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连续11年世界第一,谁是中国制造背后最大
TUhjnbcbe - 2022/10/12 9:26:00
白癜风治疗方法 http://pf.39.net/bdfyy/zjdy/180320/6113618.html

在韩国,有这样一个说法:韩国人的一生永远离不开三件事情——税收、死亡和三星。然而,与中国制造相比,三星只能算个“小弟弟”。

除了三星占据的20%,韩国人剩余80%与生活有关的商品几乎都摆脱不了“中国制造”的影子。

放眼全球,超过5成的家电、6成的水泥、7成的防弹衣、8成的空调、9成的个人电脑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MadeInChina”。

“中国制造”引发了很多国家的恐慌,才有了所谓的“抵制中国货”的运动。但中国制造却一直向前,向着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教育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地,意义重大。

有业内人士总结道:“中国制造业转换发展方式,根本靠科技,基础在教育,关键是人才。”高素质的劳动者,是人格化的“第一生产力”。

01

中国制造与职业教育

中国制造离不开职业教育。

中国高铁从无到有,在短短6年时间里完成了时速公里、公里、公里的“三级跳”,最后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少不了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焊工李万君的突出贡献,其本人仅为职业高中毕业;

梁兵,河南平原光电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他加工的零件精度可达到0.毫米,在行业内被称为“为坦克制造眼睛”的工人,卫星里的信号采集就是依靠他们加工的产品,而他仅为技校毕业生;

…………

前些年,一部《大国工匠》的纪录片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原本职业院校毕业的“三流学生”也能够获得国家勋章,拥有了不下于“清华北大”的名校风采。

“在中国制造中,我们需要创新型发展,这固然离不开双一流院校的学生的设计,但生产加工环节也少不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技术。”一位职业教育业内人士表示,“职业教育为中国制造贡献了很多力量。”

山西永济高级技工学校,这个寂寂无名的三流职业学校,曾经为中国高铁输送了余名、为社会企业培养余名技术工人;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不仅每年为中石油、中石化输送了大量人才,甚至一些优秀毕业生还走上了国际舞台;

……

一位厦门某生产制造企业的高管认为,“在制造企业中,不管研发部有多牛,装备部工资有多高,他们的工作都应该是为一线操作工服务的。只有依靠一线操作工,才能生产出令客户满意的产品。”

一些有识之士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国经济30年高速发展中,“中国制造”已占领世界,却始终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而“中国制造”要向价值链中高端提升,一要拥有核心技术,二要提高劳动的技能含量。前者靠研发创新,后者靠现代职业教育。

02

做强职业教育,步入“制造强国”

从我国近现代教育发展史上来看,职业教育远较普通教育历史悠久。中国职业院校的开端是福州船*学堂,兴建于年;而普通高校的开端则是京师大学堂,兴办于年。当然,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较晚,但势头十分迅猛。目前,我国职教规模总量位居世界前列,全国职业院校达2万余所,每年招生超过万人。

然而,在规模增长的同时,职业教育的“老大难”问题依然存在。有统计显示,日本制造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占比40%,德国高达50%,而中国仅为5%,全国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缺口近万人。

“初级工多,高级工少;传统型技工多,现代型技工少;单一型技工多、复合型技工少;短训速成的技工多,系统培养的技工少,‘绝活绝技’出现断档,”有制造行业人士总结道,“大而不强,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供不应求成为制造业强国建设的瓶颈之一。”

近年来,国家*策开始有序向职业教育倾斜,使其与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相匹配。

年1月,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此后,职业院校扩招,国家奖学金、助学金覆盖范围继续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双高”计划相继推进,职业院校迎来发展的“*金时代”。

*策激励下,职业教育办学层级逐渐高移,人才培养层级结构趋于优化。伴随着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进阶为河北石油技术职业大学,一些具有制造业行业背景的高职高专升格为职业本科,中国搭建了中职-高职-技术本科的职业教育发展通道,正在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肩负起为中国制造业谋发展的重要使命。

与此同时,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补齐专业性人才结构短板。根据地方产业结构和职业院校资源,每个职业院校正在培育自己的优势专业、特色专业,重视精品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集群相配合。并且,依据新生职业发展需求,一些职业院校创新地开设了新专业,使职业教育与新的就业密切衔接。

过去三十年,中国制造的辉煌成就主要建立在人口红利的经济要素驱动下。未来三十年,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则是建立在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创新人才的基础上。而这既需要一批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毕业生,更需要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职业院校毕业生。

1
查看完整版本: 连续11年世界第一,谁是中国制造背后最大