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最专业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三四、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葛根*芩*连汤方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芩三两 *连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先讲条文原意,再讲引申运用。条文说本来是太阳病桂枝汤证,太阳风寒袭表,误用下法,造成邪入阳明,因为阳明的津液还算充足,于是热迫津液造成下利,反过来说也可以,因为津液充足,所以以下利的方式排邪。不但出汗能排邪,下利也能排邪,无论是寒邪、热邪、湿邪都是同样的道理。“脉促,表未解也,”指的是会伴随一些表证。促脉就是脉跳的快,并且跳一跳还停一下。临床中也有可能不伴随表症,那就是后半段说的“喘而汗出者”,热迫津液所以汗出;热邪壅肺所以喘。此处的表症,有可能是桂枝汤证的头项强痛、发热、脉浮,也有可能伴随阳明经证。此证的太阳症状已经渐渐消失,病位已入阳明。需要与葛根汤相鉴别,葛根汤也有可能会出现阳明的症状,但是仅是影响了阳明的功能,并非是邪气已经完全侵入阳明。葛芩连汤则是已经完全侵入阳明。阳明的经证是什么?就是阳明经循行的线路部位出现病症,比如鼻炎、牙疼、眼睛肿痛。在这一节的后半节讲引申应用的时候,会举一些案例。“喘而汗出者”。凡属喘证皆干于肺,不管是哪里传来的邪气,即便最亏祸首不在肺,轻症就是胸闷,没到喘那么严重。肺司皮毛,当肺的功能失常的时候,影响到肺主表、主皮毛的功能,于是他会出汗。从伴随症状,可以间接得知,这个患者的肺不够强壮,容易收到侵扰。同理可知,阳明腑热循经上扰造成牙痛、鼻子肿痛、鼻子不通气的鼻炎、眼睛疼,之所以会出现这些循经症状,说明经络不够通畅。只要明白了葛芩连汤的方解,就能把握葛芩连汤证的病机,就可以进一步推演葛芩连汤证可能出现的脉色症。葛根*芩*连汤的方药组成中,甘草量最小,在方中有两个作用,一是巩固津液,二是调和*芩*连与葛根,令其药力更加和缓持续,所谓甘草调百药。*芩配*连用于清阳明腑热,其中*芩清气分的热,*连清陷于阳明里的热。*连色*,苦寒燥,色*善入中土脾胃,寒燥则能治湿热;大寒能攻热,能向里凝聚,甚至能凝聚到三阴,能入血分、阴分,所以能清在里的热。但也因为这个凝聚之力,用不好反倒会造成热陷于里,全在时机的把握以及药物的配伍。在葛芩连汤中,葛根用量最大。葛根有明确的提升之力,这股提升之力就会把*芩*连的苦寒清热力量也随之带到体表。津液与清热的力量同时带到体表,就能把体表经脉上的热给清理掉,不足的津液补充上来。从这一点可以反推,葛芩连汤在表证上的治症:阳明经脉有热,容易伤到体表经脉的津液。体表有热,脉有可能发映出这个信息,于是会出现脉浮,热象被表现出来,会现为浮大有力或者浮数;津液受损的象被表现出来,则会表现为浮同时涩,或者浮脉偏细。脉象对于人体内在气机或者经脉运行所表达是因人而异。除非是某种病机表现的极为强烈,脉象会毫无疑问的把他表达出来。如果内在的病机复杂,那么脉象表达出哪一个信息则因人而异。比如葛根汤完全有可能脉不浮,就像条文的后半句“喘而汗出者”,这个热在里迫肺,不表现为表症,而表现为在里的症状,那么这个脉反而有可能是沉的。如果对肺影响比较明显,通过脉象表达出来,肺脉则有可能偏沉并且脉大而有力,因为肺中充满了津液,被热所灼烧,化津液为痰湿,这种痰湿之象表达在脉上有可能是滑脉、濡脉。如果热结于阳明腑之里,反倒压制了气机,令气机不得升达,脉象则有可能表现为受困于关位或者尺位,尺脉或者关脉独大,反倒寸脉不足,关盛寸虚的脉象。不管什么原因,至少表达了气机升达不足。此处当然是因为热陷于里造成的,有可能反应在左关,有可能反应在右关。虽然咱们在脉学定位的时候,认为右关主脾,关脉的外侧是胃。在人体的脉象表达上,不是那么一板一眼、一一对应。