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今日说历史之契丹一
TUhjnbcbe - 2020/6/5 15:11:00
契丹——一个行走的民族

每次别人要我介绍我的家乡的时候总是有两个非说不可的事物,一个是天下第一龙——玉龙,另一个就是契丹族建立的大辽。相传西方不少国家对中国的称呼就是契丹,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带着点谜的民族。

先来点正式介绍:

“契丹”之名,始见于北齐天保五年(年)成书的《魏书》。而汉人记契丹事,以《资治通鉴》为最早,东晋义熙元年(年)初,"燕王熙袭契丹"。契丹称号见于朝鲜《三国史记》更早,东晋太元三年(年)已有契丹人犯高句丽"北边,陷八部落"。《新唐书》等明确指出:"至元魏,自号曰契丹。公元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部落联盟首领,公元年始建年号,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年,辽太宗率*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耶律德光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为辽,改年号为"大同"。年复更名"大契丹"。年辽圣宗迁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年辽道宗耶律洪基复国号"辽"。公元年被金国所灭,亡国之君耶律延禧,没错就是你们看到的延禧。契丹人关于自己始祖有这样的传说,一位久居天宫的"天女"倍感天宫的枯燥寂寞,她驾着青牛车,从"平地松林"沿潢水顺流而下。恰巧,一位"仙人"乘着一匹雪白的宝马,从"马盂山"随土河一直向东信马由缰。青牛和白马,在潢水与土河的交汇处的木叶山相遇了。天女和仙人,叱走青牛,松开马缰,相对走来。两人相爱并结合,繁衍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絜部、黎部、吐六於部等八部,居潢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之南,*龙(今辽宁朝阳)之北。对于契丹族的起源,相传北方大草原流淌着两条河,一条从大兴安岭南端奔腾而下,契丹人称其为西拉木伦河,亦称"*水",文献上写作"潢河";另一条河自医巫闾山西端而来,名为老哈河,亦称"土河"。契丹民族就兴起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这一地区民族的迁徙、融合呈现出十分频繁复杂的状态。不过,这老哈河我爸说他小时候河水很丰沛,但前几年我们路过老哈河已经快要枯竭了。

就我个人而言,契丹族在这样混乱的时代做的非常不错了。经济上,农牧共同繁荣,各得其所,建立了独特完整的管理体系。文化上,大量汉文书籍的翻译,将中原人民的科学技术、文学、史学成就等介绍到了草原地区,带动和促进了游牧民族草原文化的发展。辽朝皇室和契丹贵族多仰慕汉文化,如辽的开国皇帝辽太祖崇拜孔子,先后于上京建国子监,府、州、县设学,以传授儒家学说,又建立孔子庙;辽圣宗常阅读《贞观*要》、道宗爱看《论语》等;辽道宗时,契丹以"诸夏"自称,道宗又说"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教育上,实行设学养士和科举取士。*治上,采用五京制度五京为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南京析津府(北京市)、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但只有上京和开封是首都,其他均是陪都。即使在澶渊之盟之后,中京的*治作用加强,也没能动摇上京的首都地位。除此之外,还有一国两制、捺钵制度。我得好好说说这个捺钵制度,为什么我说契丹是行走的民族就是因为这个春夏秋冬四时捺钵。中原王朝的皇帝,居住在壁垒森严的皇宫中;而契丹王国的皇帝,却热衷于一年四季野营出巡。一切重大问题均在捺钵时随时决定,就在皇帝的捺钵里,神秘草原王国的兴衰荣辱一一上演。

那为什么辽国皇帝热衷于当个高贵的驴友呢?很简单,游牧民族嘛,逐水草而居,靠大自然赏饭吃,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契丹族人中有这样一首歌谣:“冬月时,向阳食;夏月时,向阴食。”这习惯保持了祖祖辈辈怎么可能轻易改变呢,所以即便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依旧希望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城郭之外设置行营,每年随季节轮流迁徙。

开个玩笑,皇帝都去哪儿呢?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先去了一个叫东山的地方打老虎,过段时间又到了一个叫乌孤山的地方捕鹅祭天。他儿子辽太宗耶律德光干的事就可爱多了,春天在土河畔钓钓鱼,夏天到沿柳湖抓抓鸟儿,虽然这些地名难以在现代地图上准确标出,但肯定都是山林茂密水草丰盛的地段。直到辽圣宗四时捺钵的地点才固定下来。

(上图为辽史学家傅乐焕考证所绘制的捺钵路线地图)

春捺钵时,正月上旬从上京临潢府(今赤峰巴林左旗)出发,60天左右正式到达,此时已三月初春了,沿河凿冰捕获头鱼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头鱼由皇帝亲自钩钓体型较大的鳇鱼或鲟鱼,象征新的一年对渔业丰收的期盼。此外还有重头戏:猎杀头雁。鹅雁林飞,由海东青击捕鹅雁,地面骑兵击杀坠落的鹅雁。拿头鹅献祭,祈求祖先和神灵护佑,这是契丹民族长久以来祭祀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夏捺钵则更接近于避暑行宫,五月下旬或六月上旬来到夏捺钵处,召开各种*务会议,称为坐夏,七月中旬再前往秋捺钵处。

秋捺钵的地点有个很神气的名字叫伏虎林,据傅乐焕先生考证,伏虎林在庆州(今赤峰市林西县)附近的山里。据说此处有老虎出没,伤害居民和牲畜,因此,辽景宗还曾带领侍卫去猎杀它,没想到平时胡作非为的老虎看到天子竟瘫软在草丛里发抖打颤,动弹不得。辽景宗便将此处命名为伏虎林。辽的汉官可以接受皇帝春祭活动,却对秋猎颇有微词。辽太宗时,侍中崔穷古劝说:“石敬瑭觉得您老去打猎荒废了*务,希望您能稍加节制。”而在辽太宗眼中,秋捺钵的目的是怕太平日子过久了,君臣斗志消磨。隔壁北宋皇帝也有类似习武备战行为,去汴京城南的玉津园观看士兵演习水战,偶尔也会亲自举行宴射活动。但是这跟辽比起来有点小巫见大巫了,北宋和辽的战力对比一直处于下风,从皇帝的武力值上也可见一斑。

翻看辽宋交聘的相关史料,冬捺钵出现频率非常高。因为辽皇帝会在冬捺钵时接见宋使以及其他部落、国家的首领,并接受他们的礼贡。

文编:徐松涵

图片:转载自百度

封面设计:编辑部

网编:编辑部

1
查看完整版本: 今日说历史之契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