现供职于县城。
编辑:百伶往期精彩铁冀铁路暑期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开始报名了承德市区,新建了一处“石头基地”她们在省会石家庄,打出了好成绩!河北省采风学会第六分会(承德)开了个会避暑山庄外一处居民楼里,竟藏着这么多珍贵的记忆几百名承德“练家子”齐聚小南门儿前,只为这事儿平泉这个小山村,出了一件神奇的事儿市区广仁岭上这个“秘密”,很多承德人都不知道承德县老牛河高铁桥下,为啥吸引了这么多人?!承德县北部,又发现一处新风景▼▼▼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精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