以前提到过脾胃的一些信息有可能会表达在左关位(肝脉)。至于为什么脾胃情况会反映到左关(肝脉)?既可以用洛书来推演,也可以用《四圣心源》的一气周流学说来推演,推演的过程有点复杂,咱们略过不讲。此处只需要记住这个结论就可以。如果对这个推演过程有较多的兴趣,以后放在脉法课程中讲。所以在临床用葛芩连汤治疗下利,只需要看到关尺脉现出热象的脉,比如大脉、实脉,脉跳有力,甚至偏沉或者脉数,因为实脉、数脉、洪脉、大脉常是热症所现的脉象。同时口渴下利,再参照下舌象偏红,为热象,那无疑就是葛芩连汤的下利。葛芩连汤的用法要诀,就是在脉色症上能够发现明显的热症,是需要清热的,并且兼见各种腑证。此处的腑证指的是肠胃类的毛病,可以是下利;可以是大便不太通畅,但不至于严重的便秘(几天不大便);可以是腹胀,但是腹胀满不是主要最严重的症状;可见呕吐恶心,但也不是极度严重。一句话,明显的热症并肠胃上的毛病,那就是葛芩连汤。只要符合这种症状规律就是葛芩连汤证。不管现出什么样的奇怪症状,鼻子不通气、鼻子肿、牙疼、眼睛疼、眼睛肿、头疼,还是皮肤病,更甚者出现心或者肺上的症状,条文也提到了喘而汗出者。另外西医的肌无力有可能是葛芩连汤证,因为体表经脉、肌肉壅着一股热,又缺少津液濡养,那肌肉功能失常。或者手臂疼,西医可能会诊断为神经炎。至于葛芩连汤用来治口疮,明白这个道理,自然就会用。葛芩连汤不但能治腑道热病,还能治三阳循经热证。因为葛根可以把津液和清热的力量带到体表。阳明腑热循经上扰,出现牙疼、鼻子疼、眼睛疼、口疮、皮肤病、痘疹、风疹、荨麻疹,肌肉失养造成肌无力,就是这个道理。葛芩连汤治痘疹内陷,服药之后痘疹透出,同时伴随下利,如果服药之后没有下利,而是大便由干燥减轻,这也是快好了,至少在改善。痘疹之所以不能透发,就是因为这些热结在里面,即发不出来,也排不下去,就会内陷成痘疹。同理,热证的风疹、荨麻疹。一句话,不管表现的症状千奇百怪,只要具备葛芩连汤的症候群,那就是葛芩连汤证,就可以用葛芩连汤来治疗。在此插一句,关于葛芩连汤和白头翁汤的区别,只做一个简单的鉴别,葛芩连汤是新证,而白头翁汤证是一个久热的热力,或者热邪势大,迅速由气分入到营分、血分,由表入里,常见于恶性传染病。如果不是传染病,是慢慢养成的热入营血,则需要很长的时间。其热已明确入了血分,所以从大便观察加以鉴别,大便色暗、色绛、气味腐臭甚至便血,就是白头翁汤证的热症下利。伤寒论中治疗热利,主要有三个方法做为统领,第一个是葛芩连汤;第二个是白头翁汤,这是比较常见的;第三个是不太常见的承气汤下利。至于大柴胡汤的下利,是脱胎于承气汤的下利和柴胡汤的郁结下利。大陷胸汤的下利,一般解释为热结于里,其实热不是主要因素,结才是主要因素,所以不把大陷胸汤下利称之为热利。泻心汤证的下利,虽然有热的成分,但并非单纯的热利,而是寒热并作,兼虚兼湿,丕塞了中焦运化不畅造成的下利。猪苓汤的下利是因为热结膀胱,水分不从水道走,反而从大便走,证出水热互结,也不是单纯的热利。因为本条文主述是下利,所以咱们在此鉴别一下各证下利的区别。大承气汤明明是治大便干燥的,为什么会下利?咱们在大承气汤的条文中再细讲,此时只需要大致了解,那是人体补充津液自救,把津液补充到肠道里面,但是肠道已经有燥屎,大便干燥,燥屎又排不出来,只能排出那堆津液,所以形成了大承气汤证的下利症案例一:鼻窦炎男,34岁,主诉鼻炎多年,流鼻涕,鼻子干燥。其中葛芩连汤证的症候群为前额胀痛、口渴、苔微*,两寸浮,其他脉悬;兼见后颈不适;饮食二便正常。鼻炎的症状规律是遇见风寒加重,兼见后颈不适。前额疼,是阳明头疼的典型部位,口渴并且舌苔微*,这是热象,确定了是阳明热症。没有大便燥结、数日难下,排除了承气汤证。没有大烦渴不解,脉洪大,排除了白虎汤证。那么就是葛芩连汤证。此处的两寸浮是表邪上存,结合后颈不适,知道太阳层面也有邪气,只是太阳过于脆弱,没能把邪气拦住,加上本来就有阳明热,所以直接阳明入里化热,变成葛芩连汤证。此处的脉悬为热结气机,可以在葛芩连汤中加入柴胡来解郁。当然加入青蒿和桑叶也是可以的。只要能解热郁的药都可以。当然要注意的是还有太阳表症,所以要用能散到表的解热郁的药是最合适的。所以此案,咱们开方用葛芩连汤加青蒿。看原文是怎么治的:葛芩连汤合四逆散,加上牡蛎和吴茱萸。我们体会他的用意,加四逆散的目的显然是脉悬;加牡蛎和吴茱萸是为了开结。加了吴茱萸这种热药,显然是因为患者说每受寒发作加剧。牡蛎放在里面是因为牡蛎能治水中之结,不管是水结还是痰结。在《本草乘雅半偈》上有特别漂亮的一句话形容牡蛎:敛水之融,摄山之结。咱们在读案例的时候记住,治法不一定就一种,在理解了原作者的治法之后,还要想到自己遇见这种情况,用自己的方法如何处理,还有没有你觉得更好的方法,更适合你的诊治系统的方法。就如同此案例中,每受寒则症状加剧,受寒加剧在这里总不能断为寒症,这说明太阳的卫外固里功能不够强,太阳不能修复的原因是因为阳明一直有这么一股热。里症不除,表证难消,所以治里为主,原方用葛芩连汤就可以。内热郁结造成的气机郁结而现出的悬脉,是因为热郁,把热清了,郁自然也就没了。郁清了悬脉自然也就减,可以不必用解郁的四逆散,只要加上一味解郁的青蒿。更细腻点可以配上桑叶,但是桑叶不是必须。所以咱们治就用葛芩连汤加一味青蒿。当然,案例记载的内容肯定不能完整的反映临床四诊。或许医者在临床中发现了四逆散证,但是没有记录在案例上,这就是读案例的一个麻烦。所以咱们学习案例只是学一招鲜,这一招可能是治某个症状的一招或者是治某一种疾病的招数,或者是对某种药物运用的招数,或者是某种诊断的技巧,所以是碎片化的。但是因为你的理法已经成体系了,把这些碎片的东西,可以融入到你自己的体系之中,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证能力。想从案例中完全还原临床四诊是很难的,除非是作者把案例记载的非常详细,详细叙述了脉象、症状、望诊信息、并且配上舌象图片,但是我们极难看到这样整理的非常详细的案例。就脉象信息而言,口述或者文字记录的脉象信息跟你手下真实的指感,所得到的信息量是完全不同的。但是案例记录者如果能详细表达各部脉象,对于咱们求学者帮助非常大。更多的案例记录形式是:XXX症状,大致说下脉(脉也没有按三部讲清楚),然后用文字叙述下舌象,给出了方子,最后给出了效果。像这种案例,咱们只能从其中学到碎片化的知识,就这一招,把这一招融到自己的体系中就有用。这里稍微提一下学习案例的方法。案例二:麻疹,出自《经方实验录》李(孩),疹发未畅,下利而臭,每天下利二十余次,舌色绛,而苔白腐,唇干,目赤,脉数,睡不安。如何判断是个热症?脉数同时见到舌色绛(绛就是红的发紫),代表热盛,两象合参,定位是热象。每天下利二十多次,症状在肠胃,属阳明,那么就是阳明热利。诊断时一定要脉色症合参,不可以单独一象、一症而论断。阳明热利的同时又见斑疹,所以医者加了升麻、天花粉。加升麻目的是为了剥疹外出;天花粉有一些熄热、开结、回充津液的作用。加这两味药属于作者个人的用药经验和习惯。从本质上讲,单用葛芩连汤就可以。经验式的用药可以提高疗效,然而核心还是葛芩连汤。医案后作者说麻疹兼见下利,十之七八是热症,属于寒症的不过二三,言外之意就是见到麻疹兼有下利,只要见到有热象,就是葛芩连汤证。热象比如舌红、脉数、口干、口渴,有的人甚至会发热。具备典型的热症或者热象兼见麻疹而下利的就用葛芩连汤。案例三:口疮,出自《经方实验录》有意思的是这一案例已经由葛芩连汤开始往承气汤转换。所以单用葛芩连汤已经不太有效。看下医者详细记录的治疗过程。儿科,初诊时满舌生疮,环唇纹裂,不能吮饮,饮则痛哭(就是长了满嘴口疮,喝点水就疼),同时见到身发热,尿少,脉洪而数,常烦躁不安,但是这个时候大便还可以,没有明显承气汤证的大便燥结。身发热、脉洪而数、烦躁,不见大便燥结,于是选择了葛芩连汤。但是用后症状不减,维持原状。应该一剂就改善,但是没有改善。这个医者比较有经验,想到有燥屎相结,大便燥结使得热清不下去(因为被结住了)。第二剂就在方子中加了大*、玄明粉和枳实。玄明粉就是煅烧过的芒硝,药力比芒硝要和缓些,但基本跟芒硝一个药效。服后效果大增,仅一个小时,喝水就不怎么疼了,睡觉安稳。第二天起床后口疮大退,可以吃奶了。从这段情景描述中,可以品味些东西:比如医患之间的及时反馈对于治疗极为重要。试想,如果一次开了三天的药,服用了三天。此案大便已经开始燥结,这三天的药也不一定有什么效果,之所以能及时调整,是因为医患之间能及时沟通。虽然是曹颖甫的直系门人,在判断葛芩连汤和承气汤中,仍然出现了点误差,及时弥补。人非圣贤,中医的诊断工具就是眼睛、手、询问,是不可能百分百不出错误的,沟通就显得极为重要。有很多病不是靠一星期面诊一次能治好的。可是当今现实是患者还要上班工作,不能两三天就来复诊,只能一周来一次,除非病的实在难受。这就造成当今社会都是把小病养成大病才去治。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在当今社会很难行的通,除非是患者极度信任医生。案例四:吐泄症,西医诊断肠胃炎,出自《江西中医药》,年陈姓,男,5岁。发烧,下利二次,大便有粘液,嗜睡,抽搐昏迷(看着很严重)。舌苔微*,脉沉数。西医诊断为急性肠胃炎。又吐又拉,病在肠胃,属阳明病位。脉数、苔*、发热为热象,断为阳明热利。比较让人紧张的是有抽筋昏迷的症状。一般孩子犯了抽筋昏迷的病症,家长就极度恐慌。葛芩连汤三剂病愈。不管是肠炎、抽搐、昏迷,还是呕吐下利,具备了葛芩连汤症候群,就用葛芩连汤治。案例五:脱肛,出自《北京中医杂志》,年,胡献国医案车某,男,52岁,初诊主诉脱肛两月余,三个月前患肝硬化腹水住院,经治疗腹水消退出院。出院后总觉得便意频频(老想大便),于是临厕努挣而使直肠下垂。近来逐渐加剧,开始用手还能推回去,再往后推不回去了。曾以补脾益气、升阳举陷之补中益气汤治疗无效。患者症象是胸闷腹胀,烦热口苦,肢体困重,疲乏神倦,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边尖红,苔中心*腻,脉弦滑数。此证阳明腑热结而化湿,湿热阻滞中焦,阻碍脾胃肠道。单纯用葛芩连汤效果就不太好,必须要帮他清化中焦湿热,疏解气机瘀滞。通过症象能看出有明显热象。比如大便秘结、舌红、苔*、脉数、小便短赤、烦热口苦,都指向了热证。闭结了肺气胸闷腹胀。中气被湿热阻滞的另外一个症象是舌中心的苔*,当然舌红是有热。病色与某个部位独显于此,往往对应着相应的病位。主要用于舌象和脉象。舌象的一般定位规律:舌尖对应心、尖端两边对应肺、舌体两边对应肝胆、舌中对应脾胃、舌根对应肾、膀胱,男科、妇科。这是一般对应规律,而不是绝对,凡事皆有例外。有一点必须强调:此处舌象对应的心肝脾肺肾并非是藏器本身,而是指其相应功能,这点尤为重要。比如咱们说舌尖对应心,这个心不是心脏,而是心所主的各种功能。心的主要功能包括:心藏神;心主血脉的通行运输;心火。舌尖出现异常病色,那么心的功能就会影响其一,具体影响的是哪个功能,要诸象合参。在这个案例中,舌中心的*腻苔散开了,代表中气受阻解决了。案例中有大便秘结,本是承气汤证,应该用下法,但是患者已经严重脱肛,医生就不敢开大*、芒硝,这种考虑是正确的。即便有大*芒硝证,但此时患者服药后势必会大便增多而造成脱肛严重,所以医生选择了较为和缓的葛芩连汤加味。这个案例的情景告诉咱们一个道理:有些病并不是直中要害就是最佳方案,还要考虑患者的接受程度,体现了求稳的心态。读案例的时候,这方面的东西也要品味一下,不是单纯地学方药证治。如果不考虑患者主诉脱肛严重,单就病机、病症而言,用葛芩连汤合承气汤的厚朴枳实来治腹满,大*通腑,芒硝泄热开结,会好的更快。可是如果换了我,也不敢开大*芒硝,最多加厚朴枳实。因为大*芒硝一下,大便势必增多,触及脱肛,治病的时候还要考虑轻重缓急。至于提升举陷,针对脱肛,葛芩连汤里葛根就有提升的作用。看下医生开的药方:葛根30克*芩10克*连10克甘草5克木香5克麻仁15克杏仁10克通过所用方药,不难体会医生的用意。加木香,芳香行脾,属于芳香化湿之法。麻仁润便通肠、还有些理气的作用。杏仁宣肺、润肠,有润肺和润肠的作用,也具备理气的功能。此方用较为和缓的方式,帮他打开湿的郁结、气的郁结和阳明腑道大肠的郁结。因为手段和缓,所以见效也和缓。症后:一周后复诊,患者胸闷腹胀减轻,大便通畅,便后直肠能自行还纳。药既对证,效不更方,宗上方调理半月,脱肛痊愈。随访一年,末见复发。治后随访是个特别好的习惯,既可以帮医生增长经验,又可以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随访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不容易,越是简单的事长期坚持下来越是困难。但是真能坚持下来的,一定大有裨益。案例六:痿证,出自《黑龙江中医药》,,刘昌建医案这个医案最值得思考的是,热利治好了,但是体表的津液没有随之恢复,留了个病根,造成痿证,其表现就是肢体软弱,不能站立。西医估计说是肌无力证。赵某,女,28岁,l年9月1日上午劳动时突然腹泻,泻下急迫,日十余次。伴发热口渴,小便短*,肛门灼热。明显的热象,热象又属热利。本村医生给予*连素片(*连素是治热利的常用药,效果也是不错的)、扑热息痛等药,治疗三日后泻止热退。热利虽然止了,但是又出新状况:1年9月4日凌晨起床感觉下肢软弱;不能站立,送诊所了。我觉得有意思的是,送到诊所之后,居然是中医诊治。案例描述:进诊室时需他人架起双肩,双腿拖拉在地。症状是:神疲倦怠,面色萎*,双下肢肌肉松懈,感觉消失,皮肤发凉,舌苔*腻而厚,脉滑数。明显的痿证,也明显的热象。所谓痿证,因为津血不能濡养肌肉而造成的肌肉无力而松懈。一开始是葛芩连汤证,但是用了*连素片和扑热息痛,虽然下利止了,但是阳明的热并没有褪去,并且肌肉津液受损,不得濡养而现痿证。阳明热症造成的津液不能濡养筋脉肌肉,典型的葛芩连汤证。原方用葛芩连汤,但是医生考虑到痿证,所以葛根量用的很大。葛根30克*芩10克*连l0克炙甘草6克服后变化是:服第一剂时,腹痛较重,但下肢已经知道痛痒。第二剂时腹不痛,能走路了。服用到第十三剂正常走路。为巩固疗效,再服三剂。最后一段按语:本案属痿证范畴,脉证相参由湿热困阻脾胃所致。湿困脾胃,不行津液于四肢,筋骨肌肉皆元气以生,故痿而不用。治当遵《内经》“治痿独取阳明”之旨,以葛根芩连场清利阳明湿热,兼升阳明清气。湿热一去,则四肢筋脉和利,而痿证自愈。案例七:痿证,出自伍炳彩医案舒某,女,67岁。年7月24日初诊,办事外出,在大雨中走了几分钟。归家后第二日却发现已不能起床。双下肢痿软无力。二便俱需人接。脚不痛,但觉无力,口渴有汗,全身无力。脉软寸旺。初用清暑益气汤加味三剂,证不见减。后思治痿独取阳明,加之患者前额痛、后项不适,于是用葛芩连汤加白藓皮、地肤子,服5剂,能起床走路,但不稳。连服50剂愈,康复如初。加白藓皮、地肤子是因为这两味药都有清热走表的作用,还是治皮肤病的热病常用药。医者的思路是寸脉很盛,并且是濡脉。濡脉是一种指下软软的,类似于滑脉,但是比滑脉面积更大、更软,是常为湿症的脉。所以加上白藓皮、地肤子,既能清热,又能化湿,这两味药能化湿是因为有疏散之力。这种疏散之力是种风性,风能胜湿的思路。其实用原方葛芩连汤也是能治的。案例:盗汗,四川中医,邹某,男,43岁,患者就诊3月前曾感冒,感冒愈后盗汗,服当归六*汤、六味地*丸等都无效。诊时症状是患者肛门灼热痒痛,大便涩滞,舌苔*腻,脉濡数。此案明显阳明内热不尽,热运化湿。这个湿是热不退运化出来的,湿不是本证。内热逼迫津液外越,所以盗汗、出汗,热结于肠道,阳明病,造成大便不畅、涩滞,舌苔*腻。苔*脉数是热象,苔腻而脉濡为湿象。湿结久了造成津液运行不利(津结久了能运出湿;气、血结久了也可以运出湿;阳虚久了、气机通利不畅也有可能化湿),关键要辨明这个湿是不是主要病机。在此案,湿显然不是主要病机,只要把热清掉,这种湿结自然就减轻。证属阳明腑热,又影响胃肠道,排除了承气汤。这位医生用药简单干脆、直中要害,原方葛芩连汤,2剂盗汗即止,肛门灼烧痒痛消除,大便自然通畅。这是真正的高手,看见热已经结成湿,但不治湿。案后按语:本案盗汗,非阴虚所为,乃湿热陷于脾胃之中。其辨证眼目是肛门灼热,苔*腻,脉濡数。脾主肌肉,湿热蕴蒸,迫律外泄,故而盗汗。《景岳全书》云:“湿气乘脾者,亦能作汗。……若热胜湿者(这个湿是热造成),但去其火而湿自清。”在临床中如何知道湿是热蕴所生,病根在热,可以不用化湿药?必须合参。只读案例,有时候不能完全掌握这个技巧。因为这个案例并没有清楚的表达出:为什么判断成湿不是主证而热是主证。如果在临床现场会发现,无论是脉色症,热是明显的,但是湿是单一的。如果湿是主证,那么在脉色症上会有更全面的体现。再补充点知识:假设某个病症,湿和热,脉色症象都很明确,在治疗方案上,依然可以先清其热。两股邪气相互纠缠,比如湿和热纠结在一起,先把热减轻,往往湿也会跟着减轻。这是咱们临床常用的一种思路:多股邪气纠结在一起的时候,很难一起突破,先撤其一路,虽然不能尽退其且,但是为你腾出手来对付另外两股邪气带来方便。这个思路像是多股敌人团结在一起的时候,一时难以攻破,可以先把最弱的一路清掉,至少把它减弱,那么邪气间的联盟平衡势必会被打破,为下一步的治疗创造方便。其中气分的病最容易解,不论是气郁还是气分的热。比如热邪闭郁跟痰湿瘀血结在一起,痰湿瘀血去的很慢,但是热去的很快,就可以先撤热。其中有一部分病情,会因为热减轻,痰湿瘀血也会变得更容易去掉。如果有形的痰瘀很严重,是因为痰郁相结造成的气郁化热,这时候单独清热效果就不佳。比如我的一个医案:患者阴虚日久,阴虚化热。热象极为明显:嘴唇、舌头都很红。舌头满布裂纹,无苔,皮肤干,大便干,咽干、口干,舌质厚(肥厚的舌质说明郁结日久,不是一两天形成的,所以一看舌质厚就知道不好治)。细问下知道有冠心病,管状血管阻塞。这种情况单独清热就有可能疗效不佳(有可能症状会先改善,虽然不能治愈,但是把这点热清掉,患者能舒服点)。脉象偏沉、细、涩还带着弦象。涩代表血流不畅,有可能是津血不足造成的流动性太差而涩。细:阴虚血亏日久,脉道都细了。弦代表一种闭郁之象。再配上偏厚的舌质,西医都查出了冠心病,可以知道这个病很难治。其矛盾就在于:有郁在堵着,热就清不彻底,清掉还会再起一波;而郁又是因为真阴亏损,血也不够,所以不好化;想滋阴养血,可是全身郁堵,也不容易养。治疗重症,就是要打破这种僵局,并不存在绝对治法,但是大方向是有的。第一步先把热减轻一点,为后面的治疗腾出手段,第二步要滋阴、活血、开结。这个患者一身的热象,胸腹热痛,大便干秘,舌红无苔,鼻干口干。严重烦热,但是量体温并不高。睡眠质量极差。胃口也差,小便还灼热。像这一案,就不是简单的葛芩连汤可以处理的,但是仍然可以合进葛芩连汤。我开的方子是防己*芪汤合血府逐瘀汤加瓜蒌、薤白、丹参、紫草、地丁。瓜蒌、薤白是为了开胸闭,缓解胸腹热痛,但不治根,治根的是防己*芪汤合血府逐瘀汤,一边滋阴一边活血。可以根据个人的用药经验,比如加丹参就不错,丹参即可以活心血(心脏血流不畅),还能清血热。紫草地丁凉血清热利水。要改善这一派热象造成的症状,比如热痛、小便热、胸腹烧热,就需要加上凉血散热的药。虽然是治其标,但是却是缓解症状痛苦的关键。因为单靠防己*芪汤合血府逐瘀汤治本,热一时下不去,症状也不会快速减轻。既要考虑到治本,也要考虑到减少患者的痛苦。此证热邪结于血分,热和瘀血相结,病已入少阴,累及厥阴,属难治之症。之前那些案例都是用葛芩连汤单方解决,因为只是阳明腑热证。当热进到营分、血分,入了少阴、厥阴的时候,单靠葛芩连汤就无效了。加入这么一个难治之症的案例,是为了帮助大家以作鉴别。最后,再说一个我用葛芩连汤的案例。患者口干渴而下利,舌红,两尺脉现滑大之象(尺脉反应人体收藏之象,本应偏沉偏弱)。象之独显,即为病邪所在。现在尺脉独显异常,可知热困于里。舌红口渴也是热证的证据,既然热困于里而现热利,提升举陷清腑热的葛芩连汤正应其是。两剂利止,但是舌象还有点红,又补了一剂。此案的学习关键,就是热陷于里有可能出现尺脉单独异常之象。这股异常之象也有可能现在关脉。在咱们之前的案例中,也有寸脉现出异常的,所以脉法不要拘泥于定式。与其说什么脉对应什么病,不如说什么脉对应什么样的气机分布,把握气机分布,才是号脉的第一信息,因为脉象可以很整体的反应出一个人当前矛盾的平衡与失衡。优点是整体显现病位非常明确,缺点是不稳定,因为脉象主要反应的是当前的主要矛盾信息,所以其信息反应也是阶段性的信息。只要明白了道理,就可以进行推演。比如脉象是反应当前的阶段信息,但是在治疗过程中发现某人的某一部脉就是不改变,症状已经改变,脉象还不改变;甚至舌象改变了,这一部脉的异常仍然不改变,那么就知道这个脉象反应一个顽固的病机所在。道理就在于脉象本身是表达当前主要矛盾的阶段信息,但是某个信息始终凸显出来,不断在告诉咱们,这里是顽固的病灶。有一些顽固性的病气、病灶,其脉象也有可能这么变化:一开始很明显,随着治疗,这种脉象消失,代表他不是当前的突出矛盾,但是并没有除根;随着身体状况的改善,当身体再次去处理这个病根的时候,这个脉象会再次出现,这就是脉象的呈现规律,品悟这些规律,可以帮助咱们更好的运用脉法。再比如,寒湿入了三阴,脉象可能会表现为沉紧,一定要治到脉象不沉紧了,同时症状消除,才是真正的好转。单纯症状消除,脉还沉紧,就知道病还没好,一有风吹草动,症状就会复发。同样,这个患者或这类患者,症状没复发,但是脉又变沉紧,就知道不久症状又会出来。像这些常识性的脉法运用,前辈医家往往认为是常识性的东西,就不讲了。咱们不怕浅陋,拿出来说一说。葛芩连汤就讲这么多,前半部分讲条文病机、病理,后面加了一系列的案例,品味之下可以了解方药运用的症候群规律、主证规律。不论兼见症状是痿证、麻疹、出汗、脱肛等。抓住主证、主要症候群,病位病机辩准,就一定起效,而且效果不凡。我们通过网络可以很方便的收集到葛芩连汤的案例,帮助咱们学习和理解葛芩连汤的临床运用、症状表现。学习每一个方剂,为了更好的理解,都要去查这些案例。试想,在没有网络的时代,想收集这些信息,只能跑图书馆,从书海中找葛芩连汤的案例,这是多难的事。所以只要善用,网络就是最好的老师。要主动的使用网络来查询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网络的信息,被动的接受将消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网上寻找案例,尽量找原方运用的案例,这样可以更好的把握原方的功效。在经方的流派中,有一个流派极度强调原方运用。因为方药起效有一个常见规律:方子的结构越明确精简,效率越高。就好比将力量集中到一点,当然力量大,力量分散自然会变弱。练武有句话:宁攻其一路,不制其三路,也是这个意思。不但经方有这样的规律,后世的经典方剂也有这样的规律。(补充一下:这是一般常见规律,不是绝对的。在中医的世界里,没有绝对。)所以大方、合方的运用,也是要掌握的,主要适用于那些并不存在明确的单一短板,而是多个病机平均存在,相互掣肘,面对这个情况,如果用经方简方治疗,则需要频繁换方,并非不好,只是有点麻烦,因为大多数患者做不到两三天来复诊一次。不过如果真遇到紧急的重症、危病,别说两三天,可能一天之内就得换方。这种在一天之内寒热虚实骤变之症,按六经学说一定是厥阴病。遇上要命的病,想要救活这条命,就得一定医生在旁边守着,所以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病人很难救过来。我处理过几例这样的病例,都是守在旁边,把命给救过来的,以后找个机会把这些案例插进课程里。咱们的理法体系去掉了一些临床用途不大的概念,或是用其他学说的概念来补充伤寒论里面的概念。比如营卫这个概念在伤寒论里用处不大,但是在温病学说、卫气营血理论,用处就非常大,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学说和用法。再比如,半表半里的概念,在真正临床中,无需在脑子里把半表半里的概念过一遍才能开出方子,不是必要环节,所以咱们基本也放弃了这个概念。比如颈部脖子区域,是上下交界、阴阳交界、表里交界的枢纽,这个概念显然用处也不大。还有一种基于解剖学的概念,脖子是给血液降温的,头喜清凉,所以身体血液经过颈部的时候,降了温再供应给大脑,这个概念其实也没太大用处。就比如,出现寒症的头痛,头部的温度不够,我们应该给他升温。如果是大脑热症头痛,说明颈部降温功能也没起多大作用。所以类似脖子用来降温的概念,咱们都放弃不讲。即便用大椎穴泄热放血,基于的理论也是经络藏腑学说,而不是脖子是给人降温的概念。还有诸如元气、精,这些概念确实可以指导思考、对于理论的理解,但是在具体施治上,不存在任何方法可以直接补充人的元气、直接增长人的精,所以咱们较少提及精或者元气的概念。还有五行学说,五行表达的是一个面上的运化规律,真正有效用于临床,一定要由面增加一个深度的维度,让他立体,用起来才会好用。所以咱们也将五行学说融入到藏腑学说中去讲,而不单独讲金木水火土。还有那些易经八卦的知识,如果易经八卦知识是个普遍的常识,那用来解释中医,确实有好处,可是这套知识已经不是大家的常识知识储备,如果用易经八卦来解释,就先要讲易经八卦,有一点将复杂的问题更复杂化了。并且在方剂和针灸运用的传承中,并不存在将方药或穴位直接跟八卦相对应的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方法,所以咱们不建议用易经学来研究中医。在古代易和医是同源的,都是在研究万物相应,天地人相应的一门学说。如果你对易学、命理、占卜、相学有相当的造诣,再学中医会变得非常简单。我自己便是学了易学、命理、占卜十年后,开始学的中医。当时本来是想学风水,风水是门很难掌握的技巧,可是也想学中医,两者一起学肯定两个都学不好,只能选其一。想了好几个月,最后我决定学中医,因为父母长辈都已经渐渐年老,各种毛病都出来了,学医可以帮他们治病恢复健康。后来我也为这种选择感到万分庆幸,一人学医,全家族都跟着受益。即便拿出生命中的十年,能掌握中医这门瑰宝的运用,也会受益无穷。葛芩连汤有点长,截为两节。因为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30分钟以后,注意力会涣散,所以尽量把一节内容控制在30分钟左右。连续学习时间也不益超过30分钟,之后时间与效率比会非常不值。所以正确的学习方法应该是20到30分钟就换换脑子,再接着学,这样效率会更高。可以肯定地说,学30分钟休息30分钟,绝对比连续学习一小时效率高。尤其咱们中医是一门需要将知识深度整合融汇的学问,不是靠知识的累积就能成为好医生,所以大量的知识轰炸,绝对不是学习中医的好办法。知识量不用特别大,但是深度的整合了,就会把知识化为能用的能力。反过来说,掌握的知识量越大,就意味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将知识整合与融汇,否则那些知识不能化为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初学中医,照着一个流派学,三、五年必有小成;学五、六个流派,三五年之后反倒难以实用。于是正确的方法是:三五年的时间,学一个流派,打下深厚的基础,然后再以此基础试着融入其他流派的理论和诊治技术,最终形成自己的体系、诊法和治法习惯。跟定一个流派或者一个老师,将受困于这个流派的优势和劣势。并且跟定一个老师,将永远无法达到老师的程度,因为无法完整的复制老师的成长经历。每个人的成长经历皆不同。比如,初行医,所面对的病人、所遭受的困境、治好病之后所带来的良好心境体验,将会极大决定你个人的风格。如果初行医遇见的都是一些轻症,可以短平快的治好,积累了大量短平快的经验,那么这种短平快的思路,将会成为你的风格,以后要想改变,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同样的道理,如果初行医遇见的都是年岁大、缠绵难愈、身体虚弱久病的人,一定会养成治病求稳不求速的心态,更倾向于和缓之法来解决问题。这将会形成你的风格,对于大攻大伐之法会颇有顾虑,要改变这个心境,也需要很大的精力。这两种成长路径谈不上哪个好、哪个不好,研究医道是一件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当一个人全身心投入在这件事的时候,一定会影响一个人的抉择倾向,这种倾向、抉择的积累,一定会渐渐改变一个人的外境,其中的酸甜苦辣则需要自己去经历,在短时间上很难说是好是坏。有时候同行聚会,畅谈心事,有的人就会大倒苦水、哀痛哭泣,可是受这么多苦,哭的很惨却又不放弃中医的人,必然可知他必成大器。大家一起共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